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溪
那些漫畫,以及由漫畫引發(fā)的后續(xù)反響和故事,是熊頓存在過的證明
直接展現(xiàn)悲劇往往是不受歡迎的。人生實苦,揪著人耳朵提醒這個,可能會迎來痛定思痛后對深度的贊美,卻很難換得眾人真心的親近。所以,《少年P(guān)i》的故事里,大家更喜歡那個有老虎的奇幻版本,而不是殘忍絕望的食人漂流記。所以,正面描述大饑荒的《1942》能掙得一些口碑,卻換不來不錯的票房。
而本來在講笑對絕癥的《滾蛋吧!腫瘤君》,大概生怕悲戚嚇人、親切不夠,硬塞進去些“小妞電影”的把戲——面具化的極品女上司,劈腿渣男加小三。還把這些和生日、生病拼在一起,用方便的巧合湊成一幕蹩腳的開場。也許還怕不夠,再添點《小時代》式的華服友情、過家家式的閨蜜撕逼與和解。
除卻這些套路化的添頭,熊頓本身那個故事,是簡單卻動人的。
熊頓,本名項瑤,漫畫家。2011年8月因患腫瘤住院。2012年2月開始畫自己的住院故事,在網(wǎng)上連載走紅,鼓舞無數(shù)人。2012年11月16日去世。
比起熊頓的漫畫,電影對生病這件事的最大改編是加重了愛情的戲份。梁醫(yī)生,熊頓的花癡對象,在漫畫中,因為有老婆孩子和熊頓轉(zhuǎn)科室,淡出觀眾視野。而在電影中,他成為男主角,因女朋友死于疾病,遲遲不能走出陰影,漸漸對熱情樂觀的熊頓有了一些特殊的情感。
還好,電影沒有讓他們發(fā)展成至死不渝的愛情。熊頓像天使,用自己的苦難感染治愈周邊的人。老板著面孔的梁醫(yī)生,開始在電梯里對著反光板練習(xí)一點點笑容。朋友去沖擊拳王金腰帶,熊頓不時講著道理:人不能因為害怕失去,就不去擁有;反正開心不開心都是一天,不如開心一點……即使都算老生常談,融在半真實的劇情里,依然很能打動人心。
電影加入了大量熊頓的主觀幻想:病毒是僵尸,熊頓是帥氣迷人的女戰(zhàn)士,一槍撂倒一個;僵尸來掐熊頓,梁醫(yī)生化身成熊頓大愛的美劇《行尸走肉》里的角色弩哥,射殺僵尸;熊頓和梁醫(yī)生像韓劇里的男女主角一樣,夸張地讓時間靜止,以烘托戀愛的浪漫。大概對于畫面單調(diào)的醫(yī)院戲來說,這也算一種適用于新時代觀眾的調(diào)劑手法。雖然評價毀譽參半,但比起添加蹩腳巧合故事,還是要好得多。
最動人的部分是那些低調(diào)的感情戲。比如熊頓躺在媽媽懷里,說銀行卡的密碼是你的生日,說小時候喜歡摸著媽媽的嘴唇睡覺。死亡的殘忍終于還是從喧鬧的表象中一點點透出來。
盡管底色悲傷,但這場樂觀的宣揚還是會讓人有點慶幸地覺得,熊頓的父母畢竟比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多得到了一點慰藉。那些漫畫,以及由漫畫引發(fā)的后續(xù)反響和故事,是熊頓存在過的證明。
《抗癌的我》?(2011)
導(dǎo)演:喬森納·萊文
主演:約瑟夫·高登·萊維特
賽斯·羅根
編劇根據(jù)自己的真實經(jīng)歷改編。獲得第69屆金球獎最佳音樂/喜劇片(提名),第17屆美國評論家選擇電影獎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提名)。細(xì)膩講述好好青年亞當(dāng)正值人生巔峰、卻被確診為患有治愈率50/50癌癥的故事。
《重返20歲》??(2015)
導(dǎo)演:陳正道
主演:楊子姍?歸亞蕾?陳柏霖
70歲的臭脾氣老太太,到處跟人相處不好。一天,去照相館拍照,卻一眨眼回到了20歲的模樣。她開始重新享受青春、戀愛和生活,重新實現(xiàn)年輕時沒實現(xiàn)的夢想。上一次,因為做母親,她不得不為孩子放棄了這些。這一次,因為血脈,她又面臨相似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