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柯
有一個真實的例子:自從丈夫離開人世后,妻子覺得世界都不存在了,她是如此愛他??帐幨帥]有依靠,孤獨而悲傷。她去拜訪一名出色的心理醫(yī)生,尋求幫助。因為她痛苦得想要自殺。
“我實在太愛他了,沒有了他,我不能再活下去?!?/p>
“你知道不知道,你根本不是愛他!”心理醫(yī)生回答。
“你這是什么話?沒有他我不能活下去。我可以為他去死?!彼龖嵟恕?/p>
心理醫(yī)生問:“你知道什么是寄生嗎?”她愣住了。
“當你需要靠著另一個人而活下去,你便是一個寄生者。在你們的關(guān)系里,沒有選擇,沒有自由。愛應該是自由的選擇。兩個人相愛,意味著其中的每一個人,完全有能力獨立生存,但是他選擇了與對方在一起?!?/p>
這段話閃電一般擊中了她。
一連許多個漫長而輾轉(zhuǎn)的夜,她若有所思。
后來,她不再找心理醫(yī)生。因為依靠醫(yī)生,也是一種寄生。
她只帶上醫(yī)生的那句話,真正地像一個成熟的人,去學習生活。慢慢地,她學會為自己尋找生命中的快樂。當時的傷痛,漸漸地愈合,丈夫逝世的陰影,也在慢慢褪去。
后來,她的父親和母親相繼離開人世,她安靜地承受著失去親人的悲傷,卻再也沒有絕望與自殺的念頭。她已經(jīng)學會了情感的獨立。她明白了,一個真正成熟的人,在情感上不需要依靠任何人,能夠獨自地站立起來。
有一本著名的心理之書《無路之行》給愛下的定義,讓人看后愣住了。定義是這樣的:“愛,是一種為了哺育自身或他人的精神成長而延伸自我的意愿。”
美國的家庭心理治療家保羅博士夫婦,在《假如你真的愛我》一書中,將這個精辟的定義,用更加明晰、易懂的兩句話來展開:
“真愛的行為,是一種撫育自身和他人情感與精神成長的行為?!?/p>
是的,一個人一輩子多多少少,都會遇到一些黯然神傷的事情。那些事情,對于我們來說都是漫長的輾轉(zhuǎn)而沉默的夜。在少年時期無所畏懼地去愛,被傷害之后,我們退回去,一直退到內(nèi)心最狹窄的地方,封閉自己,并且貼上標簽,說,我不想再被傷害了。也許因此,很多日子我們不想說話,不想去愛,不想好好生活,也不想去尋找快樂。
但是我們可能從來沒有想到,那所有的難過,其實不過是因為,我們對于愛是如此的幼稚而生疏。
因為有了傷痛,我們才會在暗夜里不斷地輾轉(zhuǎn)與反思。而那又算得了什么呢?失去了愛,但我們沒有失去愛的能力。當我說,我愛你,那意味著我并不是必須愛你,而是我選擇了愛你?!拔覑勰恪保皇瞧渌魏问裁?,而是我自由的選擇。
它只是被你鎖了起來,像一個孩子一樣害怕成長。而我們彼此都需要學習愛的成長。沒有成長的愛,又怎么能夠擁有幸福?
現(xiàn)在徹底明白了,愛不是純粹的占有,不光是身體的愉悅,孤寂時候的陪伴,也不是相互的飯票和歸宿。
愛是一種行為,它能夠讓我們彼此成長起來。讓我們彼此擺脫了拿別人當拐杖,寄生在愛人身體上的幼稚病,真正獨立成長起來。
(摘自《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江蘇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