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文青
1991年12月25日,對于剛剛工作一年多的我來說,這是去同學CD那里聚會過圣誕節(jié)的日子。而對于莫斯科來說,這一天將載入史冊。蘇聯,解體了。這件事對當時記事的中國人來說,很多人知道的是以后沒有蘇聯了,但不久有了獨聯體,再后來又出現不少各種各樣的國際組織,只是,再也沒有蘇聯了。連大學的聽力教材《聽力入門》也在不久之后將里面有The Soviet Union(蘇聯)的都統統去掉了,因為落伍了。
前不久看見一篇文章里有前蘇聯總理尼古拉·雷日科夫說的話,是他談到蘇聯的解體,他以為不是因為經濟停滯,更不是外部對抗被拖垮,而是因為“我們道德淪喪,我們監(jiān)守自盜,行賄受賄,無論在報紙、新聞還是講臺上,都謊話連篇,我們一面沉溺于自己的謊言,一面為彼此佩戴獎章,而且官僚集團中的所有人都在這么干——從上到下,從下到上。”而當我翻開《蘇聯的最后一天》之時,看見了這些描述的實際情景,不僅針對民眾,同樣針對了戈爾巴喬夫這樣的掌權者,更重要的是看見它們的結果,而這個結果,銘刻在很多人心里。
曾經看見過一個結論:“蘇聯,生于‘一戰(zhàn)’,興于‘二戰(zhàn)’,亡于冷戰(zhàn)?!彪m然過于簡單,但實際上很有道理。而作者也這樣寫道:“蘇聯是在槍林彈雨中建立起來的,卻是通過政令解散的?!毖刂隊柊蛦谭蛟?991年12月25日的行程,看著他一步步離開,再看著葉利欽一步步走近,看政權交接,看舊時代遠離,新時代來臨,感受和平光暈中的變革,通過作者的筆觸,體驗作者的情感,同時,更感受一種歲月的腳步。
唐太宗當年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確定民心所向,而蘇聯用事實在我生活著的時代,印證了這句古語。但這樣的印證是如此痛苦的,那痛應該近似痛度的最高級別——分娩,只可惜,這次分娩的孩子,是如此茫然無助,也是如此稚嫩,即使伊天生強悍,卻還是面臨生計問題。生計問題,從本書一開始便是壓垮蘇聯的最后一根稻草,開始是戈爾巴喬夫的問題,接著是葉利欽的問題。
葉利欽在1991年12月25日這一天正式問鼎俄羅斯政壇巔峰,首先拿到了核按鈕,然后將蘇聯國有資產、海外資產等統統劃歸俄羅斯管轄,其他共和國所轄的一切,他暫時無法插手,但他解散克格勃,將所有蘇聯駐外使節(jié)變身俄羅斯駐外使節(jié),所有蘇聯國旗換成俄羅斯國旗,甚至在海外的公民也被立刻劃分了不同的國籍和身份。僅僅一夜之間,早上他們還是蘇聯人,晚上,他們或者是俄羅斯人,或者是其他解體國的國民。這一番改天換地,都是和平完成的。西方政治家早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策劃的“和平演變”,赫魯曉夫曾經也想實現的和平改革,最終在葉利欽的手里正式開始,并初見成效。
之前,葉利欽是戈爾巴喬夫的政敵,先于戈爾巴喬夫的蘇聯領導人,如斯大林將他的政敵處死;赫魯曉夫將他的政敵發(fā)放養(yǎng)老金迫使他們退休;勃涅日列夫將他的政敵派往“鳥不生蛋”的地方任大使;而戈爾巴喬夫并沒有扼殺他的政治生命,反而給了他的政敵重返政壇的機會。等于給了蘇聯解體的機遇,同樣也給了葉利欽驅逐他的契機。
全書以1991年12月25日為切入點,將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當年的政壇斗爭揭示出來,展示了兩個政治家當年的所作所為,讓讀者看見曾經舉世矚目的“改革家”戈爾巴喬夫是怎樣一步步眾叛親離,而被冷藏的葉利欽怎樣一步步重返政壇。蘇聯,所謂社會主義的豐碑,在他們的政治博弈里,傾覆、崩潰、離散。而讀者在這分崩離析之中,感受各種各樣的謊言的營造和曝光,目睹各種各樣壁壘的潰散,無論從歷史進程,還是從經濟困境,在每一個掌權者和奪權者的面前,爭奪控制權,不管是蘇聯第一任總統,還是俄羅斯共和國領導人,只有一種撕扯的力量,將一種平衡打碎,很快以摧枯拉朽之勢結束。在這個權力的爭奪之中,民眾是一直挨餓的一方,最終,他們選擇了看上去對他們有利的一方。葉利欽代替了戈爾巴喬夫。不管蘇聯第一任總統、第一個攜夫人出訪的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是否受他第一個參與慈善事業(yè)的蘇聯領導人妻子賴莎的影響,還是被他的情報官、助手等等敷衍蒙蔽和隱瞞真相、報喜不報憂,戈爾巴喬夫的政治生命終結在了這一天。
悲劇人物的謝幕總是悲涼,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曾經協商好的承諾,變成了一紙空文,戈爾巴喬夫黯然下臺,葉利欽昂然登臺。戈爾巴喬夫身邊的人各自分散,葉利欽身邊的人紛紛入主,全書在葉利欽重病,普京作為代總統接任之時結束,而我讀完書的時候,被本書作者評價為“恢復了一些逝去帝國的象征”的普京“大帝”正面臨著盧布狂貶值的風暴。蘇聯已矣,俄羅斯向何處去,依然是讓國際政壇和各種情報分析機構無法預測的。
而最值得記住的是,在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的政治斗爭中,他們“打破了蘇聯共產黨的一黨專政,提供了新聞自由。引進了俄羅斯的第一次選舉,解放了東歐的華沙公約國,讓曾經沒有權力的各蘇聯共和國獲得了獨立,結束了冷戰(zhàn)。這是他們的饋贈?!?/p>
這一天是蘇聯的最后一天,是俄羅斯全新的一天,不管它將面臨怎樣的未來,俄羅斯“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