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新課程關注的一節(jié)好課是在真實自然中尋找教學的真諦,是在平等和諧中達到教學效果,是在不斷創(chuàng)新中追求完美,是在“愛”與“活”、“美”中使學生心智靈慧。
一、“愛”在課堂中流動
愛是教育的一個永恒話題,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正因為有了愛,一個個教育的神話、奇跡才應運而生。愛是一種信任、一種尊重、一種鞭策、一種激情,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教育過程。
“心中有愛”是教師的最高境界。教育的全部真諦就是愛,愛每一個孩子。
(一)愛是真誠,是對孩子自尊的保護
德國著名教育家、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復提到,人格平等、富于愛心的交流對話是全部教育的基礎。人格平等是一種精神水準,是民主文明的基礎,是對生命價值的尊重。
愛的教育并不是掛在嘴上的,不是公開課上奢華的點綴;愛不僅僅是微笑,更是一種教育心態(tài);愛是對個體健康的欣喜,是對生命挫折的憂慮;愛是真誠,是對孩子們自尊的保護。相信于永正老師的“第八次”是讓許多老師深深震撼的。那一次,有近千人聽課;那一次,于老師照例請了一個不舉手的學生站起來讀書。那是一個非常靦腆的女生。這樣一個場合,這樣一個氛圍,那個女生不自覺地開始聲音發(fā)顫,有一個句子竟然讀了三遍仍然讀錯了,旁邊的同學忍不住輕聲地笑了,這不大的笑聲讓這位同學更緊張,第四遍又犯了同樣的錯誤。于老師輕輕地摸了摸她的頭,鼓勵她說:“別緊張,沒關系,我們還有第五遍,第五遍不行,我們還有第六遍。”在他的鼓勵下,第八遍,這個小女孩終于成功了,聽課的老師情不自禁地為小女孩鼓掌,為她的成功,為于老師博大的愛心鼓掌。當這節(jié)課快要結(jié)束時,于老師請這位女同學說說自己的感受時,那位女同學眼含熱淚地說,希望于老師永遠教她。于老師把孩子當成主人,真正看重孩子的生命自主,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心智健全的生命。人格需要用人格塑造,愛心需要愛心培養(yǎng)。
(二)愛是平等,要承認生命的差異
教師往往把目光聚集在優(yōu)等生身上。老師在班級表揚好學生,報紙、電臺宣傳優(yōu)等生,最近幾年出版界出版大量的成功教育的書籍,像哈佛女孩、清華男孩等,父母把書買回家看,老師放到辦公室看,并教育孩子:“你們看,人家多有出息,你們要好好努力,將來考上名牌,出國留學?!逼鋵嵣兄^大的差異,沒有一種適合所有人的教育方法,所有的孩子也不應朝著同一個目標發(fā)展。孩子們是有差異的,我們不能用一種標準衡量孩子,更不應該過早地作出判斷。
每一朵花都美麗,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閃光點。教師的重大使命在于發(fā)現(xiàn)、喚醒、引導。當年愛因斯坦和愛迪生都被老師判為絕不會有出息的人,但他們恰恰作出了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巨大貢獻,這不是對教育評判的最大嘲諷嗎?當然要歸功于這兩位偉人的母親,她們對孩子始終不變的熱切期望成就了最偉大的科學家。我們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呢?老師應該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讓每個孩子都獲得發(fā)展,讓每個孩子都獲得快樂,將來都能在這個多樣化的世界上有尊嚴地活著。
(三)愛是賞識,要讓學生從成功走向成功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我們要讓每位學生都最大限度地發(fā)展,不放過每一個可能讓學生走向成功的機會。我教過一個非常有個性的學生,他的知識面非常廣,自信但常瞧不起人;他很調(diào)皮,常常犯錯誤,但拒絕承認錯誤;他上課發(fā)言積極,常常出現(xiàn)語言與思維脫節(jié)的現(xiàn)象,于是只好用肢體語言幫助自己。對于這樣一位學生,任課老師常常感到頭疼,因為他常常不給老師面子,而我卻是避其鋒芒,尋找他可愛的一面。記得有一次上《有趣的發(fā)現(xiàn)》,文章講的是達爾文一次去海上旅行,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海島上的昆蟲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后來通過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因為海面上有風,翅膀特別大的昆蟲不但能飛起來,而且能抵擋住海風,所以生存了下來;沒有翅膀的昆蟲,因為他不會飛,所以也不會被刮到海里,只有那些翅膀不大不小的昆蟲,能飛起來卻擋不住海風,所以掉到海里去。課文學到這里,這位學生舉起手,他說,那么多大的風才能將昆蟲刮到海里?對于他的提問,我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又將這一問題拋給了他。我說:“是呀,你真愛動腦筋,這個問題,老師也不清楚,你自己回家查查資料?!苯Y(jié)果第二天,他媽媽打來電話說兒子回家很興奮,立即做起了實驗。他捉來一只蝴蝶,打開電風扇用不同的檔次的風來吹那只蝴蝶。這是多么可貴的創(chuàng)新萌芽,相信這樣的學生在老師的不斷賞識下會越來越出色。
二、“活”在教學中生成
如今的課堂,有的積極活躍,有的拘謹而刻板;有的協(xié)調(diào)而融洽,有的冷淡而緊張?!盎睢钡恼n堂,學生探求欲、表現(xiàn)欲旺盛,師生、生生之間氣氛融洽,課堂上不斷生成,師生不斷發(fā)展。
(一)教學中“活”用教學材料
教學材料是教學的一個基本憑借,課堂教學是以教材為載體完成教學任務的。深入理解教材和獨到地處理教材是“活”的教學基礎。在教學中如何“活”用教材呢?一是要選準突破口。考慮從什么地方切入,最易激發(fā)興趣,化難為易,取得最佳效果。二是要敢于取舍。緊扣并突出重點部分,以點帶面,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使課堂有效時間發(fā)揮最大的效益。三是要合理補充材料。各班學生情況不同,而教材是不變的,教學中從實際出發(fā),在課堂教學時間允許學生學有余力且有興趣的情況下,可適當補充相關材料,不僅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對所教教材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二)教學中“活”用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一是鼓勵選擇學生自己喜歡的學習內(nèi)容;二是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三是巧用多種手段,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官協(xié)同完成學習任務,比如音樂熏陶,圖畫再現(xiàn),分角色表演等。
(三)教學中“活”用教學語言
鮮活的教學語言是充滿現(xiàn)場感的,是機智的,它至少應有三個功能。一是激勵。教師應追求的是針對學生正確理解的肯定和贊譽,使不同的學生,甚至同一個學生回答不同的問題得到的都是不同的而又是恰當?shù)馁p識的語言。二是引導。當學生理解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應運用恰當?shù)恼Z言巧妙引導。三是熏陶。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是一個不斷求善的課堂。當學生的語言比較平淡時,教師應恰當補充,使語言更富有溫暖學意味,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如在教學《夕陽真美》時,當學生說到“夕陽真美,它有許多顏色”時,我及時補充:“是啊,夕陽多像個頑皮的孩子啊,他把五顏六色的顏料潑灑在天空,多美麗??!”
鮮活的教學語言應該是一束賞識學生的靈光,充滿關愛和呵護,它是適當、具體而優(yōu)美的,在這樣的語言激勵下,孩子們敢于發(fā)言,樂于表達,熱情高漲,思維活躍,課堂就能真正“活”起來。
(四)教學中“活”用生成資源
任何一堂課的教學,教師都應該有預先的設計,但在課堂上,有時會出現(xiàn)老師未預見的情況,恰當而巧妙地利用這些課堂上的生成資源,就是教學中“活”的源泉。一是利用學生理解幼稚。有的孩子課堂上對問題的理解也許是很幼稚的,但教師可以巧妙利用幼稚的答案進行深化。如在教學《“黑板”跑了》中,安培忙說“別動,別動,再等一會就得到結(jié)果了”時,一位學生說:“安培真好玩,黑板本來就不會動,現(xiàn)在動了,他也不想想為什么,還叫黑板別動。”孩子認為安培幼稚,其實是自己天真。我也裝作奇怪的樣子問:“是呀,安培是著名的物理學家,他怎么會這樣幼稚呢?”孩子們讀課文,七嘴八舌地討論出結(jié)論:是因為安培太專心了,這時他頭腦里只想著數(shù)學,甚至連黑板是什么樣子也忘了。二是利用學生理解錯誤。課堂應該是允許學生出錯的地方,其實課堂有許多錯誤是學生思維的真實反應。教師如果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有效激發(fā)其他學生及出錯學生本人的進一步思考,就會使課堂教學效果更好。三是利用學生的獨到見解。新課標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
三、“美”在課堂中呈現(xiàn)
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闭Z文教學離不開“美”字。
(一)課堂的風景色彩斑斕
語文就內(nèi)容說,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境界美;有“郊肥島瘦”的典型美,有“憂憤深廣”的悲劇美,有“主客觀交融”的意境美,有“上下求索”的人格美,還有使人折服的理性美,等等。在形式上:有精巧的結(jié)構與主題情節(jié)的和諧美,有句段篇章的組合美,有悅?cè)诵哪康墓?jié)奏美,有錯落流動的音律美,有變化無窮的語言美……真是美不勝收。
墨香飄逸的語文教材就像一座風景優(yōu)美的大山,教師就像是一位出色的導游,帶領學生跋涉攀登。他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融入其中,形成濃郁而強烈的美感力量,撥動學生的心靈之弦。在引導學生在美的山林里遨游的同時,孜孜以求真理,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德行和審美情操。
(二)課堂的形象栩栩如生
語文教師具有采用言語手段和教學手段喚起學生頭腦里形象的本事,能夠使學生再造和創(chuàng)造出課文用語言描述出的各種形象,讓課文的語言符號完全轉(zhuǎn)化為學生頭腦中的形象,甚至生成比課文語言符號更生動豐滿真實和動人的形象。
《孔子游春》生動記敘了孔子帶弟子們到泗水河畔游賞,巧借泗水的滾滾而來闡發(fā)他關于真君子的宏論,并適時地引導弟子們談論各自的理想,表現(xiàn)泗水美好的春色、孔子的深刻及他們師生間真摯的情誼。我們看到了孔子是那么耐心地引導四位學生各言其志,“循循善誘”、富有人情味的一面。但是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像孔子這樣的教育大家其造詣早達化境,隨便的一山一水均可成為他施教的憑借;假使真的是有意為之,倒破壞了文本的和諧之美。對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的追求,才是孔子帶弟子們游春的真正原因。這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一定還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在教材中這樣的栩栩如生的人物還有很多,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身殘志堅的科學家霍金,忠于職守的哈爾威船長,無私奉獻的干部孔繁森……
(三)課堂的情感熱烈奔放
課堂是流動著熱烈的教學情、學習情和各種豐富細膩情感的情感場。教師懷著對語文和語文教學的深深的愛,懷著對學生的喜愛,講授他心愛的語文,用富含情感的教學方法、教學言語引領學生感受、體驗、領悟認識課文富含的語言美、情感美、哲理美、人性美等,感受體驗課文用語言表達的各種人類情感。在這里,有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生命的壯歌》、《滴水穿石的啟示》,有文情并茂的寫景名篇《九寨溝》、《黃果樹瀑布》,還有蘊涵人間真情的精致美文《愛如茉莉》、《黃鶴樓送別》,那豐富的題材,多樣的文體,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都能激起我們的情感;在這里,學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鼎湖山聽泉》、《三亞落日》,體會到偉人的至愛親情;《在大海中永生》、《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了解到不平凡的探險之旅《山谷中的謎底》,走進廣闊深邃的人文世界;《孔子游春》、《月光啟蒙》,堅定與命運抗爭的不屈信念《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從而得到語文的滋養(yǎng)和審美的陶冶。從這個角度出發(fā),語文老師就像一個樂手,他撥動孩子的心弦,彈奏出課堂美妙的生命音符,給師生雙方以身心的愉悅。從此意義上說,體驗現(xiàn)實、感悟生活的真諦,是現(xiàn)代課程設計的基本要求,離開對生命的體驗、尊重和關注,課程怎么可能充滿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審美化的語文教學是藝術,這藝術不是小擺設,不是隨心所欲,不是華而不實的花架子,它是教師教學激情和熱情的再現(xiàn),是教師執(zhí)著追求的教學生命結(jié)晶。語文教學的審美化就像蜜溶于水,不露痕跡,但喝上一口清冽甜美,滋潤心田。
參考文獻:
[1]周成平.新課程名師教學建議.
[2]雷燕.成功教學的秘訣.
[3]虞曄如.美在課堂.
[4]袁振國.教育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