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靜
最近,一部《一人食》的網(wǎng)絡(luò)美食微電影火了起來,點擊量最多的已近百萬人次。2014年9月,《一人食》新書出版,一度成為暢銷榜首。上海女孩蔡雅妮重新定義了“不孤獨的食物美學(xué)”,甚至不經(jīng)意間做出了一個品牌——
一個人吃飯,意味著“孤獨”的開始
2012年,蔡雅妮辭掉了那份堅持了七年的《第一財經(jīng)周刊》圖片編輯工作,開啟了為期半年的自由模式。沒想到賦閑在家時,一個人吃飯成了問題。
“女士,請問您幾位?”“一位。”“???哦!”
每次去餐館吃飯,從服務(wù)員詫異的“啊”和意味深長的“哦”里,蔡雅妮都能感受到奇特的暗示。的確,周圍每張桌上要么三五成群,要么成雙成對,一個人悶頭點菜、用餐的樣子確實“怪怪”的。
如果有一個美食視頻,適合獨自吃飯的人看,該有多好。她把之前工作中的專注、熱情,自然地轉(zhuǎn)移到生活中,轉(zhuǎn)移到了一日三餐上,拍美食,交朋友。
蔡雅妮想,一個人生活,怎樣才能不孤單?旅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時間和精力,那么誰也離不了的一日三餐,是不是可以成為“治愈”孤獨的武器?
蔡雅妮想到了拍《一人食》。她要做的不僅僅是介紹食譜,更想分享每個人獨特的生活方式,以及面對孤獨生活的態(tài)度。她相信擅長做飯的人,一定很會安排生活。那些一絲不茍對待手中每一種食材,認真吃好每頓飯的人,一定充滿對生活極致的敬意和熱愛。
每道食物中,找到治愈的幸福
在朋友的介紹下,蔡雅妮認識了插畫師林竹。林竹做麻婆豆腐靠的是萬能法寶:奶奶手制的辣椒粉。她是看著奶奶制辣椒粉長大的。家里那口大鐵鍋,還有用來舂辣椒、花椒的鐵制舂子,都清晰地留存在她的記憶里。后來,林竹把和奶奶一起勞作的場景畫成了漫畫。從成都到北京讀大學(xué),到日本留學(xué),到上海創(chuàng)業(yè),常年在外漫游,林竹無論走到哪兒,都帶著奶奶做的辣椒粉。她還成功地把麻婆豆腐發(fā)展成“麻婆所有冰箱里的剩菜”。
蔡雅妮更想通過《一人食》,讓網(wǎng)友們看到豐富的人生樣本。因為每一道食物中,都有故事和回憶。通過朋友的介紹,她找到了會做“烈日松餅”的女孩唐七。唐七是滬上文藝青年中小有名氣的“美酒美食美物美器”愛好者。微電影中的她,一襲藏青布衣長裙,如同民國佳人一般,騎著單車穿梭在上海老街上,用柳編箱子載著自制的松餅,到附近公園野餐。即便一個人,她依然要吃得精致且漂亮,把松餅烤得兩面金黃焦脆,洗兩只草莓,淋一點酸奶,再搭配一杯手沖咖啡。
漂在上海的唐七租住在一棟老舊的小房子里。不過讓她分外滿足的是,獨占了一個大大的公用廚房。即便清理廚房是件很辛苦的事,即便需要經(jīng)常和邊邊角角的污垢戰(zhàn)斗,也不妨礙她要好好吃飯的心情。聽著音樂,獨自在廚房里忙碌時,窗外玻璃風(fēng)鈴叮鈴叮鈴響著。她說,過一種讓自己感動的日子其實不難。
以食會友的日子里,蔡雅妮還認識了會做上海蛋餃、麥麗素湯圓的若谷。拍攝前,若谷的母親剛?cè)ナ溃帮準(zhǔn)悄赣H在世時常做的,湯圓在和面時用的是粥而不是水,也是他跟母親學(xué)的。
還有會做姜餅人的陳寅蓉,在寒冬,她把姜餅人從烤箱里小心翼翼地取出,畫上嬉笑、呆萌、喜極而泣的臉和花花綠綠的衣裳……
原來有時,美食有超乎想象的治愈力量,它能填飽肚子,更能治愈孤獨。這些情緒正是蔡雅妮想要表達的。
一人食,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
蔡雅妮把微電影陸續(xù)發(fā)到網(wǎng)上,沒想到迅速火了起來。在沒有任何商業(yè)推廣的情況下,《一人食》不經(jīng)意間培養(yǎng)了15萬微博粉絲、6萬微信粉絲。網(wǎng)友說,第一次覺得原來“一個人吃飯也能很有意思”。
后來,上海出租車公司找到蔡雅妮尋求合作,每天提供三分鐘時段給《一人食》。原本只是拍著玩的,不經(jīng)意間成為“出租車上最好看的節(jié)目”,漸漸成了一個品牌。
很多人來找蔡雅妮談合作,電視臺、視頻網(wǎng)站、風(fēng)投、廚具品牌,甚至服裝品牌也來談軟性植入,但蔡雅妮對各種商業(yè)介入非常謹慎。她不希望改變《一人食》的初衷和風(fēng)格。她已經(jīng)給“一人食”注冊了公司,未來可能會有類似于“一人住”“一人游”這樣的產(chǎn)品問世,它們和“一人食”一樣,傳遞的都是“如何獨自生活”的理念。
《一人食》不是普通的美食節(jié)目,從頭至尾沒有一句人聲,沒有不絕于耳的解說,只有輕快的音樂和加在屏幕上的漢字。在《一人食》里,做飯是一種儀式。每個主人公穿著最舒適的衣服,拿出最漂亮的鍋碗瓢盆,一絲不茍地對待每一樣食材。蔡雅妮說:“一個人,也要過得精致幸福。一個人,也不將就,不頹喪,在一只碗、一雙筷子間找到簡單幸福?!?/p>
(編輯 ?趙瑩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