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先圣
生就一張白紙,需要自己和別人去描繪
有很多人,之所以一事無成,原因是做了自己的人質,畫地為牢,一輩子宥于小小的天地,始終走不出突破的一步。生而為人,為什么不成為自由、獨立的自己,把自己交給壯美的人生?
一個偉大人物的誕生,絕對與他所經歷的教育環(huán)境無關,與他的出身也沒有關系,天才來自于他自己對世界的領悟。
不論多么偉大的人物,都自有他的痛苦。譬如郭沫若,“文革”十年,中國文化界幾乎就是他一個人的獨角戲。可是我們知道,當時表面無限風光的他,內心的悲苦比誰都大。而再卑微的小人物,也有屬于他的幸福,一個農夫荷鋤而歸,一家人圍著灶臺說說笑笑的快樂,是多么讓人向往。
我謳歌塵世中的善良,我贊美人性的美好,我不愿意用任何的虛假換取身后的名聲。不能說真話的時候,我寧愿選擇沉默。我憎惡虛偽的人、世故的人、庸俗的人、不努力的人。所以,每年這個時候,去大學里給新生講座,我都用這個題目《人生要有詩和遠方》,我希望青年遠離世故與庸俗,用詩一樣的心,建立起自己遠大的懷抱,努力實現夢想。
一直喜歡普希金的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zhèn)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我們是誰?”高更為自己的一幅名作所寫的畫題,成為最深刻的人類終極之問,也始終引領著無數的人走向思想和智慧。人的一生,是由有限的瞬間組成的,大多數的人讓一個個瞬間消失在了時光里,極少數的人把它變成了永恒。
道德的修養(yǎng)遠比才能的培養(yǎng)重要。因為,有才無德,必定走向邪惡,最終釀成大患,貽害無窮。有德無才,不過是自己成為一個平庸的人。無德無才,就更無關緊要,自己人生猥瑣,不會有危害他人的能力。生命的最高境界,是德才兼?zhèn)洌湃A橫溢而品格高尚,以天下為己任,最終萬古流芳。無論是信仰宗教,或者崇拜一個人,道理是一樣的,那是因為感受到了世界不可逾越的樊籬,感受到了自己的無奈,更發(fā)現了自己的渺小。
世上的很多事,只要腳踏實地用心去做,一步一步,聚沙成塔,終會距離成功越來越近,最終成就一番偉業(yè)。很多人,問題在于根本就還沒有開頭去做,就先設想了大山一樣的困難,最終在原地徘徊,因為怯懦,而一事無成。人最可怕的,不是事業(yè)的失敗,也不是生活的危機,而是精神意志的麻木,是喪失了自我反省的能力和勇氣。當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當前途迷惘看不到未來,就應該想辦法破局,尋求突破。因為,如果這個時候你束手無策,就只能坐以待斃。
思想沒有國界,智慧也無民族,無論中國的孔子、老子、莊子,還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柏拉圖,他們的思想與智慧,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人世間最艷麗的,是思想的花朵,一旦開放,就永不凋謝,千年萬年,始終盛開在人類的家園。
天才與庸才的區(qū)別并不大:庸才都是抱殘守缺的人,明明是限制自己才干的弱點,卻當成寶貝不放,最終走投無路;而天才相反,洞察自己的長短,抓住自己的優(yōu)點不放,并努力發(fā)揚光大,最終把自己推向廣闊的世界。
沒有誰情愿過那種浪跡天涯、漂泊四海、相忘于江湖的日子。任何一個人內心深處,都有對相濡以沫的渴望。我總是告誡自己,要原諒那些平庸的人,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杰出,不是每一個人都具有天賦與機緣。但是,我不能原諒自己平庸,我一直在努力使自己走在不朽的路上。
(圖/劉宏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