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詩點擊】
倦夜 杜甫
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
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詩文大意】
涼氣陣陣襲入臥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灑滿了。好一個清秋月夜越來越涼,露水越來越重,在竹葉上凝聚成許多小水珠兒,不時地滴滴答答地滾落下來;此時月照中天,映襯得小星星黯然失色,像瞌睡人的眼,忽而睜,忽而閉。這已經是深夜了。月亮已經西沉,大地漸漸暗下來,只看到螢火蟲提著小燈籠,閃著星星點點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棲宿的鳥兒,已經睡醒,它們互相呼喚著,準備結伴起飛,迎接新的一天。這一夜作者杜甫思考著千樁萬樁事,哪一樁不與戰(zhàn)事有關!詩人是多么深切地關注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難怪他坐臥不安,徹夜難眠。
【賞讀提示】
這首詩很能體現(xiàn)出杜詩一向憂國憂民的特征。作者寫作時先從景物入手:起句:“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睕鰵怅囮囈u入臥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灑滿了。“竹”、“野”二字,不僅暗示出詩人宅旁有竹林,門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氣,郊野茫茫,一望無際,月光可以普照,更顯得秋空明凈,秋月皓潔。開頭十個字,勾畫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況。三、四兩句緊緊相承,又有所變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鄙暇淇壑?,下句扣月。夜越來越涼,露水越來越重,在竹葉上凝聚成許多小水珠兒,不時地滴滴答答地滾落下來;此時月照中天,映襯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睜,忽而閉。這已經是深夜了。五、六兩句又轉換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边@是秋夜破曉前的景色:月亮已經西沉,大地漸漸暗下來,只看到螢火蟲提著小燈籠,閃著星星點點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棲宿的鳥兒,已經睡醒,它們互相呼喚著,準備結伴起飛,迎接新的一天。
這些句子純都寫景,好像與題目中的“倦”字并無關系,但是仔細分析我們又發(fā)現(xiàn)卻句句不離“倦”字。我們從這幅“秋夜圖”中,不僅看到綠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飛的螢、水宿的鳥,還看到這些景物的目擊者──詩人自己。讀者仿佛看到他孤棲“臥內”,輾轉反側,不能成眠。這一夜從月升到月落,詩人不曾合眼。徹夜不眠,他該有多么疲倦啊!這樣就有了這些疑問:如此清靜、涼爽的秋夜,詩人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纏住他的心?詩的最后兩句詩人直吐胸臆:“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來他是為國事而憂心。這時,“安史之亂”剛剛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騷擾中原;并于公元763(廣德元年)舊歷十月,直搗長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陜州避難(《新唐書·吐蕃傳》)。北方廣大人民又一次蒙遭戰(zhàn)禍,“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边@時杜甫寓居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據(jù)前人考證,此詩作于廣德二年),自身雖未直接受害,但他對國家和人民一向懷有深情,值此多難之秋,他怎能不憂心如焚!“萬事干戈里”,這一夜他思考著千樁萬樁事,哪一樁不與戰(zhàn)事有關!詩人是多么深切地關注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難怪他坐臥不安,徹夜難眠。
這首詩寫作上的獨特風格也一直為后人所稱道,這首詩的構思布局精巧玲瓏。全詩起承轉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寫景,由近及遠,由粗轉細,用空間的變換暗示時間的推移,畫面變幻多姿,情采步步誘人。詩的首聯(lián)“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峭拔而起,統(tǒng)領下兩聯(lián)所寫之景。設若此兩句寫作“夜涼侵臥內,明月滿庭隅”,不僅出語平庸,畫面簡單,而且下面所寫之景也無根無絆。因為無“竹”,“重露”就無處“成涓滴”;無“野”,飛螢之火、水鳥之聲的出現(xiàn),就不知從何而來。由“竹”、“野”二字,可見詩人煉字之精,構思布局之細。此詩結尾由寫景轉入抒情,驟看殊覺突然,細看似斷實聯(lián),外斷內聯(lián),總結了全篇所寫之景,點明了題意,使全詩在結處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煥發(fā)出異樣的光彩。
【讀后思考】
1.這首詩是一首獨特的抒情詩,請你說說從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兩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2.結合全詩,說說詩歌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體現(xiàn)“倦”意的?
【參考答案】
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兩句是直抒胸臆。
2.自月升到月落,詩人不曾合眼,身倦;詩人心事重重,徹夜難眠,心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