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食品與健康》雜志,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首先,感謝《食品與健康》雜志伴隨我父親走完了人生旅途的最后一千多個日日夜夜,還要感謝《食品與健康》雜志幫助我的老伴戰(zhàn)勝了疾病。
思念父親,總會牽出對《食品與健康》雜志的一段情愫。在父親臥床的最后3年里,除了母親和兒女們的衣食照料外,酷愛書籍、報刊的父親,隨著心血漸盡,越到后來就越想閱讀《食品與健康》雜志,刊物上的文章簡直成了他生命中的慰藉。
一次,病重的父親與我閑談:“我這一輩子不抽煙,不喝酒,不計較吃穿,唯視書籍、報刊如命根。接觸過許多的養(yǎng)生類刊物,感覺上還是《食品與健康》雜志最好。你看,這個病房里共有六個床位,已經(jīng)住進了五個人。每期《食品與健康》雜志一到,我先仔細地閱讀,然后讓鄰床的老杜看。慢慢地,大家都熟悉了,我又把《食品與健康》雜志送給其他人看?,F(xiàn)在這個病房里,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閱讀《食品與健康》,討論雜志里的文章內(nèi)容。我看他們對《食品與健康》雜志情有獨鐘,便對他們說:“《食品與健康》雜志在同類刊物中創(chuàng)刊最早,辦得最好,讀者也是最多的。《食品與健康》確實是一種情結,一種力量。”
然而,去年3月,父親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帶走了他對《食品與健康》雜志真摯的愛,無限的情。雖然父親離開了《食品與健康》雜志,但還有我在,我愿像父親一樣,把《食品與健康》當成老師、朋友、親人,一直到永遠。
在整理父親衣物時,看著父親精心保存完好的《食品與健康》雜志,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父親在讀過的《食品與健康》雜志上留下的字跡,越來越像鋸齒般難以辨認;劃過的標記線也變得越來越扭曲,時斷時續(xù)。盡管這樣,我也仍能從那些遺跡上追思到父親讀刊時的神態(tài),追尋到父親對生命渴望的目光。我欲哭無淚……
今年1月,老伴突患膽結石癥,出院后表現(xiàn)出很強的抑郁癥狀,頓時給家庭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無論醫(yī)生如何開導都無濟于事,我的心里更是七上八下,不是滋味。這時,我想起了《食品與健康》雜志的“時令養(yǎng)生”欄目。因為我信任它對讀者認真負責的責任感。這個欄目所采編的文章都是言之有物的,尤其是考慮到病人的特殊心理,既無危言聳聽的渲染,又無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總是娓娓道來,洋溢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好像是有一種默契,想要讀啥,很快就會有針對性很強的文章呈現(xiàn)在眼前,猶如“及時雨”一般,透露著編讀之間的那種心有靈犀。
也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老伴積極配合中西醫(yī)治療的同時,十分重視心理治療。就像《食品與健康》雜志上所說的“身病用藥醫(yī),心病用心醫(yī)”。很多親朋好友十分驚訝:“你老伴的病好得這么快,還很徹底,有秘方嗎?”我肯定地說:“有,我的秘方就是《食品與健康》雜志,你趕快也訂閱吧!”
古人云:“人生貴相知?!边@就是“我與《食品與健康》雜志的兩代情?!?/p>
江蘇讀者 王慧令(6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