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衛(wèi)二
《地球之鹽》的導演文德斯在拍攝現(xiàn)場。攝影/薩爾加多
看《地球之鹽》,想起北野武的一段話。有次接受采訪,談到了他電影里暴力泛濫的問題。北野武反問,拍那么多愛情片溫情片,我們的世界有變好嗎?
世界沒有變得更好,世界也沒有變得更壞,這個世界,它一直就是那樣。北野武還補充道,“教化是我最不想做的事情?!?/p>
《地球之鹽》這部評價很高的關(guān)于著名攝影師薩爾加多的紀錄片也有一些讓人不那么舒服的畫面。它拋出一個絕大多數(shù)攝影師和愛好者都會遇到的階段性難題:我應(yīng)該拍什么。電影用簡單幾句話帶過薩爾加多的早期攝影經(jīng)歷,他出道很晚,第一張照片拍的是妻子。
薩爾加多的照片當然沒問題。導演文德斯設(shè)置的讀解形式也沒問題,伴隨蒼老的聲音旁白,攝影師從照片背后浮現(xiàn),又慢慢隱去。有人戲稱這是高級PPT,文德斯加上了一些特殊音效:人聲,風聲,爆炸聲。不過,這本來就是展現(xiàn)攝影大師的攝影旅程,用電影銀幕放大照片,確實是最直觀的呈現(xiàn)形式。薩爾加多被黑暗吞噬也沒有意外。他第一時間投身到不少歷史大事件中,確立好主題,潛心于人像拍攝,這很容易讓人想到越南的凝固汽油彈和非洲禿鷲那類事情。
結(jié)果,這部紀錄片的發(fā)展軌跡,跟預(yù)想的不謀而合。一個攝影師拍攝了眾多社會紀實題材照片,結(jié)果自我嫌惡,對人類失望,被黑暗所吞噬,最后選擇了種樹重生,投歸自然環(huán)保的懷抱。
很多人知道尼采的這段話,“與惡龍纏斗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笨仆卮蠡鹨欢危_爾加多絲毫不想掩飾他身在現(xiàn)場的喜悅,他甚至不想離開。這就涉及到了一個問題,他是為自己拍攝,還是給不在現(xiàn)場的人拍攝。這個問題看似不成立,然而,它很快變成了困擾攝影師的心魔。
當薩爾加多嘗試通過攝影改變什么——哪怕是讓世界變好一點點時,他就被迫給攝影加上了使命責任感。我相信,他并不是因為看到黑暗與丑陋,就放棄了理想和追求,而可能只是失望與厭倦。薩爾加多照片的宏大主題不少,但這也導致影片觸及人類社會問題時,談得太過表面。不是悲憫不好,一旦悲憫太多,拔得又高,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對一個攝影師的最好詮釋,其實都在他的照片里頭。當《地球之鹽》淪為環(huán)保紀錄片,總感覺還是隔了一層什么奇怪的東西。我相信,再造雨林不過是薩爾加多面對自我的嘗試再造,可是,他的事情又變成了整個地球人類的事情,這部紀錄片奇怪就奇怪在這里。
此外,由于影片有兩個導演掛名(文德斯和薩爾加多的兒子),《地球之鹽》不時會出現(xiàn)三個講述者的切換,也令人容易混淆。文德斯被薩爾加多的照片打動,兒子嘗試了解父親的人生心路,薩爾加多現(xiàn)身講述自己作品,這本來是三個很好的話題,但《地球之鹽》似乎沒有把它們完好地捆綁在一起。
作為老牌藝術(shù)片導演,文德斯劇情片和紀錄片拍攝雙管齊下,近二十年被影迷記住的主要也是幾部紀錄片,早幾年的《皮娜》,再往前的《樂滿哈瓦那》《里斯本故事》,還有更早期兩部紀念大導演的《尋找小津》和《水上回光》。他的紀錄片題材跨越了電影、音樂、舞蹈、攝影、時裝設(shè)計等諸多藝術(shù)領(lǐng)域,堪稱當代文藝大咖。
正因如此,《地球之鹽》雖是一部不錯的紀錄片,但放在文德斯拍攝的諸多紀錄片里面,它實在說不上杰出。文德斯喜歡攝影,借一部電影來談攝影,我相信,是薩爾加多的攝影理念深深吸引了他,那些深度報道、紀實性質(zhì)的人像照片,是文德斯漫游城市、穿越世界所沒有找到的。人是地球之鹽,這些照片,也不過是滄海提煉出來的一粒鹽。它是什么味道,只需放嘴里嘗嘗。
現(xiàn)代人用糖水跟美圖軟件完成粉飾,又癡迷于私密曝光、黑暗直擊,世界好像變得前所未有的兩極。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子?世界怎么樣,其實跟你沒關(guān)系。你怎么樣,跟你最有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