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成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tǒng)籌服務設施網絡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贝撕?,在中央有關的重大會議上以及各大媒體報端,“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提法也頻頻出現,足以顯示出黨和國家對這項工作的高度重視。而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對于山區(qū)的群眾文化建設來說,確實是“利在千秋”的舉措。作為一名山區(qū)群眾文化工作者,本文旨在通過在工作中的實踐,對如何進一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在山區(qū)實現標準化、均等化作一探討。
山區(qū)及欠發(fā)達地區(qū)有一個共同點:交通的不便利不同程度地制約著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如何讓山區(qū)的老百姓更好地享受到先進的、現代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更多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務的權利,成為山區(qū)文化館(群藝)不容忽視的服務問題和明確的工作方向。怎樣不斷地豐富我們的公共文化產品,繁榮公共文化活動,成為當地政府文化部門和公共文化服務者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強“經”健“緯”對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拓寬公共文化服務渠道、創(chuàng)新公共文化服務手段、提高服務覆蓋率都應該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
以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傳遞真善美正能量為“經”
“經”,顧名思義,是經脈,也是筋骨,引申其義則指代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主導文化。文化館(群藝)是政府為了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組織輔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而設立的群眾文化事業(yè)機構,是當地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中心,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升國民審美水平和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陣地,是推動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載體,也是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的重要平臺?;诖?,文化館(群藝)擔負的職責是任何社會文化機構所無可替代的,在人民群眾中進行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文化引領作用也是責無旁貸的,尤其在當今市場經濟化、文化多元化的大格局下,文化館(群藝)的主陣地作用更加凸顯,其主要表現為:一、密切配合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利用文化場地、文化設施設備,利用文藝形式在群眾中開展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打造廣場文化活動品牌;二、利用春節(jié)、五一、十一等黃金節(jié)假日,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和群眾文藝大聯歡,發(fā)揮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慶日和習俗的重要作用;三、實行免費開放,部分項目提供零門檻服務;四、做好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傳承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等。
近些年來,十堰市群眾藝術館充分發(fā)揮了主陣地的優(yōu)勢,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變成宣傳、建設、弘揚先進文化的場所,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為內容,以舉辦大型群眾文化活動作為推進群眾文化深入開展的關鍵,依托陣地活動,提升示范輻射作用,逐漸打造出了“人民廣場大家樂”“歡歡喜喜過大年”“少兒藝術節(jié)”等活動品牌,一年一度的“十堰市少兒藝術節(jié)”被譽為少年兒童的 “奧斯卡”節(jié)日,備受孩子和家長們的推崇。正是由于緊緊抓住了“主干”,強壯了“筋骨”,十堰市群眾藝術館在鄂西北山區(qū)的社會文化中真正起到了“龍頭作用”。
以創(chuàng)新管理方式和服務載體、手段,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為“緯”
所謂健“緯”,即是健全、豐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思維模式,創(chuàng)新服務手段。其目的是為人民群眾提供優(yōu)質的公共文化服務,讓山區(qū)的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標準化、均等化的文化權益。
毋容置疑,在經濟快速發(fā)展下信息化時代已經到來的今天,人民群眾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文化活動的參與方式早已發(fā)生了變化,與此同時,城鎮(zhèn)化步伐的加快導致了“夾生”地帶和“邊緣”地帶(即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和地處偏遠山區(qū)的農民則享受不到文化生活),針對這些現象,文化館(群藝)必須與時俱進,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提高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受眾者的覆蓋率。
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筆者認為:第一,對于群眾文化活動中出現的需求多樣化、個性差異化的特點,根據中辦、國辦出臺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不僅要考慮公眾的基本文化需求,還要考慮多樣化文化需求;不僅要考慮標準化服務還要考慮個性化服務”的要求,文化館(群藝)在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中應向“專業(yè)化”發(fā)展。這是因為:人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資訊媒體業(yè)的沖擊,各類平臺的交流提高了群眾的審美水平;他們已不再滿足于簡單的服務方式和傳統(tǒng)單一的節(jié)目活動,而傾向于展示自我的原創(chuàng)能力和表演能力,這無疑給我們群眾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給別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業(yè)務能力儲備,要有 “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的目標意識和危機意識,否則文化館(群藝)就削弱了主陣地的作用,達不到公共文化服務的目的。
第二,公共文化服務要“常態(tài)化”。以前的“忙起來一陣兒,閑下來一季兒”的服務模式顯然早已不適應如今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的發(fā)展趨勢,文化館(群藝)向服務型的職能轉變,是由于群眾的文化需求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有著很大的差異,所以文化服務要以豐富多樣的內容形式來展現,因此必須增強主動向全社會提供高質量服務的自覺意識,保持服務的常態(tài)化,才能將文化服務以標準化和均等化的方式向群眾提供。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服務、展示和交流平臺,才有利于推動公共文化全面發(fā)展,不斷滿足廣大人民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第三,文化活動要“品牌化”。一項文化活動之所以成為品牌,首要的一點就是以滿足當地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為宗旨,活動內容積極向上,活動形式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既要獲得當地政府部門支持,又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這樣才有號召力、影響力和持續(xù)性。以十堰市群眾文化活動品牌“人民廣場大家樂”為例,這項由群藝館傾力十年打造的文化活動品牌,就是由開始簡單的組織群眾文藝演出,到后來不斷地豐富文化內涵,創(chuàng)新活動內容和形式,憑借公共文化場所的場地優(yōu)勢,豐富與改進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內容和形式,逐步地將這項活動由小做大,由弱做強,目前已成為本地群眾文化活動中最具人氣最具品位的一塊“招牌”,成為一個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向社會傳播正能量的有效載體,成為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成果交流的平臺,成為老百姓自我展示的一個華麗的舞臺。endprint
對于山區(qū)老百姓文化生活中存在的“夾生”地帶而難以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權利的現象,當地文化館(群藝)要做到:
一、采取資源下移、服務下移,從人才、設施設備等多方面,加大對基層農村、特殊群體的支持力度,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fā)展。仍以品牌活動“人民廣場大家樂”為例,近年來,十堰市群藝館不斷創(chuàng)新思路,改善文化服務手段,讓“人民廣場大家樂”從都市走進各縣、區(qū)和鄉(xiāng)鎮(zhèn)農村,以文化惠民活動為載體,擴大覆蓋面,增強文化活動品牌的輻射功能,同時還配合當地政府部門開展的諸如“致富能手”“好媳婦”“孝星”“文明之家”等社會表彰活動,以文藝表演的方式宣傳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引導農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形成禮讓寬容的和諧人際關系,推動新農村的思想道德建設。改變了以往的公共文化活動為了上級所布置的某項工作任務,或者為了配合某些經濟的或者其他的什么活動而中止,或者將本應該投入到正常的公共文化活動的各項資源被這些活動所擠占,從而導致公共文化活動成為經濟等各項活動的附庸,失去了公共文化在政府文化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將群眾文化活動與公共社會活動有機地結合,如湖北省文化廳廳長雷文潔所言,真正把“文化工作融入到社會發(fā)展的各個領域和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文化的整體功能,建立政府、市場和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使公共文化服務從系統(tǒng)內循環(huán)逐步轉為面向全社會的大循環(huán)”。
二、整合社會資源,“既要走出去,又要請進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整體素質的提高,民間歷來不乏文藝人才和才藝能人,這類人有能力,有熱情,受歡迎,往往在一方群眾文化團體中起著領頭羊的作用,這些社會人才資源不僅是繁榮社區(qū)文化、企業(yè)文化等群眾文化活動中的“活性因子”,更是文化館(群藝)工作中的得力“抓手”。十堰群藝館通過大量的走訪調研,從全市城區(qū)近70個社區(qū)文藝表演隊中,通過理論知識面試和才藝展示招募了20位“十堰市城區(qū)社區(qū)群眾文藝輔導員”,構建了一支公共文化服務志愿者隊伍,并建立檔案,帶牌上崗,相繼邀請北京和本省、市的專家老師為他們提供免費培訓和外出觀摩學習的機會,以開拓視野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和業(yè)務能力,同時設立目標考核和獎勵機制,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公共文化建設、服務和管理中來,由此進一步繁榮城區(qū)與城鄉(xiāng)之間的群眾文化活動,提高老百姓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率。
3、深接地氣,既要授人以魚,也要授人以漁,既要“送”文化更要“種”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群藝館即是當地群眾文化發(fā)展的龍頭,又起著對縣(區(qū))文化館、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連接和紐帶作用,“幫縣、扶鎮(zhèn)、惠村民”是十堰市群藝館拓寬服務渠道,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的舉措之一。對縣級文化館,除每年免費為他們舉辦各類培訓班外,在硬件設施設備上多次提供無償援助,資金累計達百余萬元。對鎮(zhèn)一級文化站包括農村自辦文化,采取“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送”是依托縣文化館延伸服務,定期上門對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的工作進行調研和業(yè)務指導;“種”文化是要為農村培育文化人才,如農民演藝人員、農民畫家、民間藝人等。支持幫助農民興辦各類文化團體,鼓勵農村文化活動積極分子,扶持鄉(xiāng)土文化能人,壯大了社會文化隊伍。目前,縣(區(qū))和鄉(xiāng)(鎮(zhèn))大多擁有民間文藝組織,為更好地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山區(qū)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發(fā)揮了“文化種子”的作用,形成了多層次的社會文化形態(tài)。
公共文化活動以實現人民群眾的文化權利為第一目標。更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終極目標,國家為實現這一目標,不斷加大對文化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對農村文化設施設備的硬件建設方面有著明確的標準和要求。但也應看到,由于各地經濟發(fā)展情況的差異和當地政府部門對文化建設認識上的差異以及文化從業(yè)人員整體素質的差異,出現了“一邊是新建文化設施閑置,一邊是群眾想活動沒有地方可去”的現象,如何消除這種供求矛盾,做好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需求的有效對接,盡快形成城鄉(xiāng)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真正讓老百姓享受到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標準化和均等化的服務,仍是我們工作中亟待探索的課題。
|作者系 湖北十堰市群眾藝術館館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