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迪
從77歲開始作畫的摩西奶奶,成為聞名全球的風俗畫畫家。在中國,也有一位“摩西奶奶”,她就是68歲的秦秀英。她是僅上過1年半小學的地地道道的農民,卻在近3年里開始認字、學電腦、開了博客、出了新書,她的畫被評價為“畫出了中國的鄉(xiāng)土變遷”。
“生活在越來越窄的時光和天地里”
秦秀英戴著老花鏡,坐在陽臺上,一筆筆地在紙上作畫,仿佛一位普通的退休教師。而3年前的她,還只會寫自己的名字,精神狀態(tài)更是消極:內心孤獨,日子空虛。
大半輩子務農的秦秀英,也曾“羨慕有文化的人”,也被不識字刺激過,可在艱辛的日子里溫飽都成問題,又何談文化。在忙忙碌碌的日子中,漸漸的幾個兒女長大離家。兒子呂永林覺得,母親的世界,正越來越小,“母親一個人,生活在越來越窄的時光和天地里”。為緩解寂寞,永林幾次邀請母親來上海小住。但母親卻不大樂意。后來才在和母親逐漸深入的交流中找到線索。一方面是語言不通。她第一次來上海時去超市買鹽,用方言“咸鹽”去問工作人員,小姑娘沒明白,卻讓母親自尊心受了打擊。另一方面,難以走近兒子兒媳的世界。他們平時都上班,她也不確切明白他們的工作。如大多數(shù)前半生歷經艱難的老人一樣,只好反復絮叨往事……卻能夠感覺到兒女的無言以對。
苦難的故事講多了,兒媳芮東莉聽不下去。她覺得生活不止于此,能否幫婆婆找到另一片天空?
東莉是古漢語博士,性格活潑。在帶領婆婆記自然筆記之前,她自己已經涉足兩年。
秀英初次接觸這個東西時心里想的是,“這畫了能有啥用?”而東莉認為:“自然筆記并不在于最后畫出的那張畫怎么樣,而在于這是一種充滿探究樂趣的過程。靜下心觀察再畫出來,與拍一張照片的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當我們開始重新?lián)碛袑Υ笞匀坏奶街麜r,也許我們就又開始變得純真?!?/p>
2011年,在婆婆第三次來上海小住時,東莉和永林擇了一個春日,帶母親在大寧靈石公園里看花、尋蟲。游玩盡興回到家里,東莉找出本子和筆,像哄小孩子一樣,“誘導”婆婆把公園里發(fā)現(xiàn)的有趣自然景觀畫在紙上。
開始,秀英堅決不從,反復擺手搖頭,“我哪兒會畫畫呀,連個字也不會寫!”
看到母親面有難色,永林心軟,然而東莉卻不肯罷休。僵持了近半個小時后,秀英拿起鉛筆,半敷衍半嘗試,顫顫抖抖照著照片把二月蘭的花朵畫了下來。
東莉還不滿意,“媽,上面還沒有寫字呢,自然筆記要把觀察地點、時間和天氣情況寫在上面,還有植物的名字”。
秀英又犯難,“我不會寫啊!”東莉就說:“寫錯別字和漢語拼音都行?!?/p>
秦秀英現(xiàn)在回想,第一步最難。
后來秦秀英勸妹妹秀平一起做自然筆記時,妹妹的第一反應也一樣:“我畫不了。畫不好,讓人看了笑話。”
妹妹秀平的文化比秀英高,當過鄉(xiāng)村教師。在經歷過近半年的心理斗爭后,她對姐姐說,還是學點東西好,不然把以前學過的東西都忘光了,學學寫寫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叭瞬荒艹翋炏氯?,得打起精神來?!?/p>
秦秀英說,其實從那天踏出第一步以后,已經喜歡上了自然筆記。
“她畫出了眼中的鄉(xiāng)土變遷”
改變一步步發(fā)生。以前,她去公園鍛煉,不愛和生人說話,自從做了自然筆記以后,就一邊鍛煉一邊觀察樹啊鳥啊,不認識的植物,就問問人家,順便也就聊起來?,F(xiàn)在,腦子比以前靈泛了,記憶力也好了,不認識的植物別人說一遍就能記??;和兒子兒媳也能玩在一起,三人曾花了一整個周末騎行崇明島。
筆記上的改變也很明顯。最開始,線條極不自信,一筆總是輕輕描了又描。現(xiàn)在學會了勾線,用水彩鉛筆上色。
筆記中,她也不肯再寫漢語拼音了,覺得這樣不正規(guī),就一個字一個字翻字典;最早不會用標點符號,一句話從頭到尾連一起,最多中間點個黑點;還會把“已經”寫成“以今”,把“到”寫成“倒”,“那個”寫成“乃個”,攝氏度℃的小圈也總會寫到右邊……但現(xiàn)在,錯誤在減少。
最重要的是,“人不再那么空虛”,秦秀英說。
那些心靈深處的思想,記憶深處的小小感悟,終于有了表達的渠道和動力。
2014年1月,秦秀英大兒子永強去磴口,沿著黃河走,發(fā)現(xiàn)雖然已是大寒節(jié)氣,黃河還在淌水,就拿手機拍了幾張照片回來給母親看。
秦秀英說:“真是頭一回聽說黃河冬天不結凍?!?她一下子聯(lián)想到生態(tài)的改變。她記得,以前黃河結的冰可厚了,上面能走車。
就著大兒子拍的照片和自己的回憶,她當晚就畫了一幅筆記,并注明:“2014年1月19日 -15~2℃ 晴 臨河到磴口的一段河兩邊凍了冰,中間沒凍,天氣太暖和了,黃河也凍不了?!?/p>
一篇篇自然筆記,漸漸匯聚成母親眼中的中國。
感覺到西瓜味道的改變,她也做了一篇——以前種瓜,地里要上羊糞,長起草來就一遍又一遍地鋤,把地鋤虛了,瓜才長得好。老輩人常說,“鋤頭上有三分水分”,莊戶都要靠鋤,越鋤越長得好??墒乾F(xiàn)在,種地都用“高科技”了……種出來的瓜,看上去好看,實際上沒有從前好吃。
她畫向日葵的故事,令一位兒童讀物編輯看得欣喜。編輯說,一般讀物講向日葵生長,就是發(fā)芽、開花、結果幾個過程。但是看了婆婆的筆記,才知向日葵的成長路途如此艱辛:比如剛播下去,可能會被野雞刨出來吃掉,發(fā)芽了可能會被蟲咬,還得農民幫忙拔掉野草……“這才是向日葵真實的成長過程??!是兒童們真正需要的繪本?!?/p>
老家的生活,種植過的農作物,山河之中的草木鳥獸,還有進城后觀察到的自然之物,每一種,都有了回憶并思考的可能。
她畫記憶中那些令人牽掛的胡燕兒(燕子)——現(xiàn)在胡燕兒住的地方少了。城里的樓房沒有房檐,連農村的房子也漸漸修得沒有了。又有窗戶又有紗門,胡燕兒也進不去了。
呂永林說,他在母親的筆記中,看到了中國60年來鄉(xiāng)土與社會的變遷,也看到了母親的人生與家庭的記憶在流淌。
“牛頭不爛,多費兩爐柴炭”
所有學習中,電腦學得最艱難。但這是為了跟上時代必須跨過的障礙。和大多數(shù)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年人一樣,秀英對于電腦是心生畏懼的。
首先,拼音要過關,秀英不會說普通話,就跟著電視學。到了電腦上打字,鍵盤上都是大寫字母,不認識,東莉按照布局,抄了小寫的版本;好不容易打了幾十個字,結果不知碰到哪兒,前功盡棄。學上網(wǎng),一有不熟悉的“方塊塊”跳出來,就不再敢進行下一步的操作,怕把電腦弄壞了……
是學,還是放棄,一家人也反復了好多回——年紀已經這么大了,犯得著要如此折騰? 最后還是秀英自己不服輸,她說:“老古人說‘牛頭不爛,多費兩爐柴炭’。只要肯下功夫,我不信我學不會?!?/p>
最終,秦秀英真的開了博客,學會視頻聊天。每逢過節(jié),還能給兒女們發(fā)點時髦的網(wǎng)絡問候;做筆記時想畫向日葵上的一種蟲,也可以上網(wǎng)查到……
盡管和母親相處了30多年,但有些問題,兒子永林是在母親做自然筆記之后,才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入。永林感覺,這是那一代人在特定年代下共同積聚的特征——被忽視的夢想,趨于閉合的心靈,覺得訴說了又能怎樣,干脆不說。
永林說,自己常常在想,什么才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除了吃好穿好,還應該為父母創(chuàng)造出一片屬于他們的天空。而母親所做的自然筆記,正為重拾夢想找到了突破口。
不止母親秦秀英,《平如美棠》的作者饒平如,60歲學識字、70歲出書的姜淑梅……其實都在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講述自己的故事,而這個社會,正在開始傾聽。秦秀英也越來越自信,令她自豪的不是成果,而是過程。記錄自然的同時,其實就是記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