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琳
成為旅游景點
別看航母在服役時風光無限,一副 “天下之大,唯我獨尊”的霸氣,可一旦這些不可一世的“海上霸主”跌下神壇,無異于虎落平陽。
作為人類工業(yè)技術的集大成者,航母自然成為歷史愛好者、軍事愛好者趨之若鶩的場所??梢哉f,它天然具備了成為水上博物館或旅游設施的基礎。大家比較熟悉的“天津濱海航母主題公園”,就是中國購買報廢的俄羅靳“基輔”號航母后,以之為核心改建的4A級景區(qū)?!盎o”號的同級艦“明思克”號停泊在深圳,成為“深圳明思克航母世界”。這兩艘蘇聯(lián)時代的老航母,為普及中國人民的航母知識和海洋意識,默默地貢獻著力量。想當年,基輔級這種搭載強大導彈武器的航母,曾讓西方世界為之震驚,將之譽為“鳥中蝙蝠”。該級共建造4艘,服役期間曾出訪印度、朝鮮和阿爾及利亞等國,被喻為“國家名片”,一度是蘇聯(lián)海軍精神和力量的象征。這種叱咤風云的艦只,最終卻淪為游樂設施,在一些人看來簡直就是“精神摧殘”。
美國埃塞克斯級航母“大黃蜂”號(舷號CV-12)堪稱歷史名艦,它不僅繼承了在二戰(zhàn)中戰(zhàn)沉的“大黃蜂”的艦名,還參加了太平洋戰(zhàn)爭和越南戰(zhàn)爭。1969年,該艦負責搜尋“阿波羅-11”號飛船中返回地球的宇航員。由于極具歷史價值,該艦被改造成博物館,永久停泊在加州的阿拉米達,成為“加利福尼亞歷史地標”“活的紀念碑”。然而, 就是這樣一個名艦博物館,從1998年開業(yè)直到2005年,就一直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tài),甚至一度要靠四處募捐才能還清部分欠款,可謂度日如年。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航母艦體過于巨大,即便是停在岸邊,日常的保養(yǎng)費也十分可觀。一般情況下,管理者為了節(jié)省成本通?!白ゴ蠓判 北WC航母漂浮在水上且外觀整潔,對于細節(jié)的保養(yǎng)則能省則省。因此,這些博物館航母往往空有一副外殼,表面光鮮,內部許多部件早已銹蝕不堪。然而,這已經(jīng)算是退役航母的最好歸宿了。
以鋼材折價變賣
航母改成博物館或旅游設施,不僅程序繁復,還要花費巨額資金保養(yǎng)。于是,不少航母退役后,最直接的命運是開回“出生地”,在造船廠拆毀,以鋼材折價變賣。此中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美國的2艘“企業(yè)”號航母。先說第一艘“企業(yè)”號(舷號CV-16)航母。該艦是美國20世紀30年代建造的約克城級艦隊型航母的2號艦。約克城級航母是美國航母設計風格成熟的標志,是后續(xù)美國多級航母的母型,在美國航母發(fā)展史上有著承前啟后的重要意義。而且,約克城級航母參加了太平洋戰(zhàn)爭前期的歷次作戰(zhàn),一度是太平洋艦隊海軍航空兵的全部家當。中途島海戰(zhàn)中,處于劣勢的它們與日本4艘精銳航母拼命,最終將對手全部擊沉,取得歷史性勝利。
當然,戰(zhàn)爭是殘酷的,1942年“瞭望臺”作戰(zhàn)行動后,3 艘約克城級中的2艘戰(zhàn)沉。剩下的“企業(yè)”號從1942年底到1943年上半年,成為美軍在太平洋上唯一的航母,靠一己之力支撐美軍大局。盡管后來美軍大批埃塞克斯級航母陸續(xù)服役,但“企業(yè)”號依然作為主力參戰(zhàn)直至勝利,也成為美軍唯一一艘經(jīng)歷整個太平洋戰(zhàn)爭的航母。然而,就是這樣一艘歷史名艦,卻在1958年解體,令人唏噓不已。
再說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yè)”號(舷號CVN-65),這艘繼承了“企業(yè)”艦名的一代名艦。從1961年服役開始,一直到2012年退役,該艦在長達51年的海軍生涯里,書寫了無數(shù)傳奇。它參加了越南戰(zhàn)爭、海灣戰(zhàn)爭、科索沃戰(zhàn)爭、阿富汗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等多場現(xiàn)代化戰(zhàn)爭,成為美國國家力量的象征和標志。該艦的退役儀式,數(shù)千名曾在艦上服役的官兵、造船廠工人及家屬出席,其中既有白發(fā)蒼蒼的該艦第一代艦員,也有為之進行最后一次維修的20多歲的技師。然而,就是這樣一艘有著如此紀念意義的戰(zhàn)艦,卻要在拆除8座核反應堆之后,分解成總重9萬噸的金屬碎片, 可謂“玉碎成仁”。
如果連“企業(yè)”號這樣的功勛名艦,都要面臨如此下場,那么其他一些“碌碌無為”的航母,自然也大多以此為終點。
美國埃塞克斯級航母是二戰(zhàn)主力,共建造24艘,其中20艘最終被拆毀,只有3艘改為博物館。剩下的一艘“奧里斯坎尼”號更是命運多舛,服役中已成為試驗艦被改裝數(shù)次,最終變成了浮動燈塔,連航母名分都沒有了。英國二戰(zhàn)時建造的 1942型航母,共2級16艘,其中15艘被拆毀。如果說埃塞克斯級在美國建造也在美國拆毀,好歹算是“落葉歸根”,那么1942型航母則大多被轉賣、轉租他國,不少戰(zhàn)艦甚至經(jīng)過數(shù)次倒手,它們幾乎都是“漂泊一生”最終“葬身異鄉(xiāng)”,變成鋼板都沒回到英國老家。
當成靶艦被沉沒
航母被拆成鋼材變賣,最終會變成餐具、剪刀等日常用品,好歹也算物盡其用。 不過,把巨大的航母拆解,也是既費時費力又費錢的事。因此,人們有時會用另一種更省時省力的方式處理航母。
還是先從名艦說起美國海軍歷史上的第三艘航母“薩拉托加”號(舷號CV-3)是一艘排水量3萬多噸的大型艦隊航母。該艦由戰(zhàn)列巡洋艦改裝,是美國 20世紀30年代的主力航母。該艦幾乎參加了整個太平洋戰(zhàn)爭,只是因為多次受傷后大修,錯過了不少作戰(zhàn)。其姊妹艦“列克星敦”號在1941年的珊瑚海海戰(zhàn)中戰(zhàn)沉,它也因此成為“獨苗”。按理說,該艦在太平洋戰(zhàn)爭前期苦苦鏖戰(zhàn),理應有個好歸宿。然而,美軍并沒這樣想。
1946年,美軍實施“十字路口行動”,在比基尼環(huán)礁進行多次海上核武器試驗,需要大型艦只作為靶艦?!八_拉托加”號“幸運”地被選中,以驗證“核武器對航母的殺傷效果”。與該艦一起被選中的,還有“獨立”號輕型航母(舷號CV-21)。此消息一出,立刻引發(fā)爭議。經(jīng)歷過二戰(zhàn)的美海軍官兵,對戰(zhàn)艦都有深厚的感情?!八_拉托加”號雖然在作戰(zhàn)中多次被日軍重創(chuàng),但一直靠著龐大的艦體生存下來。那些幸存的艦上官兵,把該艦稱為“超級薩拉”,把航母擬人化地看成一位“名叫薩拉、熱心照顧小伙子們的鄰家大嬸”。同時,該艦的艦名紀念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期的薩拉托加戰(zhàn)役,富有歷史意義。因此,海軍官兵以及民間人士要求將“薩拉托加”號從試驗艦只名單中去除。然而,負責核試驗的海軍委員會堅決執(zhí)行了原計劃。結果,這一決定導致“薩拉托加”號更悲慘的命運。
1946年7月1日上午9時,第一次核試驗開始。可是,美軍轟炸機投出的核彈偏離預定目標。結果,離爆炸核心點2 000 米的“薩拉托加”號雖遭重創(chuàng),但并未沉沒,甚至連離爆炸核心點510米的“獨立”號輕型航母也浮在水上。這一結果未能讓軍方高層滿意,因為此次試驗的初衷是驗證核彈對大型軍艦的毀傷效果。于是,在7月25日上午8時35分,第二次核試驗開始。這回,美軍采用水下引爆核彈的方式:以爆炸核心點為圓心,半徑1 600米范圍內的艦只,全部沉沒。距離爆炸核心點410米的“薩拉托加”號,也在爆炸的氣浪中翻滾入海底。一艘在二戰(zhàn)中立下汗馬功勞的航母,竟然成為核試驗的“小白鼠”,還被核爆炸轟擊了兩次,最終帶著滿是核輻射的殘軀葬身海底。與之相較,盟國那些在二戰(zhàn)中戰(zhàn)沉的功勛航母算是幸運的,它們“臨終前”的身份還都是“反法西斯戰(zhàn)士”。而“薩拉托加”號,沉沒時的“身份”只是一艘編號為10的核試驗艦。
因此,航母的最終歸宿,大都以晚景不濟收場,“薩拉托加”號的悲慘命運,折射出許多現(xiàn)實問題。耗巨資建造的航母,終其一生都是巨大的“吞金怪獸”。它們的“巨無霸”的屬性及定位,決定了其運行、保養(yǎng)、處理都必然會付出高昂的成本。航母一旦退役,不再作為核心武器使用,其作戰(zhàn)上的優(yōu)勢會被無限降低,而成本上劣勢會被無限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