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龍門山位于我國四川省,平均海拔2000米,地處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交界的地質活躍帶。雖然它的名聲并不顯赫,但卻特別吸引地質專家的關注,與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并稱為“世界三大地質迷宮”。
1929年,30歲的地質專家趙亞曾來到龍門山地區(qū),為籌建川廣鐵路進行地質調查。趙亞曾通過考察發(fā)現,這個地區(qū)的地表都被距今一億年左右的中生代砂巖層覆蓋,由于砂巖層中含有大量的鐵氧化物,因此,龍門山地區(qū)的山體大多呈現出紅色。
然而,當趙亞曾來到一座名叫葛仙山的山下時,抬頭一望,他發(fā)現了這座山的與眾不同之處:紅色的巖層上,為什么會聳立著灰白色的山體呢?趙亞曾發(fā)現,葛仙山上部灰白色的巖石里含有數億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因此可以斷定,巖石是在遠古海洋中形成的沉積巖。而山體下部的紅色砂巖層中,由于多含陸生動植物化石,因此可以斷定,它們并非形成于海洋。而在兩種巖石之間,有著一道明顯的界線。
此時,巨大的疑問困擾著趙亞曾,年代久遠的白色石灰?guī)r位于山體的上方,而年代較近的紅色砂巖卻被壓在下方,這在地質學中是一種反常的現象。對此,趙亞曾做了形象的比喻,稱之為“孫子背爺爺”。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神秘力量,造成了這樣的地質反?,F象呢?
趙亞曾突然想起,他在留學期間,一位瑞士專家曾跟他說過,在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就有這種“孫子背爺爺”的地質現象。而研究表明,阿爾卑斯山的這種現象是冰川運動造成的。由于冰川是緩慢運動的,巨大的巖石會被冰川從一個地方搬運到另一個地方,經過漫長的歲月,隨著冰的融化,巖石會在異地,壓在比它年輕的地層之上。那么,龍門山反常地質現象的形成會不會和阿爾卑斯山是一樣的呢?
趙亞曾開始尋找冰川留下的印記。然而考察發(fā)現,龍門山地區(qū)雖受到過冰川的侵蝕,但規(guī)模很小,小規(guī)模的冰川運動是無法把30多座巨大的山體搬離原地的。然而就在這個過程中,趙亞曾不幸遭遇了一次意外,英年早逝,時年31歲。此后80多年來,無數中外地質學家競相前往龍門山,試圖揭開龍門山上巖層新老交替反常的謎團,后人還給這種獨特的山峰起了一個名字——飛來峰。
龍門山地區(qū)最典型的飛來峰,就是趙亞曾當年進行深入考察的葛仙山。四川省國土資源廳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陳茂勛和成都市國土資源局高級工程師張志明推斷,這座飛來峰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從其他區(qū)域被搬運來的,而這股神秘力量應該源自葛仙山的西北方向。
這股神秘力量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四川省地礦廳高級工程師周自隆認為,神秘的力量來自于冰川。幾百萬年前,巨大的冰蓋將日后形成飛來峰的巨大巖體從龍門山腹地推離原地,隨著冰川的移動,巨大巖體向東南方低洼區(qū)域滑移,之后,當冰川融化時,巨大的巖體停留下來,壓在了較之更新的地層上。
然而,對于周自隆的冰川說,陳教授并不贊同。陳教授說,冰川的運動過程極其緩慢,很難使夾帶的巖石產生劇烈的摩擦。而葛仙山上的擦痕,明顯是猛烈摩擦的產物,由此推斷,它不應該源自冰川的作用。
陳教授推斷,從一億年前開始,由于板塊的碰撞和擠壓,龍門山地區(qū)開始了連續(xù)的整體抬升,許多高聳入云的山峰漸漸形成。漫長的抬升歷經千萬年,抬升使很多地層出現斷裂,一些巨大的古老山體相繼出現崩塌。由于龍門山地區(qū)的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崩塌的山體開始由西北向東南滑動,并在滑動中產生了排山倒海般的巨大力量,破壞了廣大區(qū)域內的地表形態(tài)。接下來,歷經了無數歲月,這些遠道而來的山峰不斷被侵蝕、風化,成為如今的飛來峰。
陳教授對飛來峰成因的解釋,屬于地質學中的推覆構造說。時至今日,推覆構造說和冰川飄移說,是解釋飛來峰成因的兩大學說。關于飛來峰的確切成因,80多年來,學者們還在一直不斷尋找更多的依據。
(選自《奇聞怪事》 2011年第4期,本刊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