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哲
[摘要]在法哲學中,康德受柏拉圖所開創(chuàng)的“善的理念”論的影響。施塔姆勒作為新康德主義法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法哲學相關問題上繼承并發(fā)展了康德的主張?!墩x法的理論》是施塔姆勒法哲學思想的主要體現(xiàn),文章以施塔姆勒正義法與倫理的關系為視角,分析正義法在法治社會的具體實踐。
[關鍵詞]施塔姆勒;正義法;倫理
施塔姆勒關于法的理念論在方法論上繼承了康德的主要觀點和思想??档聦⑷说恼J識對象進行本體與想像的區(qū)分。康德基于“人”這一特殊存在物提出:第一,人在某些方面與動物具有相似性,即人的動物性,是屬于現(xiàn)象領域,遵循因果律,是可知的。第二,人的道德性則屬于本體領域,遵循目的律,是不可知的,但是可以被信仰的。
施塔姆勒接受了康德這種本體與現(xiàn)象二元區(qū)分的哲學思想,并將這種思想具體運用到法哲學領域。因此,施塔姆勒基于法的理念屬于本體而法的概念屬于現(xiàn)象,認為法的觀念應包括法的理念與法的概念,并應當將二者進行區(qū)分。施塔姆勒認為,法的概念是“結合意志”,即純粹理性,而法的理念是實現(xiàn)正義,屬于實踐理性范疇。在正義法的理論一書中,施塔姆勒將法的理念定義為是一種不來自實在法卻可以適用于實在法并可作為檢驗實在法是否具有某種應然品質的尺度性東西,其是實在法的“引路星辰”,是不同于法的概念。
通過通讀施塔姆勒《正義法的理論》,很容易看出正義法的方法是該書的核心部分,也是施塔姆勒法哲學精華部分,因而正義法方法中的正義法理念、原則、質料以及手段等內容成為許多學者討論的重點。筆者主要選取《正義法的理論》中的法律與倫理理論關系,著重闡述施塔姆勒視角下的法律與倫理理論。
一、施塔姆勒對法律與倫理基本關系論述的創(chuàng)新點
1.具體提出正義法與倫理理論的關系。施塔姆勒在《正義法的理論》中沒有論述法律與倫理的關系問題,而是直接提出了正義法與倫理理論之間的關系。施塔姆勒認為,雖然滿足法的定義中所表達的聯(lián)合意志的任何形式均可以構成法,但它可以為良法或惡法,可以是正義法或非正義法。只有當法符合法的社會理想時,它才是良法和正義法。因此,施塔姆勒將重心轉移到正義法這種應然法上,提出正義法與倫理的基本關系。
2.強調法律的外在性與倫理的內在性。在正義法與倫理理論的關系中,施塔姆勒首先提出一個公認的基本事實法律制度與人的行為的調整有關,倫理理論的目的是人的個性的完善。
法律作為一種對人的行為進行外在調整的制度而呈現(xiàn)自身特點,主要是指法律規(guī)范的制定是獨立于個人遵守它們的意愿。而倫理理論教導人們,個體如何在其內心決定和思維內容中擁有善意。施塔姆勒向世人展示的法律的外在性和道德的內在性之間的區(qū)別,是顯而易見的。
3.反對“法律被視為某種低級的道德”的觀點。施塔姆勒明確反對“法被視為某種低級的道德或者說被視為一種用以確保最低限度道德的規(guī)則”這一觀點。
從道德和法律的功能來說,道德處理的是社會上個體的動機、渴求和愿望,而法律處理的是某種添加于各種個體孤立意志之上的意志,這種意志將所有個體的目的聯(lián)結在一起。并且法律不是單個意志的總括,而是一種超個人的意志。因此,無論個人意志從道德角度是何種程度的完善,個人意志的總括不能取代法律所體現(xiàn)的聯(lián)合性意志。所以,施塔姆勒極力反對“法律被視為某種低級的道德”的觀點。
4.明確正義法與倫理的質料相同而目的不同。在正義法與倫理的關系上,施塔姆勒將質料與目的的概念引入,明確指出正義法與倫理的質料相同而目的不同。
法律與倫理都是意志模式,而只有“純粹意志”才是正義和至善產(chǎn)生的根源。在面對意志的正義或至善內容問題時,正義法指的是一種根據(jù)一定標準來判定人的外在行為的意志的內容。倫理則只涉及人的思想的純粹性,連同內心生活的至善。由此,可以看出二者的區(qū)別不在于人的行為的特定內容,而在于對正義或至善的渴求過程中所顯示的自身方式的不同。因此,正義法和倫理所涉及的行為是相同的,區(qū)別是人們在調整相同質料時所懷的目的。前者旨在實現(xiàn)社會外在生活中的正義,而后者尋求實現(xiàn)個體的善良意圖。
二、正義法與倫理的基本關系
1.正義法與倫理是并列的,任何一個都不能從另一個中派生。正義不能從至善和真理中推倒和衍生,同樣地,至善和真理也不能從正義中衍生。正義法和倫理均是意志模式。意志模式自身可以分為單個或孤立的意志和社會或聯(lián)合的和拘束性的意志。正義法屬于后者,倫理則屬于前者。在任何情況下,單個意志的總括不能取代正義法所體現(xiàn)的聯(lián)結性或聯(lián)合性意志;反之,亦然。
2.正義法與倫理理論共同進步中的融合。缺少愛的正義是空洞的;缺少正當規(guī)則的同情心是盲目的。因此,在實踐中正義法和倫理理論必須聯(lián)合起來。強調正義法和倫理理論的區(qū)別,是為了讓人們清楚地理解這兩種不同方法的意義和問題,并且使正義法和倫理理論都能夠獨立遵循其自身的獨特規(guī)則。但正義法和倫理理論都涉及人們行為的特定內容,并最終回到相同的根本法則意志的最高目標。因此,正義法和倫理理論要為實現(xiàn)共同的進步而進行聯(lián)合。
3.正義法理論視角下正確處理法律與道德關系的實踐——以彭宇案為中心。彭宇案雖早已經(jīng)塵埃落定,但其帶來的社會影響卻愈演愈烈,公眾對看到摔倒老人是扶還是不扶等道德司題開始了激烈的探討與爭論。
(1)法律與道德是并列的,任何一個都不能從另一個中派生。彭宇案中,一審法官沒有正確處理法律與道德之間相互區(qū)別的關系,在判決書中出現(xiàn)了一些“常識”和“日常生活經(jīng)驗”,并受道德影響作出判決。法律是維護社會正義的,但法律又不是萬能的,有時也會偏離正義。當法律偏離正義、不能維護正義時,人們在道德上也會產(chǎn)生一系列反應。因此,彭宇案法官法的判案過程和結果,加劇了社會道德危機,沖擊了國家和人們的法制觀念,對社會和公眾造成極其不良的影響。從中可以看出,法官如何判案有著重要的社會影響。
①法官判案要服從法律。法律規(guī)則是社會正義觀念的基本載體,只有嚴格地適用這些規(guī)則,正義才有可能實現(xiàn)。法官在判案時要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尤其是正義法。在彭宇案中,彭宇的行為是不是做好事不是本案的重點,重點是如何證明案件的事實。在證明案件事實的過程中,講求的是證據(jù)而不是道德。彭宇是否為肇事者,需要的是證據(jù),不能夠簡單地依靠道德感情與輿論壓力就加以認定。
②法官判案要減少道德考慮。許多案件的最終結果在道德領域內可以是不確定,即道德可以是模糊的和不確定的;但是如果其一旦進入法律領域,就要得到確定的結果。尤其是在司法、執(zhí)法環(huán)節(jié),不能用道德評價來取代法律評價。如果在司法、執(zhí)法環(huán)節(jié)過多地摻入道德因素,就會出現(xiàn)法律和道德的雙重標準,加之道德本身的不確定性,會導致案件最終結果的多元性。因此,法官在司法和執(zhí)法過程中應盡量減少道德因素的考慮,依法判案。
(2)法律和道德在推動社會發(fā)展中相互融合。就彭宇案所產(chǎn)生的不良社會影響來看,是判案法官沒有正確處理好法律與道德之間相互融合的關系。因此,在施塔姆勒正義法理論之法律與倫理之間關系下對彭宇案進行反思,并要提出解決類似事件的措施。
第一,法官判案要考慮對社會道德的導向。雖然法官判案時,要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但其也要考慮到案件結果對公眾的道德導向作用。一個好的判決結果,不僅使案件得到合法合理的解決,實現(xiàn)法律的公平正義,也要產(chǎn)生良好的社會效應。第二,通過立法保護見義勇為的行為。為解決我國現(xiàn)在道德信任危機,亟需通過立法保護見義勇為行為。如深圳市通過《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救助人權益保護規(guī)定》,通過立法保護“活雷鋒”,對誣陷救助人的可以追究刑事責任。針對被救助人誣陷救助人的情況,經(jīng)公安機關查證屬實的,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規(guī)定行為的,依法予以行政處罰;經(jīng)法院查證屬實的,依法承擔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