李德瑞
由于哥哥的兩個孩子在城里上學,母親需要照顧他們,所以這一兩年來,母親和父親也在城里打工生活。今年過年,本以為他們會在城里過,休息幾天就開始工作,但年前給母親打電話,她說已經請假,要回老家過年,哥哥和他的兩個孩子也一起回去。
母親告訴我,就算回老家只呆幾天,那也是自己的一個老屋。一年到頭人不在家也就罷了,過年時哪還能這樣?家里不能沒有人氣,怎么著也得回去貼一貼對聯、門畫,給逝去的老人們上上墳。聽母親這樣一說,我頓時醒悟了:只有讓作為自己“根”的那個家里有年味兒、有人氣,才算是過了年。一家人可以一年到頭不在老家生活,但過年的時候就應該回到這個安身立命的家里,也一定要讓那些逝去的祖先和親人,一塊兒過個年才行。母親后來告訴我,這個春節(jié),老家的那個“院子里”(本族聚居的一個自然村)平常在外面的人,基本也都回去過年了。
的確,不管這一年過得是否如意,春節(jié)時回到老家,都可以暫時放下或者忘卻。通過祭拜先祖,使自己在這個綿延不絕的“家”當中找到歸屬和位置。通過和本門本族及親戚鄰居們相互拜年、相互走動,既可以交流信息,更能溝通感情。有了這種熱熱鬧鬧的人氣,才有過年的味道。
而正是這種相互的走動,一年到頭在外奔波的人們才能真實地觸摸到自己的“根”,才能切切實實地體會到這種歸屬感,才能在某種程度上紓解那些城市生活涵蓋不了的人生寄托。在這種歸屬感中,哪怕只是獲得片刻的身心安寧,對于像母親這樣“漂泊”在外的人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這種精神能量的充電或者“再生產”,對于像候鳥一樣遷徙于城鄉(xiāng)之間的人們來說,其意義不言而喻。
所以,回老家過年,意味著自己能夠有所歸屬,能夠為這個“家”增添興旺祥樂之氣,也能夠為逝去的親人做點兒事情。換言之,這是一個能夠體現人們生活意義的事情,也是一個體現人之所以存在于天地間的意義的時候。
有人類學家把這叫作民間信仰或祖先崇拜。正是這樣一些信仰或者“崇拜”的力量,使得人們能夠活得有所堅持、心神安定、有歸屬感。無數像母親這樣身負傳統(tǒng)的人,通過過年這種“儀式”實踐著、表達著一種可以稱之為信仰或者崇拜的文化堅持。有了這樣一些堅持,這一年的辛勞與打拼,才有價值有意義;這個除舊迎新的年,過得才圓滿心安,沒有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