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濟陽
牛莊的歷史發(fā)展
牛莊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明古鎮(zhèn),坐落于遼寧省的南部,隸屬于鞍山海城市,地處海城西20千米處,背靠太子河,東臨海城,北依鞍山市,西接盤錦市,南與營口市接壤。歷史上的牛莊地理位置要比現(xiàn)在重要,是進入關內的必經(jīng)之路,因此,牛莊的商業(yè)繁榮以及戰(zhàn)亂頻生也在情理之中。
太平橋
《牛莊鎮(zhèn)志》中關于牛莊地名的由來有著較為詳細的記載。根據(jù)《遺拾補闕》一書考證,牛莊的歷史與海城同處一個時期。相傳尉遲敬德在東南方城基內置一鐵牛,用以鎮(zhèn)城,牛莊的名字由此而來;另一說牛莊作為港口,太子河漲潮時,帆船可進入城東太平橋處,關內一種稱為“牛子”或“牛船”的帆船,晚間拋錨河岸,燈火連天,遠遠望去猶如村莊,繼而有了牛莊之名。
牛莊城則始建于明初,屬遼東都司海州衛(wèi),當時為土城,是遼東邊墻的一處驛站。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派10萬大軍長期鎮(zhèn)守遼東,皆靠海運供給糧米。
清代牛莊屬奉天府海城縣,天命八年(1623年),由于明朝部隊屢由遼河來犯,清太祖努爾哈赤命皇太極重修牛莊,以抵御強兵。據(jù)記載,當時牛莊城系用青磚砌筑,墻高2丈2尺有余,周圍2里93步,除四隅外,每面筑腰臺4座,并筑有垛口,設三門(東曰德盛,西曰外攘,北曰福勝)。順治年間置牛莊城防守尉,設章京駐防;康熙年間設巡檢司,乾隆十三年增設四品協(xié)領。
牛莊是東北境內最古老的海運碼頭之一,從康熙至乾隆時期,牛莊一直是東北地區(qū)與南方各省貿易的海運碼頭。每年都有閩、浙商船渡海北來,運入南方的瓷器、綢緞、桐油、竹器、蔗糖等商品,運出的東北特產(chǎn)以大豆、豆餅、雜糧、皮毛、藥材居多?!昂K易蚤}中開洋十余日即抵牛莊”“一切海貨有更賤于江浙者”,一時間,牛莊港埠河里帆影鱗集,陸岸車水馬龍,一派繁榮興盛的景象。牛莊西通錦州、山海關,南聯(lián)營口、田莊臺,為營口、田莊臺的后路,鑒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遂成為清軍運送糧餉兵械的要道,“各軍糧臺輜重盡在牛莊”。
為了方便百姓,免除百姓無橋過河之苦,清道光年間,修建了一座太平橋。橋身全部由石板鋪設,石板之間連接處用糯米進行黏合,十分堅固,經(jīng)歷了多次戰(zhàn)爭,又經(jīng)歷了1976年的海城大地震,太平橋依然屹立在運河之上。
由于牛莊在軍事上、經(jīng)濟上所處位置十分重要,遂引起西方列強的垂涎。早在清咸豐初年,即有“夷船數(shù)只裝貨至牛莊,因當?shù)厣堂癖梢曆筘洠豢吓c之交易,迫使洋人廢然而退”的記載。1858年6月,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其十一款寫道:“……牛莊、登州、潮州、瓊州等府城口、嗣前,皆準英商亦可任意與無論何人買賣貨船,
隨時往來”。牛莊口岸的開放使牛莊成為國際商港,依照《天津條約》,1861年4月3日牛莊正式開埠后,英國在此設立領事館,牛莊成為商賈云集之地。各國商人紛沓而至,隨之帶來了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信仰,迄今牛莊仍留存天主教堂、清真寺等建筑。1882年,英國醫(yī)生司督閣受蘇格蘭基督教會的派遣,從事施醫(yī)布道工作,他也是先由牛莊登陸,第二年乘坐牛車前往奉天,后創(chuàng)建了盛京醫(yī)院。
戰(zhàn)爭中的牛莊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發(fā)生在牛莊的“牛莊之役”作為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的重大戰(zhàn)役之一,對中國近代史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自平壤戰(zhàn)役以來,由于中國海陸軍節(jié)節(jié)失利,以李鴻章為首的淮軍又避戰(zhàn)求和,致使大連、旅順等地先后被日軍侵占,清軍一潰千里。清廷批準翁同龢主張征集湘軍的建議,決定起用劉坤一、魏光燾、李光久等湘軍宿將,以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湖南巡撫吳大澄及已在遼河前線的四川提督、毅軍統(tǒng)帥宋慶督辦東征軍務,募軍北上,希望能挽救垂亡危局。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魏光燾率武威軍六營、李光久率老湘軍五營經(jīng)過3個月的長途跋涉,行軍近萬里,終于趕到了冰天雪地的山海關外,于田莊臺布防。喘息未定,隨即與原駐及先到之清軍宋慶、依克唐阿、長順等部匯合,對已被日軍侵占的海城發(fā)起第四次反攻。日軍第五師團從九連城間道而出,襲占遼陽南九十華里的吉洞峪,做虛攻遼陽之勢,駐守海城的日軍第三師團也突圍北上。清軍誤中敵計,長順所率清軍放棄鞍山站回師救遼陽。日軍跟蹤追擊,一舉奪占鞍山站。不久,日軍第三師團、第五師團會合,除留兵一部控制鞍山站外,合軍西指戰(zhàn)略要地牛莊。
二月初七,魏光燾得報軍情,即由海城撤軍回援牛莊。初八日晨,兩軍接仗,魏光燾以3000兵力抵抗日軍兩萬精銳的進攻。魏光燾從容鎮(zhèn)定,指揮所部誘敵深入,待日軍接近時,進行猛烈反擊,予敵重創(chuàng)。但日軍憑仗優(yōu)勢兵力突入城內,湘軍各營被迫依托民房進行巷戰(zhàn)。雙方短兵相接,往復拼殺。李光久聞警,急忙由海城西三臺子率老湘軍2000余人馳援。李光久將五營老湘軍分為三路迎敵,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zhàn)。清軍被分割包圍,據(jù)民房苦斗,戰(zhàn)至日暮;然日軍人多,主要街巷均被日軍占據(jù)。相持至深夜,由于雙方兵力的懸殊及清軍武器的落后,清軍戰(zhàn)敗。日軍進城之后血洗全城,在城內“執(zhí)劍挨戶搜查,殺人無算”。據(jù)日方調查,在牛莊市街的2100余名死者中,三分之一是無辜平民。
甲午戰(zhàn)爭之后,清政府曾于1900年在牛莊西門外修建湘軍陣亡紀念碑,20世紀40年代,侵華日軍將紀念碑拆毀。1940年以后,還有船只往來于牛莊、溫香和營口之間;1945年,因新河道開通,阻塞了舊河道,牛莊港口才被廢棄。
目前牛莊古城僅余東墻殘墻一段,位于鎮(zhèn)政府西南80米處,殘墻南北向,殘長12米,殘高1.6米,殘厚0.3米,系青磚砌筑;殘墻西側1米處立有花崗巖石質標志碑一塊。牛莊還存有太平橋、清真寺、天主教堂、郵政所等古建筑,繁華落盡,這個承載過屈辱和輝煌的港口早已淡出人們的視線,只剩下淺淺河水靜靜地訴說著當年的繁華。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