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卡米耶-柯羅1796年出生在巴黎,家資豪富。父親是假發(fā)商人,母親是做女帽的:父母都算是為修飾人類頭頂而服務的。在當時的巴黎,他父母是時尚業(yè)巨子。所以柯羅窮其一生,沒有為錢擔心過。
柯羅不算有才華,上課不好,而且不是許多藝術家那樣,“成績不好但有藝術才華”,19歲之前,他對畫畫沒興趣。他少年時期都花在了散步上,那時他的周邊,都認為“這是個大孩子,19歲了,羞澀,尷尬,一被人搭話就臉紅,看見美女他就逃走……他很愛媽媽,但一聽爸爸說話就發(fā)抖”。他爸試圖讓他做個布匹商人,但柯羅厭恨“商業(yè)小把戲”。到26歲上,他才鼓起勇氣跟爸爸說,“我跟商業(yè)合不來!我要離婚!”
1825年,柯羅29歲,為他父母畫了幅自畫像,“如果你們想念我,就看看這個”,然后出發(fā)去了意大利,在那里呆了四年。這四年間,他畫了200幅小品畫,150幅油畫,同樣在羅馬學畫的法國人瞠目結舌,覺得他是印刷機。他從小就愛遠行的習慣幫助了他,沒讓他被肺炎和旅途疲憊所擾。他精力充沛的跟著其他學生畫家旅行,夜宿咖啡館,聊一晚上,第二天依然可以到處走。當所有人都聚在米蘭和佛羅倫薩搜尋達芬奇?zhèn)兊慕茏鲿r,柯羅卻在意大利鄉(xiāng)村游蕩。很多年后,他會承認自己其實沒從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大師身上學到什么,“我最喜歡的是誰?嗯,達芬奇!”雖然他的畫風里沒什么達芬奇的影子。
他純粹喜歡旅行和風景。他愛羅馬的法赫內斯花園,一天里找三個不同的時段來畫它。他嘗試用不同距離與角度畫同一事物,不知不覺間在旅行中精通了透視法。他通過自己的旅行懂得了如何給建筑物和山石增加光影細節(jié)。許多學畫的年輕人都是在畫室里長大的,只有他從小就習慣到處旅行。他懂得適應不同的氣候,當然,他也有錢訂購不同的旅行裝備——這讓他的法國同鄉(xiāng)們不免羨慕嫉妒。
31歲時,他的畫初次被法國官方的沙龍委員會接受,他的光影效果和戶外風景獲得了贊譽。而他自己,結束了意大利之旅后,馬不停蹄在全法國范圍內溜達。他去諾曼底海岸,去魯昂,描述海岸風景。旅行之中,他還是不忘家庭,每次有機會回巴黎便畫全家福。父母不在乎錢,但是,“兒子成為名畫家啦,大家都來看啊”的秉性卻在。于是在親友圈里,這個腳不沾地到處旅游的年輕人,依然保有著“顧家好孩子”的名聲。
33歲上,柯羅去到巴黎的巴比松,預備畫楓丹白露森林。次年秋天,他又來了。35歲的夏天,1831年,他再次來到巴比松。他發(fā)現這里風光奇絕,適合作畫。十五年過去了。
1846年,柯羅獲得國家的十字勛章。次年,浪漫主義雄獅德拉克洛瓦宣稱“柯羅是個真正的藝術家。”他的畫風也恰好在此時成熟,在漫長的旅行后,他發(fā)明了一種新技巧:用毛茸茸的筆觸,制造樹和風的關系。這讓同時代的杜比尼等畫家驚嘆,讓他的學生如畢沙羅們覺得耳目一新。
柯羅從來沒有那么旗幟鮮明、氣勢澎湃,所以他的成功與他的性格一樣來得溫和,但終究是來了。他尋找著風與樹的平衡,對光線閃耀甚為敏感,而且試圖自己調制一套顏色的方案,終于獲得了“天空之王”的贊譽。
19世紀60年代初,新到巴黎的一批少年都以柯羅為偶像。他們中間包括諾曼底來的莫奈,包括英國來的西斯萊,包括想拜柯羅為師的畢沙羅。他們學習柯羅,在戶外創(chuàng)作,投身于繪畫,不斷旅行,描繪自己所見之物。莫奈承認,“在那時節(jié),柯羅是唯一的大師?!?/p>
但柯羅還是在旅行。他認為自己最好的畫在60歲之后才畫出,65歲之后更好;年過70,旅行有些困難了,他還是勉力想到處走走。他身體力行的催生了印象派的誕生,成為了真正的最后一個古典風景畫的大師和第一個現代風景畫的大師——他25歲時出門旅行、躲避家里的管束、想看看意大利風景、順便畫畫時,一定想不到,他會走這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