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國慶
在形似古羅馬斗獸場的巨大露天泳池邊,碧綠寬廣的水面上,飼養(yǎng)員用特制釣竿倒掛起一只現(xiàn)代海洋中的頂級獵手——大白鯊。忽然,一個紡錘形的巨大青灰色身影躍出水面,張開血盆大口吞掉了大白鯊。隨后,這只“水怪”任由巨大身軀后仰,沉入池中,掀起的巨浪濕透了池邊的觀眾。這一瞬間,觀眾均被眼前的景象震撼?,F(xiàn)代海洋里的霸主,在這只“水怪”面前竟然如此渺小,不堪一擊……這是最近上映的好萊塢經(jīng)典系列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第四部——《侏羅紀世界》中的情節(jié)。我們從中看到了一只遠比陸地恐龍兇猛的同時代水生動物。對恐龍時代沒有一定了解的觀眾可能一時摸不到頭腦:恐龍時代的海洋中有這么兇猛的“水怪”?。?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3/23/kxdz201508kxdz20150805-1-l.jpg" style="">
影片中的“水怪”是何來歷?
眾所周知,距今2.5億年~6 500萬年,歷經(jīng)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橫跨1.8億年的中生代是巨大爬行動物——恐龍稱霸地球的時代。事實上,根據(jù)中生代巖層的化石證據(jù)顯示,爬行動物在中生代占領了“海陸空”。雙孔亞綱下的翼龍類,是一類能夠飛翔的爬行動物,在中生代占領了天空。而在江河湖海中,棲息著形態(tài)各異、體型巨大的水生爬行動物。它們是恐龍的“親戚”,與恐龍的關系或近或遠。在漫長的中生代,它們占領了海洋,與陸地的恐龍、天空的翼龍共同統(tǒng)治著地球。
影片《侏羅紀世界》中的那只令人膽寒、能夠一口吞掉大白鯊的“水怪”,就是生存于中生代第三個階段,即白堊紀時期的海洋終極掠食者——滄龍。1770年,荷蘭一位陸軍外科醫(yī)生對石灰?guī)r中的一塊頭骨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最初誤認為它是一種史前巨型鱷魚。1822年學者威廉·丹尼爾·科尼比爾認定這是一種史前巨型海洋爬行動物,以化石發(fā)現(xiàn)地附近的河流將其命名為“默茲河的蜥蜴”,中文譯名為“滄龍”。
一種體型大得被稱為“龍”的蜥蜴
事實上,影片《侏羅紀世界》對滄龍生存年代的定位并不準確。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距今約1.9億年~1.45億年,這個時期的巖層顯示,滄龍還未出現(xiàn)。統(tǒng)治海洋的是另外兩類水生爬行動物,即魚龍類和蛇頸龍類。滄龍類則出現(xiàn)于白堊紀中晚期,它們的化石主要存在于白堊紀的“馬斯特里赫特階”(距今約7 000萬~6 500萬年)。因此,滄龍類的興盛算是中生代海洋爬行動物的“末日輝煌”。
另外,滄龍雖然被稱為“龍”,但只能算是陸地恐龍的近親。在動物分類學上,它實際上是蜥蜴大家族中的一員。大家也許有點不解,別急,請耐心往下看。相對于陸地恐龍的關系而言,滄龍與現(xiàn)代爬行動物蜥蜴、蛇的親緣關系較近。這類動物的特征是體表滿被角質(zhì)鱗片,一般無骨板,身體多為長形(又稱有鱗類動物)。
根據(jù)滄龍類化石證據(jù)顯示出的特性來看,它實際上是一種適應海洋生活的巨大水生蜥蜴。古生物學家推測,它的祖先是一種崖蜥類動物,屬于半水生蜥蜴。根據(jù)目前的化石統(tǒng)計,最大的“霍氏滄龍”可長到19.95米。目前,現(xiàn)存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也只有2~3米。所以,滄龍這樣的海洋巨獸被稱為“龍”,也就不足為奇了。
煊赫一時的巨獸終“匿跡”
滄龍從白堊紀中期開始出現(xiàn),到白堊紀晚期達到種群鼎盛時代,包含4個亞科,27個屬,是一個龐大的“家族群”。滄龍?zhí)幱诎讏准o海洋生物鏈的頂端,是那個年代的超級獵手。滄龍除了體型優(yōu)勢之外,還有一套成為頂級掠食者的完美“裝備”。
滄龍的牙齒密集,呈圓錐形,撕咬力很強;滄龍以前作為陸生爬行動物的腳早已退化為適合海洋生活的“鰭狀肢”,身體修長呈紡錘形,十分適應海洋生活;滄龍還擁有碩大有力的尾部,成為游泳時的強力“推進裝置”。
滄龍的食譜十分廣泛,小到各種魚類、軟體動物,大至蛇頸龍、古巨龜這樣的龐然大物,都可能成為滄龍獵食的對象。值得一提的是,滄龍的食譜中還有另一種白堊紀海洋的兇猛捕食者——白堊刺甲鯊,這種鯊魚的體型、習性與今天的大白鯊極為相似。《侏羅紀世界》中給滄龍喂食大白鯊的想法,很可能來源于此。
不過,6 500萬年以后的巖層中再也沒有發(fā)現(xiàn)滄龍存在的化石證據(jù)。由此推斷,它和陸地上的恐龍親戚一起消失于白堊紀末的大滅絕事件。至于滅絕原因,眾說紛紜,至今仍未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