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程杰
摘 要: 中國古代的詩詞在英語中并沒有完全與之相同的文體,加大了翻譯的難度。前景化語言在詩歌中體現(xiàn)得最集中,在翻譯時,應該引起重視。本文以蘇東坡先生的詩詞為例,探討前景化語言在中國古詩詞翻譯中的應用。
關鍵詞: 前景化 詩詞翻譯 蘇軾
引言
前景化來源于圖畫藝術中的概念,指作品中最能突出其觀點或意圖的那一部分。這一概念是由戰(zhàn)前布拉格學派的語言學家和文學批評家, Mukarovsky首次應用于文學作品中的。它指文學作品中在可接受的準則條件下所出現(xiàn)的不可預料的偏離。隨著前景化理論的發(fā)展,也逐漸滲透到語言研究的各個方面,給了研究者許多新的啟示。美國學者葉子南認為前景化這一概念完全可以用到雙語翻譯活動中, 它不僅可以用來指導譯者的翻譯活動, 而且可以引入翻譯批評中。相比較與其他文體,詩歌是前景化理論體現(xiàn)得最集中的一種文學體裁。
一、《江城子》
蘇軾是宋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之一。蘇軾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yōu)榱艘环N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fā)展方向。他的詩詞風格以豪放為主,但不乏婉約含蓄之作。《江城子》便是他婉約類作品的代表作。原文如下: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是蘇軾悼念亡妻之作,情到深處,有感而發(fā)。題為記夢,實際是通過記夢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整首詞一改蘇軾平時豪放的風格,用平實的語言緩緩道來,讀者讀罷卻自然能感受到字里行間的悲痛。這首詞的詞牌是《江城子》,在中國古代,詞牌名就代表了固定的格律,也就是說,不同的詞牌所代表的格律各有不同,而相同的詞牌,就必須遵守一樣的格律。宋代以前,《江城子》存在幾種格式,至北宋蘇軾始變?yōu)殡p調,由此發(fā)展成熟、格式定型并得到推廣。雙調《江城子》是在單調的基礎上,在結尾處增一字,變三言兩句作七言一句,又依原曲重增一片。雙調共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韻。至此,翻譯此首詞作就有幾處困難。除了最基礎的傳遞詞作本身的意思之外,還要考慮到詞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學體裁,它的格式也要還原。詞作在古代是可以通過譜曲供世人傳唱的,所以必須押韻。
二、《江城子》的前景化解析
于淵沖的英譯詞Tune:“A Riverside Town”(《江城子》)選自《許淵沖經(jīng)典英譯古代詩歌1000首·5 蘇軾詩詞》(Vers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Poems of Su Shi)。全詞共十六行,共兩節(jié)。下面運用前景化理論從語相變異、音位過分規(guī)則化、詞匯過分規(guī)則化三個方面解讀這首詩歌,探析其是如何通過前景化手段表達悲愁主題的。
下面是許淵沖版的譯文:
Tune:“A Riverside Town”
Dreaming of My Deceased Wife
On the Night of the 20th Day of the 1st Month
①For ten long years the living of the dead knows nought.
②Though to my mind not brought,
③Could the dead be forgot?
④Her lonely grave is far,a thousand miles away.
⑤To whom can I my grief convey?
⑥Revived,e’en if she be,could she know me?
⑦My face is worn with care.
⑧And frosted is my hair.
⑨Last night I dreamed of coming to my native place:
⑩She’s making up her face.
{11}before her mirror with grace.
{11}Each saw the other hushed,
{12}But from our eyes tears gushed.
{13}When I am woken, I fancy her heart-broken.
{14}Each night when the moon shines,
{15}O’er her grave clad with pines.
王佐良認為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 譯者必須注重文體, 對源語和目標語的不同文體要應付自如, 不能用目標語的一種文體表達源語的各種文體, 必須善于識別“變異” , 并把“變異”在譯文中表現(xiàn)出來。這里的“變異”指的就是前景化。因此,在文學翻譯中,譯者的任務除了傳達原文的意思外,還要竭盡所能地還原原文中文學語言的特質。(去掉?)
(一) 語相變異
語相變異是文學文體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指人們在文學作品中對語言使用常規(guī)的顛覆與變異。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中使用語相變異往往會起到出其不意、畫龍點睛的作用。它通過改變詩的外在表現(xiàn)而使讀者產(chǎn)生較強的視覺沖擊,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效果。
《江城子》全文陳述了某夜亡妻入夢的情景,醒來更覺失去心中所愛的悲痛心情,原文都是陳述句。許淵沖翻譯時,為了更好地凸顯作者心中的悲痛,改變了原句的句型。這種句型的改變在譯文的第三句,第五句和第六句中得到體現(xiàn),這三句在原文中原本都是陳述句?!白噪y忘”譯為“Could the dead be forgot?”,“無處話凄涼”譯為“To whom can I my grief convey?”,“縱使相逢應不識”譯為“Revived,e’en if she be,could she know me?”,一連三問,更好地體現(xiàn)出作者失去妻子后的迷茫和不知所措,然而這些問題,也沒有人能夠回答他。
(二)音位過分規(guī)則化
音位過分規(guī)則化包含音韻模式和節(jié)奏模式。對于韻律層面的前景化處理獨具匠心,巧妙安排格律韻式,結合押韻,體現(xiàn)詩歌節(jié)奏之美。譯文的前兩句押尾音/?蘅:/,第四句和第五句押尾音/eI/,第六句中的兩個分句末尾押尾音/i:/, 第七句和第八句押尾音/ e?藜 /,第九句、第十句和第十一句押尾音/eIs/,第十二句和第十三句押尾音/ ?蘧?蘩 /,最后兩句也押尾音/ aIn /。全文讀來婉轉順暢,無不凄涼。
(三)詞匯過分規(guī)則化
詞匯的過分規(guī)則化指詞匯的重復。詞匯的重復分為直接重復和間接重復,直接重復主要是具有表意功能,它的目的是強化主題。間接重復既有表意功能又有銜接功能,它在表意的同時具有篇章的構造功能。詞中“the dead”、“grave”重復出現(xiàn)兩次,強調妻子已經(jīng)離世的事實,全篇彌漫著作者對亡妻的悼念之情?!癵rief”、“worn”、“frosted”、“tears”和“heart-broken”等詞均有傷心、悲痛的意思,描述了經(jīng)過了整整十年的分別之后,作者已經(jīng)因為難過面容憔悴,過早地衰老?!癈ould the dead be forgot?”亡妻雖早逝,卻時常夢見她,自難忘。
三、結語
本文運用前景化理論從語相變異、音位過分規(guī)則化、詞匯過分規(guī)則化三個方面解讀這首詩歌,描寫了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的主題,這一分析方法為讀者分析和欣賞詩歌提供了新的視角,實現(xiàn)了詩歌分析和解讀中意義、形式、體現(xiàn)的有機結合和主題、詞匯、句法、韻律的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王佐良,丁往道.英語文體學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7:512.
[2]許淵沖.許淵沖經(jīng)典英譯古代詩歌1000首·5蘇軾詩詞[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3]葉子南.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13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