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忻如
摘 要: 本文以分析黑塞小說《輪下》中第二主人公對十七、十八世紀德國教育體制的反抗為主線,結(jié)合浪漫主義自然人性觀點,表現(xiàn)“教育產(chǎn)品”中的另類在面對神學院僵化的教育體制和教育觀念時,為自我個性解放時和自我救贖作出的不懈努力,是作家內(nèi)心表現(xiàn)的“個體意識”和人性發(fā)展的釋放。
關(guān)鍵詞: 自我解放 抗爭 個體意識 《在輪下》
一、黑塞作品中自我解放訴求的形成
提起二十世紀德國著名的文學家,赫爾曼·黑塞是不得不提的。他出生于1877年的德國西南部符騰堡州黑森地區(qū)的小城卡爾夫,于1962年在瑞士逝世。黑塞一生經(jīng)歷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8年的革命和魏瑪共和國、希特勒統(tǒng)治的第三帝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直到他逝世還是東、西德并存的時期。黑塞在一篇自傳散文中說過這樣的話:“我從13歲開始就明白這一點:要么當個詩人,否則什么也不想當?!焙谌谝簧?,從青年時代直到晚年都沒有停止過寫詩。詩歌創(chuàng)作對于黑塞來說意義非凡。黑塞的詩歌有很多充滿了浪漫氣息,從他最初的詩集《浪漫之歌》的書名,足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繼承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傳統(tǒng),而在二十世紀初葉,現(xiàn)代主義文藝思潮正盛行歐洲文壇,黑塞的“古典”風格,使他擁有了“浪漫派最后一位騎士”的稱號。他的詩歌中常常出現(xiàn)“故鄉(xiāng)”、“母親”等概念,他經(jīng)?;貞浧鸸枢l(xiāng)和母親,“兒時未受硝煙毒化的老家是黑塞真正的精神故鄉(xiāng),這卻是他歷盡滄桑后的體會,69歲老人的回憶滿溢著與少時幾近截然不同的感激之情。他寫道:‘我重新出版了《美麗的青春》(1907年),……書中相當忠實地敘述了我們的少年時光、我們的老房子、我們的家鄉(xiāng)。但是,我寫那本書的時候,還不完全明白我們生長在其中的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它如何造就了我們。那是個德國色彩和基督教色彩很濃的世界,不過在那兒可以看到全世界,它與全世界有聯(lián)系,它是個完整的、自我和諧的、未受損傷的健康世界,我們破洞,沒有面紗,是個人道的基督教世界?!雹俸谌ナ篮笕藗儼l(fā)現(xiàn)他的一份《自傳》(1948年)中有這樣的表述:“我大部分學生年代是在符騰堡拉丁學校度過的,也在毛爾布隆神學校學過一段時間神學。我學得很輕松,拉丁語成績優(yōu)秀,希臘語成績則平平而已,然而我卻較難管教,我難以適應(yīng)那種壓制和扼殺個性的虔信派教徒式是教育方式。從12歲開始,我的愿望和目標就是成為詩人,卻找不到一條正常的、正規(guī)的途徑,以致我的選擇略遭挫折?!睂鹤蛹挠韬裢母赣H要他繼承父業(yè),強迫兒子苦讀書以通過有利于前途的考試。1890年,黑塞參加符騰堡州優(yōu)秀學生會考,成績名列前茅,得以進入毛爾布隆神學校,卻在半年后逃離,回家后企圖自殺,成為家庭的“問題兒童”,最后在書店當學徒工,在機緣巧合下開始了作家生涯。
二、《在輪下》中體現(xiàn)的個體意識抗爭與其社會悲劇
黑塞的作品多反映弱小個體對強大現(xiàn)實的抗爭,這與他所處的歷史時期不無關(guān)系,他“必須面對作為個體的人在世俗社會壓迫下的茫然無處和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的社會危機”②。在黑塞早期出版的作品中,如《在輪下》、《蓋特露德》等,都從以主人公為代表的個體出發(fā),展現(xiàn)其在殘酷社會現(xiàn)實中的反抗和吶喊,以及因此產(chǎn)生的內(nèi)心矛盾沖突,強調(diào)個人意識的覺醒。出版于1906年的小說《輪下》是黑塞寫于在卡爾夫老家最后一次長住期間。眾多黑塞研究者都將這部作品看做是黑塞的自傳體小說。的確,文章中兩位主人公恰恰就是黑塞少年時期的雙極性結(jié)合體,“一個輕率,一個認真;一個是詩人,一個追逐功名”③,少年的黑塞與文中主人公一樣都考入毛爾布隆神學校,在那里黑塞度過一段并不愉快的時光,逐漸患上了抑郁和神經(jīng)衰弱,甚至企圖自殺,這點像極了漢斯,但不幸的是漢斯最終走上了不歸路。黑塞在家人的幫助下走出了精神障礙,成了知名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家。這點又像極了《在輪下》中的第二主人公赫爾曼,他不屑功名利祿,追求自我解放,最終被學校開除,又獲得了新生?!扒嗄旰谌粩嗨妓鞯膯栴}是:一切生物都在陽光下按照各自的生命規(guī)律活著,唯有人類卻受著自己所制定框架的約束,屈從于未必全部正確的種種條規(guī)”④。學校是黑塞唯一認真對待、也是不時觸動他的當代文化問題所在。通過《輪下》黑塞想極力闡述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神學院教育的弊端。在宗教思想盛行的時代,學校教育必然受其影響,教育的重點不再是注重人性的自由發(fā)展而是遵循宗教的教義,讓學生學習刻板的神學理論和不利于學生自身發(fā)展的思想。《輪下》這個題目兩重含義有其值得深思的地方,一種含義是表示喪身在車輪下;另一種含義是道德和人格方面的沉淪。小說中有這樣一句話:“So ist’s gut,so ist’s recht,mein Lieber.Nur nicht matt werden,sonst kommt man unters Rad.”⑤這是校長在得知漢斯與赫爾曼·海爾涅政治交往和漢斯成績逐漸下降后親口對漢斯說的。他稱漢斯為“mein Lieber”(我親愛的學生),原因是漢斯以前成績優(yōu)異?!癝o ist’s gut,so ist’s recht”指的又是他,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在神學院這種教育體制下的教育者對漢斯的要求:每天認真學習,而不是跟海爾涅整日“瞎混”,他把漢斯與海爾涅之間的純友誼的交往看做是“matt werden”(是件不光彩的事)。在后半句話中他用的是“man”(人們)這個泛指的詞,說明不僅僅是漢斯你跟海爾涅交往下去會沉淪,其他人也會同樣如此。由此可見,根源是在于海爾涅而不是他在責備的他眼中的好學生,雖然校長直接責怪是漢斯,但他間接地而且目標明確地在責備海爾涅。從中足以看出神學院校長對海爾涅一類人的鄙視和不屑,把他視為異類。在神學院教育體制占統(tǒng)治地位時期,跟西方教會在政治體制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期是一樣的,誰不依照他們的準則和規(guī)范做事,就會被排除在外,成為人人唾棄的對象。小說中的第二主人公海爾涅也是這樣的人物,他尋求自我解放和救贖,逆神學院的教育體制而行,就被看做是會影響和危害其他同學的不良學生。
三、《在輪下》主人公悲劇形成的分析
與主人公漢斯·吉本哈特完全不同的是赫爾曼·海爾涅在這部小說中是一個反叛人物,他有著與漢斯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命運。小說的第三章中漢斯在獨自散步(allein spazieren gehend⑥)的無意中發(fā)現(xiàn)海爾涅也在此處。獨自一人散步可以看出漢斯在神學院的孤單,與此同時海爾涅也是獨自一人坐在水邊,同樣是一個孤單的人,依照他們的年齡本應(yīng)是與小伙伴在一起玩耍的,但是他們卻選擇獨處,足以顯示出他們在神學院都沒有找到存在的樂趣和價值。當漢斯問海爾涅在干什么時,他的回答卻是“Homer lesen”⑦(讀荷馬的作品)。而事實上并非如此,我們接著往下讀,漢斯的一席話道出了真相:“Glaub’ich nicht.Ich weiβschon,was du machst.”(我不相信。我知道你在做什么。)“Natürlich.Gedichtet hast du.”⑧(肯定是在寫詩)為什么海爾涅一開始沒有對漢斯講實話呢?從中可以看出他是在顧及神學院的規(guī)定和條例,在神學院里學生學習的是拉丁語、希臘語和古希臘的哲學、文學等,當漢斯問及他就想用一個正當?shù)睦碛商氯?,可見神學院的校規(guī)如此嚴厲。他知道寫詩是學校禁止的事情,但他還做,可見他在心中的反叛心理有多么嚴重。詩歌是最能讓人抒發(fā)情感的東西,學校的禁止說明是對學生自由發(fā)展的遏制,但海爾涅仍然這么做,說明他內(nèi)心反抗這種教育制度的決心和勇氣并且已付諸行動。
第四章結(jié)尾處提到海爾涅在課堂上缺席了,人們馬上聯(lián)想到了先前的Hindu,他被人們發(fā)現(xiàn)淹死在水中,但也可看做是一種解脫。但黑塞用的卻是Verschwinden⑨(消失)這個詞,說明作者想說明他是在逃離神學院這個地方,而不是真正消失。“……nur dachte diesmal niemand an ein Versp?覿ten.”⑩人們憑主觀判斷認為海爾涅也跟Hindu一樣是不是單純的遲到或缺席而是處于某種原因消失或是死亡了?!癕an verteilte sich,lief und schrie durch die W?覿lder,und manche,auch zwei von den Lehrern,hielten es nicht für unm?觟glich,dass er sich ein Leib angetan habe.”{11}黑塞深受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而“森林”又是浪漫派作家樂于描寫的事物,因為只有森林才是人們可以隱蔽的地方,而且不容易被別人找到,反抗現(xiàn)世的制度和體制,當無能為力時只能選擇逃避,這正是一種反抗的形式。小說中海爾涅也是在對反對神學院教育體制做出抗爭,但對于一個中學生來說,他選擇逃避作為自己抗爭的形式和方法?!癓eib”人們又主觀地認為他是自殺了,因為在別人眼中,他是學校的不良學生?!癠nter den Schlüern fand die Annahme,er sei ins Wasser gesprungen,den meisten Glauben.”{12}在同學們的眼中,海爾涅也是不良學生,在他們看來他極有可能跳入水中。他們的“Annahme”就是根據(jù)某些信息主觀臆想出來的,他們能夠獲得的信息,是從老師們的言行舉止中獲得的,他不遵守學校的規(guī)定和規(guī)章,就被老師們視為不良學生,甚至禁止他與其他所謂的好學生來往,學生們就在這種潛移默化中逐漸對海爾涅有了成見——就是他們做出判斷的依據(jù)。海爾涅“……lag ein paar Meilen entfernt in einem Geh?觟lz.Er fror und konnte nicht schlafen,doch atmete er in einem tiefen Freiheitsgefühle mchtig auf und streckte die Glieder,als w?覿re er aus einem engen K?覿fig entronnen.”他躺在小樹叢中強烈地呼吸“自由的感覺”、自由地“伸展四肢”,以前他的身心都被束縛得太久了,以致現(xiàn)在他在小樹叢中能夠自由地呼吸,神學院對于他來說是一個可怕的“牢籠”,現(xiàn)在他逃脫了這個囚籠?!皐?覿hrend er durch das noch frühlingshaft lichte Gezweige Nachtschw?覿rze,Sterne und schnellsegelnde Wolken beschaute.Wohin er schlieβlich k?覿me,war ihm einerlei;wenigstens war er nun dem verhassten Kloster entsprungen und hatte dem Ephorus gezeigt,dass sein Wille st?覿rker war als Befehle und Verbote.”{13}“Sterne”和“Wolken”都是浪漫派特別鐘愛的描寫事物。因為星星和云朵都是自由的象征,能夠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在海爾涅心中自由是他最終追求的目標,躺在樹叢中仰望天空眼里能看到就是星星和云朵。他是孤單一個人離開學校追求“自由解放”,他要告訴大家——神學院和校長,他追求自由的意志比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和教育體制強烈得多。他是黑塞在這部小說中追求自我解放的“騎士”,是黑塞式的“自我抗爭和自我救贖”。當他再次回到學校時“Er trug aber den Kopf hoch und schien seine kleine Geniereise gar nicht zu bereuen.”{14}他對自己所做的一切覺得unschuldig(無罪的),高高地抬起頭,毫無后悔他這次小小的“逃逸”,他覺得這次小小的“Reise”(旅行)完全是明智之舉,旅游是可以讓人們身心達到徹底放松的活動。海爾涅的這次出走,對于他來說是吸取“養(yǎng)分”和自由空氣?!癊r wurde in Schanden entlassen und reiste abends mit seinem Vater auf Nichtwiederkommen ab.”最后他不幸被神學院開除了(wurde in Schanden entlassen),“Schanden”這個詞是對于當時大部分人來說的,神學院的老師和學生們會認為這是一種恥辱,但是這對海爾涅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他與父親是晚上動身出發(fā)回家,關(guān)于“Nacht”也是浪漫主義作家和詩人樂于描寫的,因為在夜晚有利于充滿自由思想的被禁錮思想所束縛的人擺脫現(xiàn)實中殘酷的枷鎖。再者他們的所作所為是被當時大多數(shù)人看做是不正當?shù)氖?。文中“出發(fā)”用的是“abreisen”而不是“abfahren”,這個“reisen”跟“Geniereise”相呼應(yīng)。“Die Entfernung und die entschwindende Zeit ver?覿nderten das allgemeine Urteil,und manche sahen dem seinerzeit ?覿ngstlich gemiedenen Flüchtling sp?覿ter nach wie einem entflogenen Adler.”黑塞用了“Adler”這個詞,寓意海爾涅是“Adler”,足見黑塞對海爾涅及他這種行為的推崇。
四、個體意識顯現(xiàn)與自我解放訴求的現(xiàn)實意義
“有人把黑塞對于個體人的關(guān)懷和他的浪漫主義自然人性觀聯(lián)系起來分析,例如學者楚旭指出黑塞《在輪下》‘抒發(fā)心靈的孤寂,描繪青年人的彷徨和苦悶’,是為了主張‘順從自然,返回自然’”。《輪下》中海爾涅經(jīng)常在大自然中寫詩歌并且在最后一次逃離神學院的時候也是落腳在大自然中(森林、小樹叢),這就是順從和返回自然。在黑塞小說中經(jīng)常把浪漫主義的個性發(fā)展觀尋求的是人和諧發(fā)展,受其曾當過印度傳教士的祖父的影響黑塞對中國文化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雖然這部小說是黑塞發(fā)泄內(nèi)心對神學院僵化的教育體制的不滿和對其的反抗,但可看做是黑塞尋求自我、個性解放和自我救贖的抒發(fā)?!皩θ说摹嬖凇瘑栴}的關(guān)注是20世紀以來西方文化一個重要的也是中心的主題。黑塞是這個時期的作家,他的創(chuàng)作以人為中心,關(guān)注個體的存在狀態(tài)”{15}。人物在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中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存在,只能選擇“被動死亡”{16}。
描寫人在生存困境中的悲涼和他們的掙扎與抗爭。黑塞本人在1929年寫給瑪麗亞·露易絲·杜蒙(Marie Louise Dumont)的信里曾經(jīng)說道:“人格產(chǎn)生于彼此對立的兩種力量——對個人生活尋求“自我”之路的強烈渴望和周圍環(huán)境使人屈從的要求?!薄暗兰业膶α⒔y(tǒng)一思想是赫爾曼·黑塞創(chuàng)作的一個基本出發(fā)點?!眥17}在《輪下》這部小說中海爾涅這個人物作為主人公漢斯的對立面——一個是反抗學校規(guī)章的狂妄的不良學生,而另一個是用功學習、天資聰穎的老師和同學眼中的好學生。這兩個學生有其統(tǒng)一性,同樣是追求自由個性解放的,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一個被學校開除,但找到了適合自身發(fā)展的空間;另一個卻以悲劇結(jié)束生命?!八匀艘x擇,奪回自己承擔自己,提倡行動、冒險和反抗”,否則就會淪為在輪下的犧牲品{18}。黑塞在《在輪下》中“盡情抨擊了當時腐朽的教育制度,為自己的少年苦難默哀,自我重獲新生,完成了自我靈魂的一次救贖”{19}。“自我解放”的訴求和“個體意識”是黑塞小說中蘊涵的深層含義。
注釋:
①張佩芬.黑塞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1.
②廖峻.分裂與統(tǒng)一對立與融合——淺析赫爾曼·黑塞作品中雙極性主題的發(fā)展.重慶: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01).
③赫爾曼·黑塞著.潘子立譯.輪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75.
④張佩芬.黑塞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35.
⑤Hermann Hesse.Unterm Rad.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93.
⑥同上,第67頁.
⑦同上.
⑧同上.
⑨同上,第105頁.
⑩同上.
{11}同上.
{12}同上.
{13}同上,第106頁.
{14}同上.
{15}吳華英,肖燕芳.拷問生存困境——對黑塞小說的一種整體解讀.湘潭: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03).
{16}同上.
{17}同上.
{18}同上.
{19}陳壯鷹.從心靈黑洞走向現(xiàn)實荒原——感受黑塞小說中創(chuàng)傷記憶的自我救贖.上海:德國研究,2010,(01).
參考文獻:
[1]張佩芬.黑塞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赫爾曼·黑塞.輪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3]Hermann Hesse.Unterm Rad[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4]廖峻.分裂與統(tǒng)一對立與融合——淺析赫爾曼·黑塞作品中雙極性主題的發(fā)展[A].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20(1):74-77.
[5]吳華英,肖燕芳.拷問生存困境——對黑塞小說的一種整體解讀[A].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31(3):37-39.
[6]陳壯鷹.從心靈黑洞走向現(xiàn)實荒原——感受黑塞小說中創(chuàng)傷記憶的自我救贖[A].德國研究,2010,25(1):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