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書法篆刻精品匯集京城
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日前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展,681位名家作品入展。本屆大展共收到全國來稿42572件,經評委會嚴格評審,共有681人的作品入展,其中書法入展608人、篆刻入展60人、刻字入展13人。為使展覽全面展示當代書法的創(chuàng)作現(xiàn)狀,本次展覽還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圖書館等地舉辦特邀名家作品展、金石拓片特展和近現(xiàn)代名家手稿特展等。
全國博物館展覽季9月登場
國家文物局日前對外宣布,從2015年起,今后每年9月至11月將被定為“全國博物館展覽季”,旨在鼓勵全國各地博物館精心策劃、密集推出更多高水平的展覽項目。此展覽季與每年上半年開展的 5·18國際博物館日宣傳活動相呼應,進一步搭建博物館與社會公眾溝通交流的平臺。
故宮精品文物安家“奧運塔”
故宮博物院首個分館——精品文物館日前落戶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內的奧運塔。作為開館的第一期展陳,“金碧輝煌”共展出北京故宮所藏的202件精品金器文物,其中一級文物超過三成,且相當一部分是首次亮相。據(jù)悉,從今年起,精品文物館將分別以“金、木、水、火、土”為主題,展出金器、家具、玉器、青銅器及瓷器,每年一換展。
抗戰(zhàn)文獻紀念“不朽的長城”
“不朽的長城——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館藏文獻展”日前在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該展集合了國家圖書館館藏珍貴抗戰(zhàn)文獻與海內外抗戰(zhàn)史料文獻征集的成果,共展出1500多件文物,包括新善本、日記、手稿、報刊、圖書、照片、縮微膠片、影音資料等,其中有近四成資料是首次展出。據(jù)悉,展覽將持續(xù)至9月20日。
重慶回憶“巴渝舊事”
日前,“巴渝舊事君應憶:荷蘭高羅佩家族捐贈文物展”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舉行。高羅佩是抗戰(zhàn)期間的荷蘭外交官,著名漢學家和小說家。本次展覽首次展出了高羅佩在重慶生活工作期間所收藏的文房用品、家具、瓷器古玩等近200件(套),均為高羅佩后人近期捐贈給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到沈陽體驗后宮生活
作為沈陽故宮博物院新增的常設展覽,“珠簾玉墀——清代后宮生活用品展”日前正式亮相。據(jù)悉,此展覽共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翠繞珠圍”展示后妃的鞋帽和佩飾,共26件;第二單元“吉光鳳羽”,用文物24件展示后宮生活的閑適雅趣和奢華精致;第三單元為“酌金饌玉”,展出的22件文物反映了具有嚴格等級規(guī)定的后宮起居膳食器具。
古代女性文物“溫婉”南博
大陸地區(qū)首次以中國古代女性文物為主題的展覽“溫·婉——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大展”日前在南京博物院開展,展出的230件文物年代跨越漢代至清代,其中有20余件文物為國家一級文物,多為第一次外展。據(jù)介紹,展覽從形塑女性、女仕日常、才媛集藝、筆端容功四個方面,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生活和藝術。據(jù)悉,展覽將于10月31日結束。
西岸藝博會聚焦藝術與設計
2015年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將于9月8日至13日在位于上海的西岸藝術中心和屆時落成的西岸文化藝術示范區(qū)正式開展。該博覽會是當代藝術與設計的國際級大型博覽會,以“藝術引領生活,設計走進生活”為理念,邀請了國內外31家頂級畫廊與7家設計機構。
上海藝博會關注藝術與家居
2015(第19屆)上海藝術博覽會作為亞洲著名的藝術品交易盛會和今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的壓軸大展,將于11月12日至15日在上海世貿商城登場。近日,上海藝博會組委會對外公布,本屆藝博會的主題宣傳口號已經正式確定為:家居渴望藝術。因為從近年來上海藝博會各畫廊的銷售情況分析,除了專業(yè)藏家和投資者繼續(xù)購藏名家名作之外,相當一部分客戶群體購買藝術品的主要目的就是用于美化家庭居室。而此主題口號會讓更多人對藝術品產生興趣,最終將藝術品帶回家。
成都國際非遺節(jié)9月啟幕
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將于9月11日至20日正式舉行。本屆非遺節(jié)以“傳承文脈,創(chuàng)造未來”為主題,期間將舉辦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非遺大展演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推介會、印道·第二屆中國篆刻藝術雙年展等活動。
天津新增百余非遺傳承人
天津市文廣局日前公布第三批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102名天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入選,涵蓋民間文學、傳統(tǒng)音樂、傳統(tǒng)舞蹈、傳統(tǒng)戲劇、曲藝、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tǒng)美術、傳統(tǒng)技藝、傳統(tǒng)醫(yī)藥和民俗等10大類非遺項目。至此,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數(shù)量達到221人。
齊故城冶鑄考古成果頗豐
山東省臨淄齊故城冶鑄考古匯報展日前在姜太公祠舉行,數(shù)百件珍貴文物首次亮相,重現(xiàn)了2000多年前的工場、技術與生活。據(jù)悉,自2011年起,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淄區(qū)文物局共同合作,在臨淄齊故城闞家寨遺址科學發(fā)掘出一處鑄鏡作坊遺址,年代大概是從秦代到西漢前期,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中國最早用煤遺跡現(xiàn)身
近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在新疆尼勒克縣恰勒格爾村吉仁臺溝口遺址,確認找到了中國最早的用煤遺跡,初步斷定其時間約距今3500年左右,這比目前已知人類使用煤炭資源的時間上溯了約1000年。中國煤炭被大量用于生產、生活的記載是在漢代,而此次考古發(fā)現(xiàn)煤燃燒和使用過的痕跡,歷史超出了以往史書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