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的元曲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短短28字,意蘊深遠,結(jié)構(gòu)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心靈。其四射的藝術(shù)魅力,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騷人才子。此曲以多種景物并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游子騎一匹瘦馬出現(xiàn)在一派凄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diào)。它抒發(fā)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xiāng)、倦于漂泊的凄楚愁苦之情。其中最后一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直接道出了作者的秋思之悲。關于“斷腸”一詞的理解,我認為乃是本課的重點以及難點。那么在教學中如何突破這個重難點呢?我是通過以下三個步驟來達成的:
一、 以讀促悟,體會悲情
古詩詞教學中,讀是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只有通過反復的朗讀,才能體會作者的感情,感悟詩歌的意境美。首先,通過學生自由朗讀,琢磨體會朗讀的語速與節(jié)奏。這首小令的感情基調(diào)決定了它的語速不宜過快,在讀的過程中,學生們不斷地自我矯正,調(diào)整語速,這是自由初讀的目的。其次,師生齊讀,分角色朗讀。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齊讀,將韻腳讀出,將重音讀出,前三句兩字一頓,最后一句三字一頓,讀出一種惆悵落寞之感。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男女生分句朗誦,隨著朗讀教學的推進,要求漸漸提高,帶著這首小令的感情基調(diào)去朗誦,逐步體會作者的秋思之悲。最后,師生合作朗誦,以二重奏的形式反復吟誦主旨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利用以上多種形式的讀來逐步體會作者的斷腸之情,使古詩詞教學呈現(xiàn)出一種循序漸進的層次美。
二、 賞析意象,感悟“斷腸”
這首小令最突出的藝術(shù)特點便是多種意象并置?!翱萏佟?、“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九種意象不著一動詞,只是靠羅列、鋪排、并置便將感情指向了悲,指向了斷腸。因此賞析這幾種意象,便成了體會作者斷腸之情的抓手。
首先,教師示例:“昏鴉,黃昏時的烏鴉。昏,點出了時令特點,黃昏本就令人憂愁傷感,再聽到那呱呱呱的烏鴉叫聲,更是平添幾多愁緒啊?!本o接著組織學生分組交流,圍繞意象展開討論。幾番討論過后,學生們借著對意象的賞析,同作者的秋思之悲做了一番心靈的交流——有的學生賞析了“枯藤”:“枯黃的藤蔓,纏繞著老樹,讓人們感覺一點生機都沒有,秋天的蕭瑟感全在一個枯字上體現(xiàn)了,令人萬念俱灰”;有的學生賞析了“古道”:“滄桑的古道,人煙稀少,滿是伶仃之感。道上除了西風吹起的黃葉還有什么呢?真讓人傷心,悲愴”;有的學生賞析了“瘦馬”:“想象那匹飽經(jīng)風霜的老馬,像作者一樣皮包骨頭,弱不禁風,不由得心生憐憫之意”;還有學生賞析了“人家”:“小橋流水邊的那戶人家,仿佛更勾起了作者無限的思鄉(xiāng)之情,越是看到溫暖的地方,越是感覺自己身世的凄涼?!?/p>
通過這一系列意象的賞析,學生們對斷腸之情的體會愈發(fā)的深切了,仿佛觸摸到了馬致遠那顆孤獨、落寞、無奈、悵惘的心。
三、 插入背景,水到渠成
古往今來,也有很多文人借景抒情,寫出自己的秋思情懷,可是感情深度卻遠不及馬致遠,為何?皆因這《天凈沙·秋思》中的斷腸之情。我想若要徹底理解作者的斷腸之情,還當追述一下他的身世。此時,我順勢插入作者的背景材料——“馬致遠少年時曾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在初期執(zhí)行著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在經(jīng)過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榮辱,遂有退隱林泉的念頭,晚年過著‘林間友’、‘世外客’的閑適生活??梢哉f,作者一生大部分時間都過著一種漂泊無定的羈旅生活,他也因之被注定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p>
馬致遠的這種身世處境,這種悲情遭遇,更與何人說?羈旅漂泊二十年,壯志未酬,有家難歸,一腔愁緒只能訴諸此曲。了解到作者的身世背景后,我們再來體味這首小令,便自然能理解那種斷腸之情了。
如此這般,以讀促悟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賞析品情、插入背景與作者的心靈對話,層層推進,充分地理解了本文的斷腸之情,又提高了詩詞的審美情趣,可謂環(huán)環(huán)相扣、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沙河市蟬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