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皈依佛法的數(shù)學家王季同

      2015-10-21 01:05智效民
      文史月刊 2015年8期
      關鍵詞:蘇州

      智效民

      清末民初,我國出現(xiàn)了一個研究佛學的高潮。在此期間,楊仁山、桂伯華、沈曾植、梁啟超、譚嗣同、莊思緘、夏曾佑、章太炎、熊希麟、歐陽漸、楊度、蔣維喬、丁福保、陳三立、熊十力、謝無量、陳垣、葉恭綽、呂碧城、陳寅恪、湯用彤等人都為此作出了很大貢獻。這些人大多是人文學者,相比之下,皈依佛法的數(shù)學家王季同,則是比較罕見的一個。

      一、家族背景

      王季同(1875—1948),又名季鍇,字孟晉,號小徐,蘇州東山陸巷人。

      王季同出身于名門大族,據(jù)說其祖上原本崇尚武功,僅在宋朝就出了四員大將。北宋末年,金兵攻占汴梁,其遠祖王惇護駕南渡,途經(jīng)蘇州太湖東山,看到這里山清水秀,風物宜人,再加上早已厭倦了官場爭斗,便決心解甲歸田,定居于此。因為太湖東山的主峰叫莫厘山,所以人們把這一家稱之為“東山王氏”或“莫厘王氏”。

      元、明以降,莫厘王氏選擇了經(jīng)商之路。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王家積資不菲,成為當?shù)厣處偷囊恢е匾α?,其中以王惟貞尤為顯赫。

      然而在等級森嚴的傳統(tǒng)社會,商人畢竟社會地位低下。為了改變門風,東山王氏令子弟勤奮讀書,以便在科舉中謀取出路。到了明代中葉,王家出了一個經(jīng)歷三朝官至內(nèi)閣大學士的宰相王鏊。據(jù)說他在鄉(xiāng)試、會試中都是第一名,到了殿試時本來應該是狀元,但因為主考官是當朝唯一一位連中三元者,此人怕別人超過他,便把王鏊降為探花。王鏊入仕后,曾當面斥責權臣劉謹濫殺無辜。他不僅為官清正、學有識鑒、文章典雅、議論明暢,而且對“臺閣體”后期的發(fā)展有重要貢獻。王鏊晚年回到蘇州,經(jīng)常與唐寅、文徵明等人揮毫潑墨、吟詩作畫。他逝世以后,唐寅對他有“海內(nèi)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的評價。

      王鏊之后,東山王氏人才輩出,先后有一名狀元、一位探花和十幾名進士。到了清朝末年,隨著西學東漸和門戶開放,王氏后人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開始研究西方的學術文化,并在科學技術方面多有建樹。

      二、父母成就

      王季同的父親是王鏊的第十三世孫,名王頌蔚。據(jù)陳玉堂編著的《中國近現(xiàn)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版)介紹:“王頌蔚(1848—1895)江蘇長州(今蘇州,自署亦作莫厘)人。原名叔炳,字芾卿、黻卿,號蒿隱……光緒六年(1880年)進士,吳門著名藏書家。官至三品銜軍機處行走戶部郎中”。據(jù)說他特別想當一名御史,以便揭發(fā)懲治那些貪官污吏。后來他曾經(jīng)有這樣的機會,但是軍機處以工作出色、業(yè)務熟練為由,拒絕放人。

      王頌蔚早年就讀于蘇州正誼書院(草橋中學前身),師從著名學者馮桂芬。該書院創(chuàng)辦于1805年,地址在蘇州滄浪亭附近的可園之內(nèi)。書院取名“正誼”,有“培養(yǎng)士氣、端正人心”之意。馮桂芬自幼博覽群書,會通經(jīng)史,精于歷算,尤擅長于勾股之學。他年輕時也在這個書院讀書,后來考取榜眼,被當時擔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譽為“百年以來僅見之人才”。馮桂芬曾經(jīng)提出“采西學”“制洋器”和“自強攘夷”的主張,他的思想主張對洋務派影響很大。

      同治初年,馮桂芬返回蘇州,應李鴻章之聘擔任正誼書院山長。掌院期間,他培養(yǎng)了吳大徵、陸潤庠、葉昌熾、王頌蔚、管禮耕、柳商賢、潘錫爵、袁寶璜等眾多人才,其中王頌蔚和葉昌熾、袁寶璜被稱為“蘇州三才子”。馮桂芬晚年致力于史志編修,他曾經(jīng)邀請王頌蔚等人協(xié)助他纂修《蘇州府志》。

      王頌蔚不僅做官清廉,為人耿直,還鼓勵讀書人學習測量、化學、光學和制造等西方知識。此外,他在擔任會試的考官時,因發(fā)現(xiàn)蔡元培知識淵博、見解獨特,曾“鄭重推薦”蔡的考卷。(《蔡元培年譜》第5頁,中華書局1980年第1版)后來蔡元培在日記中有“謁王黻卿師”“王芾卿師招欽廣和居”(《蔡元培日記》第18頁、第28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版)等記錄,可見他們的關系非常密切。

      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王頌蔚因中日兩國的巨大差距而深感悲痛,并在精神上受到巨大打擊。1895年,他在北京因病去世,終年48歲。

      王頌蔚的妻子謝長達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王頌蔚去世后,她在蘇州成立放足會,自任總理,親訂章程,成為女權活動的代表人物。后來她又在蘇州創(chuàng)辦振華女學,邀章炳麟、蔡元培、李根源、葉楚傖等人擔任校董。這所學校培養(yǎng)出何澤慧、沈驪英、王淑貞、楊絳、彭子岡以及費孝通等著名人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認為,她是“振興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鋒”。

      1911年武昌起義后,滬、蘇等地組織女子北伐隊,謝長達親率學生積極參加募捐活動。民國成立后,她創(chuàng)立蘇州女子公益團,熱心于保護婦女權利的活動。1917年,她因年事已高,將振華小學交給三女兒王季玉管理,并開設包括中學在內(nèi)的振華女校。

      三、早年經(jīng)歷

      王季同是王頌蔚的第二個兒子。他的哥哥王季烈是光緒年間進士,曾任學部專門司郎中兼京師譯學館監(jiān)督、商務印書館理科教科書編輯、欽定資政院議員。王季同自幼聰明過人,大約15歲進入京師同文館學習。京師同文館成立于1862年,隸屬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是一個專門培養(yǎng)翻譯人才的教育機構。開始只招收14歲以下的八旗子弟,后來不僅逐步擴大招生范圍,還增加了算學、物理、化學、醫(yī)學、天文、萬國公法和外國史地等課程。該館總教習是美國著名的傳教士丁韙良,總管校務達30年之久,除了漢文教習之外,其他課程多由外國人擔任。據(jù)說同文館最初成立時,社會上對它充滿偏見,有人甚至認為學了洋文便是投降了外國人,以致招來親朋好友的誤會和鄙視。

      王季同進入京師同文館以后,對數(shù)學產(chǎn)生濃厚興趣。據(jù)資料記載,他在1895年畢業(yè)后便留館擔任算學教習,旋有《九容公式》問世,被蔡元培稱為少有的數(shù)學天才。后來他又出版了《積較補解》《泛倍數(shù)衍》等專著,均受到前輩們的肯定。

      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成立中國教育會并創(chuàng)辦“愛國女學”,王季同擔任數(shù)學教員。第二年,中國教育會舉行成立一周年大會,王季同“對眾宣讀修改之章程并本部與支部聯(lián)絡規(guī)則,請會員決議?!彪S后,他當選為該會評議員和監(jiān)察員。(《蔡元培年譜》上冊,第125—126頁,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6月出版)不久,蔡元培又組織對俄同志會,創(chuàng)辦《俄事警聞》,王季同出任該刊主編。1904年,對俄同志會改名為“爭存會”,《俄事警聞》也改名為《警鐘》日報,王季同辭去主編職務。

      四、回歸學術

      1909年,王季同接受清政府委任,以駐歐洲留學生監(jiān)督署隨員的身份前往英國。由于酷愛科學,他到達歐洲不久就進入英吉利電器公司和西門子電機廠從事實習研究。在此期間,他發(fā)明了轉動式變壓器。隨后,他又在《愛爾蘭皇家科學院會刊》上發(fā)表了《四元函數(shù)求微分法》的論文。有研究者認為,這是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刊物發(fā)表的第一篇數(shù)學論文。

      辛亥革命以后,蔡元培擔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王季同應蔡元培邀請回到國內(nèi),在教育部從事教育組織、學制改革、學校登記等工作。在他的同事中,有鐘觀光、蔣維喬、周樹人、許壽裳、胡梓方等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王季同集資2萬元左右,與友人在上海創(chuàng)辦大效機器廠。1924年大效機器廠停業(yè)后,王季同先后在中國鐵工廠、鎮(zhèn)江電廠、鎮(zhèn)江大照電氣公司、吳淞中國鐵工廠負責技術工作。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后,蔡元培擔任大學院院長,聘請王季同、胡剛復等數(shù)十人為中央研究院籌備委員,并指定王季同、周仁、宋梧生為理化實業(yè)研究所常務委員。1928年7月,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成立,王季同擔任該所專任研究員。1929年,王季同以中國代表的身份,赴日本東京出席萬國工業(yè)會議和世界動力協(xié)會會議。

      1930年,王季同又發(fā)現(xiàn)分析計算電網(wǎng)絡的新方法,這一成果被載入中央研究院創(chuàng)辦的英文期刊《科學記錄》以后,引起國際學術界高度關注。學術界認為他是國際上最早洞察到電網(wǎng)絡組合特性的學者之一,在中國早期電工學領域的學術建樹值得稱道。此外,王季同還出版了《四元函數(shù)的求微分法》《獨立變數(shù)之轉換與級數(shù)之互求》《螺旋形彈簧之新公式及不規(guī)則圖形求面積之圖解新法》《變壓器諸尺度求最經(jīng)濟比例之方法》《電網(wǎng)絡分析的一種新方法》等專著。

      五、佛學研究

      如前所述,從晚清到民國,學術界有一個研究佛學的高潮,并涌現(xiàn)出一大批著名人物。據(jù)于凌波所著的《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人物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版)介紹,在“居士學者篇”中,從1837年出生的楊仁山到1909年出生的虞愚,有將近60人。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其中竟然沒有王季同。

      通過上網(wǎng)查詢,居然找到了于凌波所寫的《王季同居士傳》。于先生說:王季同開始信仰佛教,是上世紀初在南京接觸楊仁山之后;至于他研究佛學,則是從歐洲歸來以后的事。另外,王季同曾為周叔迦的《唯識研究》寫過序言,其中談到了他由科學轉而信仰佛教的過程。

      翻閱于凌波所著《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人物志》,在“《唯識研究》作者周叔迦”一章中,引用了王季同的這個序言。王季同寫道:“我少年時代喜歡研究數(shù)理科學,讀明季利瑪竇、徐光啟到清季江南制造局的譯本書,周美權先生與我有同好,40年前我們二人就因為討論數(shù)學結為朋友,對于神秘的宗教,不可以科學說明的,也同抱不信任的心,而深閉固拒。后來我認識了學佛的朋友,又讀了大乘經(jīng)論,才知道佛法圓融,實在不是其他宗教和近代的西洋哲學所可比擬,也決非科學知識所能推翻。于是才發(fā)了堅固的信心?!保ā吨袊F(xiàn)代佛教人物志》第616頁)

      另外,該書在“《佛教的科學觀》作者尢智表”中,也引述了王季同所寫的序言。該序言說:“以科學理論為方便,向廣大的知識分子弘揚佛法,是我數(shù)十年來的夙愿。現(xiàn)在,尢居士卻圓滿和實踐了這個愿望,怎不使我歡欣鼓舞呢?我正要設法與他通信建立友誼,不想尢居士卻先我著鞭,已來信商討有關佛法與科學的問題。從信中,我知道他畢業(yè)于交通大學電機系,曾任商務印書館編輯,后來又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無線電工程,回國后歷任浙江大學教授等職務?!保ㄍ?,第624頁)由此可見,二人雖然不是同一代人,但是他們的經(jīng)歷和專業(yè)卻比較接近,因此給人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

      王季同致力于佛學研究之后,有《佛法省要》和《佛法與科學的比較研究》等著述問世。1932年,蔡元培為《佛法與科學的比較研究》作序,其中有這樣的介紹:王季同“以數(shù)學家治科學,尤長于電機工程,承認科學之所長,而又看破它能力的限度。以數(shù)學家治邏輯,認為西洋之邏輯,僅能應用于科學,而哲學上非采用印度之因明不可。以數(shù)學家治玄學,認為佛法中相宗之理論,非特與科學不相沖突,而可以相成。既已認科學與佛法不相沖突,則科學家如有不能解答的問題,而可用佛法解答的,何妨利用佛法?”(高平叔編著《蔡元培年譜》第106頁,中華書局1980年第1版)

      六、教子有方

      王季同于1948年在蘇州逝世,享年74歲。他的子女都是學有所成的著名人物。

      長女王淑貞是中國著名的婦科專家,1899年出生于北京,隨后與父母返回蘇州進入祖母創(chuàng)辦的振華女校學習。8歲時她的母親因產(chǎn)褥去世,再加上自己自幼體弱,于是在1917年進入蘇州女醫(yī)學堂,決心獻身于醫(yī)學事業(yè)。1918年她赴美留學,1925年獲醫(yī)學博士學位。1926年回國后一直從事醫(yī)學工作,曾任上海西門婦孺醫(yī)院醫(yī)師、科主任,上海女子醫(yī)學院教授、院長等職。1949年以后,她一直擔任上海醫(yī)科大學婦道科醫(yī)院院長,在學界與林巧稚有“北林南王”之譽。但是在1958年的“拔白旗”運動中她受到批判,1966年“文革”開始后,她遭到殘酷迫害。王淑貞的丈夫倪葆春是中國整形外科創(chuàng)始人之一,曾任上海圣約翰大學醫(yī)學院院長、上海第二醫(yī)學院副院長等職務。

      長子王守競出生于1904年。他早年就讀于蘇州工業(yè)??茖W校,192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后來留學美國,曾在康奈爾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分別獲得物理學碩士、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在此期間,他在量子力學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其研究成果被同行稱為“王氏公式”,至今仍被大學物理教材引用。1929年王守競學成回國后,應浙江大學之聘擔任教授兼物理系主任,1931年轉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物理系主任。1932年,王守競與夏元瑮、胡剛復、葉企孫等人籌建中國物理學會,并當選為臨時執(zhí)委會委員和第一次年會評議員(參見《葉企孫文存》第205-206頁,首都師范大學2013年第1版)。隨后,他還與葉企孫、饒毓泰等人向教育部提出《擬定大學物理課程最低標準草案》,目的是要改變當時大學物理課程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同上,第210-211頁)。

      1933年,王守競應國民政府軍政部邀請投身于國防研究,先后籌建了南京光學器材廠和中央機器廠。后者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不但有很多科研成果,還生產(chǎn)出中國第一臺工作母機、第一臺大型發(fā)電機、第一臺大型汽輪機、第一臺500馬力電動機等產(chǎn)品。1942年,他又研制出中國第一批“資源牌”卡車,在當時引起很大轟動。1949年王守競離開中國后去了美國,受聘于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重新開始物理學研究工作,直到1984年去世。

      二女兒王明貞因為在物理學方面的成就,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 1906年出生于蘇州,后隨父母遷居上海并上中學。1926年進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學習,兩年后入燕京大學物理系,畢業(yè)時獲碩士學位并返回金陵女子大學任教。1938年,她赴美國留學最終獲博士學位。留學期間,她對統(tǒng)計物理學,尤其是玻耳茲曼方程和布朗運動有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她與導師合作完成的“布朗運動的理論”一文,是研究布朗運動最主要參考文獻之一,至今仍然被頻繁引用。另外,她還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噪聲理論和雷達方面的研究,這在當時都是高度機密的研究領域。1955年,她與丈夫從美國回到中國,不得不放棄理論研究從事教學工作。1968年,已經(jīng)62歲的她卻莫名其妙地被捕入獄。直到1973年,才以“事出有因,查無實據(jù)”為由無罪釋放。

      三女兒王守瓈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曾經(jīng)留學英國,與晶體物理學家陸學善結婚后主要從事物理文獻的翻譯工作。陸學善早年畢業(yè)于南京中央大學物理系和清華大學研究院。后出國留學,獲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北平研究院鐳學研究所研究員及晶體學研究室主任。1949年以后,他擔任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晶體物理學和X射線晶體學研究,是中國晶體物理學研究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為了解陸、王夫婦的情況,筆者網(wǎng)上看到王守瓈在1981年寫給科學出版社周榮生的一封信,其中談到陸學善突然去世的情況。原來,陸當時正在學部開會,單位醫(yī)務人員突然動員他去阜外醫(yī)院檢查身體。沒想到打了一針,就發(fā)生意外。

      王季同的二兒子王守融,16歲考入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攻讀航空工程專業(yè)。由于他勤奮好學、才華出眾,畢業(yè)后留校任教。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隨校南遷,專門從事飛機性能與結構方面研究。1940年,他出任中央機器廠工程師兼第七分廠廠長。1945年赴美國與加拿大進行考察和研究。1948年回國后出任資源委員會下屬上海機器廠廠長。1949年以后,應南開大學邀請擔任機械工程系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時,南開大學工學院并入天津大學,王守融擔任天津大學工程系教授、教研室主任等職,并負責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精密機械儀器專業(yè),他是中國儀器工程教育和計量測試技術的開拓者。

      三子王守武,是中國半導體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從小體弱多病,性格內(nèi)向,但喜歡思考,酷愛數(shù)學。高中畢業(yè)后因病耽誤升學,遂進入同濟大學德文補習班學習,第二年考入同濟大學機電系。這時正值盧溝橋事變爆發(fā),他隨校離滬內(nèi)遷到昆明。1941年畢業(yè)后進入大哥王守競負責的中央機器廠當了一名工務員,但因不能適應工廠環(huán)境,便回到同濟大學任教??箲?zhàn)勝利后,他遠渡重洋,去美國印第安那州普度大學攻讀工程力學,第二年獲碩士學位。隨后他轉入量子力學研究,兩年后獲得博士學位。1949年,他與外籍妻子一同返回中國,從事半導體研究,成為中國半導體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四兒子原名王守覺,因弟弟王守平在報考大學時冒用他的名字,所以他只好改名為王守元,把王守覺這個名字讓給弟弟。王守元生平不詳,在此從略。

      五兒子王守覺于1925年6月27出生在上海。他原名王守平,5歲時被送進上海采福里小學就讀,后因全家移居蘇州,四年級起又進入蘇州彭氏小學,在這里受到了比較系統(tǒng)的初等教育。1936年,11歲的王守平進入蘇州東吳大學附中讀書。一年后,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他隨父母逃到昆明。1939年,他初中畢業(yè)后本想報考高中,卻因疾病纏身輟學在家。1941年底,王守平看到原來的同班同學都快要高中畢業(yè)考大學了,便開始自學高中課程。1942年夏天,他以同等學力報考大學,因沒有高中學歷證明不能考本科院校,只能考入西南聯(lián)大的電訊專修科學習。在西南聯(lián)大學了兩個月后,他對??频膶W歷心有不甘,便在家里找到了一張四哥張守覺在上海震旦大學念書時的成績單,以淪陷區(qū)流亡到后方的學生王守覺的身份,考取了同濟大學電機系弱電專業(yè),從此他就把自己的名字由王守平改為王守覺,并沿用至今。

      進同濟大學以后,他曾經(jīng)響應政府號召棄學從軍,兩年后又回到學校繼續(xù)原來的學業(yè)。1948年,因為學習優(yōu)異,曾獲得國民政府教育部設置的“中正”獎學金。1949年,王守覺大學畢業(yè)后,曾在上海從事研究工作。1956年以后被調到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從事半導體研究,并參加了我國第一支鍺合金晶體管的研制工作。如今,王守覺被譽為中國半導體器件與微電子技術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有人問王守覺:你們家的孩子一個個都那么杰出,你父親是怎么教育的呢?王守覺回答:我父親的教育方法可以用“三句半”來概括:一是言教不如身教;二是多說不如多看;三是尊重自我發(fā)展;最后半句是——少管。

      這就是王季同的教子之道。

      猜你喜歡
      蘇州
      讓安家在蘇州的他們,共享“家”的溫暖
      “再讀蘇州”“石癡”顧天敘
      Pingtan in Suzhou 蘇州評彈,值得一聽
      “洋蘇州”與“新蘇州”演奏和弦
      蘇州不一樣了
      民間書畫藝術團體捐贈抗疫情
      尋覓江南
      蘇州百園圖
      有味道的蘇州云
      蘇州之美
      格尔木市| 杨浦区| 永川市| 北碚区| 稻城县| 曲水县| 大田县| 吴江市| 双江| 广州市| 寿阳县| 岱山县| 石阡县| 正蓝旗| 辰溪县| 象山县| 行唐县| 临洮县| 庆云县| 乐山市| 沙雅县| 九台市| 福安市| 宁化县| 东阳市| 康乐县| 郧西县| 平乐县| 大庆市| 花垣县| 密山市| 神木县| 哈密市| 安徽省| 嘉善县| 新建县| 新沂市| 图们市| 固阳县| 武义县| 大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