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知名旅美華人攝影收藏家、Sipa圖片社第一大股東靳宏偉開始收藏中國攝影家作品,并把關注點主要放在中國當代藝術攝影,至今收藏有300余張照片原作,并正在計劃舉辦中國當代藝術攝影收藏原作展。
出國前,靳宏偉曾做過攝影記者和圖片編輯,1989年成為美國馬里蘭藝術學院建校163 年以來第一名中國學生,也是中國大陸赴美留學生中取得攝影碩士學位的第一人。這樣的背景影響他在2005年開始攝影收藏后將目光鎖定在現(xiàn)當代藝術攝影大師知名作品,也影響他在選擇收藏作品時以攝影家在攝影史中的定位、藝術市場的地位來考量,繼而影響了他在收藏中國攝影作品時以當代觀念攝影為主。
不同于老一輩攝影家大多由媒體單位開始職業(yè)生涯,起步于紀實攝影創(chuàng)作、屬于當代藝術家群體的攝影家們大多選擇獨立之路,作品主要以畫廊、藝博會、拍賣會等當代藝術市場為流通渠道,作品中也包含更為強烈的自我觀念意識。不同的發(fā)展路徑和創(chuàng)作模式讓他們的作品不僅在內(nèi)容上與前輩們有明顯區(qū)隔,在價格上也更高。
這也導致當代藝術攝影作品距普通人的生活相對遙遠,收藏家也以外國人為主。不過,談到攝影收藏和市場,不論從國際影響力,還是從交易金額而言,這些作品又占了很大的比重。
采訪中,靳宏偉笑稱:“當代藝術攝影作品不便宜,而我也是因為貴才買。”雖然他并不指望當代藝術攝影藏品給自己帶來經(jīng)濟回報,收藏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為了支持當代藝術攝影創(chuàng)作、推動當代藝術攝影發(fā)展,不過對于攝影作品的價值,靳宏偉自有判斷標準,即使捐贈是藏品的最終出路,也希望這些作品能夠保值和增值。
您怎么看當下中國當代藝術攝影的收藏市場?
靳宏偉:嚴格講,當代藝術攝影收藏市場還沒有完全形成。這主要涉及兩個問題:首先,人們會對價格有疑問,到底值不值這個錢,作品限量是否保障;其次,當代藝術攝影價格太高。目前,中國當代藝術攝影家能納入世界主流收藏體系的,不超過10個人,他們作品價格非常貴,有些人的作品甚至不比經(jīng)典大師便宜,比如說海波、王慶松、張洹等人。今年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我看到王寧德《有形之光》系列的一張,價格要5萬美元。
不過,我本人看待事物都比較積極,美國攝影收藏市場經(jīng)過了幾十年的發(fā)展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相比來說中國市場現(xiàn)在發(fā)展得很快,資本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要解決觀念的問題,也就是說讓大家覺得當代藝術攝影是值得收藏的。
那么,您覺得市場好的標準是什么呢?是藏家多、畫廊多還是藝術家多?
靳宏偉:我覺得有兩個基本標準。第一,各地方的美術館要有攝影部,每個攝影部要有計劃、有預算地收藏攝影作品。目前,雖然也有國家級或省市級博物館在收藏和研究攝影作品,但是有持續(xù)性預算和收藏計劃的幾乎沒有,其實很多作品是捐贈的。第二,當你看到中國比較有名的畫家們開始使用攝影媒介創(chuàng)作并從中得利,會有很大的帶動作用。
除此以外,等中國的攝影家本人有錢了,他們會相互買喜歡的作品,比如我在美國賺到錢了,我又是做攝影工作的,就會買一些喜歡的攝影作品。
您收藏中國當代藝術攝影的渠道有哪些?會跟藝術家交流嗎?
靳宏偉:比較著名的當代藝術攝影家作品基本還是在美國買的。在中國也買過一幅王慶松的作品,是一個法國畫商賣給我的。早些年,有些人買了這些人的照片,現(xiàn)在想套現(xiàn),賣給我就比較貴了。舉個例子,我有一張邱志杰的作品,1994年價格是1800元人民幣,后來我從一個法國畫商手里買到,價格已經(jīng)是2.2萬歐元。
我會和藝術家交流,也與很多人成了朋友。不過也有藝術家基本上不露面,比如海波。
您怎么看中國當代藝術攝影家作品主要在海外賣而不是在國內(nèi)賣?
靳宏偉:這主要是因為國內(nèi)市場對當代攝影藝術價值的認知還不到位。另外,雖然照相機市場是大眾市場,但在世界范圍內(nèi),攝影收藏是小眾市場。
主要是認知原因。美國收藏攝影作品的人很多,因為他們對待影像的態(tài)度和我們不一樣。有一批美國人在1920~1930年代便做出了一套收藏規(guī)矩并沿襲下來。在中國,即使是藝術家群體,對攝影的態(tài)度與國外也有很大差距。在世的很多西方知名畫家都做影像藝術,并且從中得到很好的回報,如達明安·赫斯特、杰夫·昆斯、理查德·普林斯,他們是畫家出身,但都玩攝影,都用影像媒介來表達。反觀中國,最著名的當代畫家,如張曉剛、方力鈞、曾梵志,沒有人做影像藝術。雖然王慶松原來是學油畫的,但他不是靠畫畫出名,而是靠攝影成名。這反映出一個關鍵性問題,藝術家用不同媒介創(chuàng)作,雖然媒介本身不存在高下之分,但不少國內(nèi)當代藝術家恐怕還不是這么認為。
您認為中國當代藝術攝影家的創(chuàng)作思路、創(chuàng)作意圖和老一輩的攝影家比,會不會也成為不易被老百姓接受的原因?
靳宏偉:1980~1990年代,很多攝影家在創(chuàng)作時觸及了一些當時不被人們談論的社會問題,拍攝了原被認為不能拍的內(nèi)容,比如邊緣人群,是當年的“當代藝術”。后來當代藝術主要指具有強烈觀念意識的作品?,F(xiàn)在看來,其中的差別確實挺大,被大眾接受需要時間。
您是否收藏以紀實攝影創(chuàng)作為主的老一輩攝影家作品?
靳宏偉:我也藏有紀實攝影家的作品,比如于德冰、王世龍、王軼庶等人的照片,而且他們拍得很好,甚至有些作品已經(jīng)不能再好了,我很喜歡。我自己也是在報社做攝影記者出身,因此知道拍攝紀實攝影的難處和照片的價值,但這些照片不會成為我關注的重點。這主要是因為我開始收藏中國攝影,不能什么領域都涉及,要有側重。
而且,紀實攝影家的照片普遍價位較低,比很多年輕的當代藝術攝影家作品還便宜,因此不會成為收藏市場的主力。我在一篇文章里講,在世界范圍內(nèi),能夠靠拍攝紀實類照片走到藝術市場頂端的只有個別人,只有名作才被市場認可。這不僅是中國攝影家面臨的問題。比方說,張乾琦是馬格南圖片社唯一的華裔攝影家,但他的簽字照片在巴黎某次影展中也只賣1000美元一張,且價格不會有太大提升空間。
那么,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呢?是否是由紀實攝影和當代觀念攝影在市場運作機制上存在差異造成的?很多中國當代觀念攝影家從一開始便融入了“畫廊-藝博會-拍賣會”這樣的藝術運作機制中。
靳宏偉:你說得很對,運作機制非常重要。我們可以談到公平不公平的問題。紀實攝影家的照片很好,但沒有藝術機構和市場的力量給他們推廣。再談比較有代表性的王慶松,他開始時沒有考慮去報紙雜志發(fā)表作品,發(fā)展路線很明確,做展覽,找美術館評論人,藝術市場銷售。又比如今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古爾斯基拍攝的迪拜人工湖,很大幅面的照片,交易價格100萬美元。為什么人家的照片能賣100萬美元?在香港,有人跟我說:“我也拍了迪拜的人工湖,畫面質(zhì)量也很棒,為什么就不值錢?”首先,古爾斯基年輕時受到比較好的藝術教育,再有他的創(chuàng)作主題幾乎都是緊扣“錢”的觀念,有持續(xù)性和連貫性,而且大都只限量3張。不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他從“出道”開始就遵循當代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他的作品也是遵循當代藝術機制在運作。
如今,當人們談到收藏,大多數(shù)會說興趣是第一位,喜歡就買下它。不過,也有很多研究提出,當代藝術市場的投機問題也比較嚴重,很多人買了就是為了賣,對此您怎么看?
靳宏偉:不能否認藝術品市場上,投機的人占了很大比例,因為收藏家也是趨利的,世界范圍內(nèi)都是這樣,這是人性決定的,沒有哪個人說自己收藏藝術品是為了革命理想。收藏趨利本身是沒有錯的,就像你不能批評炒股票、買房子的人想要賺錢一樣。
但是對于我來說,收藏中國當代藝術攝影作品,不會想著藏品以后能為自己帶來豐厚的利潤回報。我最后可能會把收藏的照片都捐出去,但是也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認定作品必須是升值的才會收藏。
您覺得收藏給自己帶來的最大樂趣是什么?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靳宏偉:通過收藏,我了解了很多以前不可能知道的事情,比如去畫廊買照片,老板會跟你講很多照片背后的故事,否則誰會跟你講這么多?而且接觸不同的人和事會有很多驚喜。最大的感受是:人活一輩子太不夠了!
您買照片會砍價嗎?
靳宏偉:會砍價,在國外畫廊或藝博會買價格比較高的照片時會商量價格,一般畫廊也會給我折扣,這是正常的;但也有不砍價的情況,我前段時間買了當代藝術家何云昌的5張照片,每張3萬歐元。他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非?!皟春贰?,我買的照片是他的知名作品《一根肋骨》,肋骨是通過手術從他身體里取出,然后戴在與自己關系最近的五名女性身上。他是用生命在創(chuàng)作。另外,我買國內(nèi)年輕藝術家的照片不會砍價,一是價格不高,二是表明我支持他們創(chuàng)作。
攝影收藏市場或者整個藝術市場的發(fā)展都會受到外界環(huán)境影響,您對中國目前的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怎么看?
靳宏偉:沒有一個國家的社會環(huán)境能比中國更好了!中國有那么多攝影愛好者,有那么大的市場,比任何其他國家或地區(qū)都有發(fā)展優(yōu)勢,只不過因為歷史原因,攝影還沒有被提到如同西方那樣的地位,但再過幾十年,一定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