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殷棕
貝多芬的大部分傳世之作均在其失聰之后寫就,他內心深處的音樂從來沒有因為自己所處的無聲世界而寂靜,苦難中有了音樂的陪伴,其人生便有了意義。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的最后一部樂章里,有為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詩歌《歡樂頌》所譜的合唱曲。貝多芬認為,《歡樂頌》是對人類手足之情的贊美。
1824年5月7日,《第九交響曲》首次面世,貝多芬親自指揮。因為他失聰,劇場安排了一位輔助指揮。當《歡樂頌》演奏完畢,觀眾席上爆發(fā)出如雷般的掌聲。貝多芬沒有轉過身,因為,他聽不見。
這時,一名合唱隊的隊員向貝多芬走來。貝多芬緊盯著這位不顧演出禮儀的演員。這位演員挽起貝多芬的手臂,帶著他一起轉過身。不過,此時,掌聲已經平息。
貝多芬朝觀眾席看去。全場的觀眾都站了起來,雷鳴般的掌聲再次響起。據說,當時,作曲家的眼里溢滿了幸福的淚水,而挽著他手臂的演員也是熱淚盈眶。
貝多芬將內心深處的音樂奉獻給了觀眾,讓人們享受到了音樂的盛宴。當貝多芬背向觀眾時,那位演員輕輕地帶著他轉過身,面向了肅立的觀眾。
其實,每個人心底都有自己戰(zhàn)勝命運的“樂章”,我們應彼此分享。我們身邊也不乏輕輕地幫我們轉過身的人,這就是手足之情。
肖進摘自作者博客2014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