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煒
《莊 子》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楚國有奇人,運斤(斧頭)成風,可以神乎其技地削下人鼻尖上的白泥,而這塊白泥不過是蒼蠅翅膀的大小。后來,此事傳至宋元君耳中,他想找人過來表演一下真人秀,可那奇人卻說:“曾經(jīng)的我可以做得到,但和我搭檔的小伙伴死去很久了……”
莊子有感:“自從惠子離開人世,我也失去了可以匹敵的對手,沒有可以一起辯論的人了??!”所以孤身抗金的岳飛要在《小重山》中說,“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各行各業(yè),知音難覓,但在有心人眼里,仍然尚存。汪國真在20世紀90年代的詩壇刻下了自己的痕跡。曾有評論說:有青春的年代,就有汪國真的詩行。那個年代過來的很多人都未曾和詩人汪國真謀面,卻把他當成了自己的老師、朋友和知音。59歲的汪國真離世,自然引起了不少人哀思。
筆者的一個朋友在微信上說,自己當年帶著汪國真的詩集離開學校走進建筑工地,一個月后瞞著家人偷偷從工地溜走,來到成都。離開時,被褥、衣服留在了工地上,只帶上了這本詩集,因為是它伴著自己從“我的世界”里走了出來。
2013年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曾經(jīng)引用汪國真的詩句“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向世界重申中國爬坡過坎、闖關奪隘的改革決心。汪國真曾表示,習主席能背下他的詩詞,說明自己的讀者在各個階層、各個文化層、各個年齡層都有。
對于知音,中國人喜歡的一種境界是神交。如東吳大將陸抗與西晉平南將軍羊祜各領重兵在荊州地區(qū)南北對峙,相互欣賞。羊祜得知陸抗染病,立刻拿出自己的良藥送去。吳軍眾將都勸陸抗不要服用,陸抗卻毫無顧忌地服下了藥,藥到病除。
在當代,毛澤東和柳亞子唱和,周恩來和眾多文藝界人士的惺惺相惜為人所熟知,鄧小平和金庸也是“神交在先,謀面在后”。金庸在《明報》支持改革開放,認為“真正的英雄,并不取決于他打下多少江山,而要看他能不能為百姓帶來幸福”。鄧小平的回答則是:“你書中的主角大多是歷經(jīng)磨難才終成大事,這是人生的規(guī)律?!?/p>
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也說過作家二月河是他的知音,很多人都曾猜測,他們之間應該是很熟悉,會經(jīng)常聯(lián)系,一些人還到二月河家里去“套近乎”。二月河后來說的很明白:“我和王岐山書記沒有私交。早前也就見過兩次面,在我眼里,他是反腐英雄,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央反腐的決心和意志。”
王岐山則在全國“兩會”的團組討論上說過:“看了他(二月河)的書,就能讀懂他。知音是什么,知音是通過聽音樂就能聽懂作曲人想要表達什么?!?/p>
知音之間的相互欣賞是佳話,更難得的是在發(fā)生嫌隙后,雙方仍互作知音。三國時候,蜀國大臣李嚴犯了罪,諸葛亮將他流放到邊遠的地方。諸葛亮死后,李嚴嚎啕大哭:“諸葛亮雖然撤了我的職,但是他了解我,知道我的才能,如果他活著,說不定哪天就會重新重用我。現(xiàn)在他死了,還有誰能夠了解我呢!”在李嚴心中,諸葛亮始終是他的知音,這也是領導人執(zhí)政藝術的一個典范和高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