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飛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重慶400045)
結合城市設計理論闡述空間活力的表達
——以重慶市十八梯為例
李鵬飛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重慶400045)
文章以重慶市十八梯調研為主要實例,結合對其他城市保護更新的歷史建筑參觀經(jīng)歷,從探討歷史街區(qū)空間活力的表達,試圖總結關于空間活力的影響因子以及設計原則,得出人與空間的互動是空間活力持續(xù)的關鍵因素。以及在設計階段充分考慮空間的屬性對于人的需求的關系,達到設計預想的具有活力的空間效果。
歷史街區(qū);空間活力;十八梯;人與空間的互動性
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口的城鎮(zhèn)化率逐漸上升,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向著大尺寸、高密度方向發(fā)展,隨著這種非傳統(tǒng)的城市肌理與文脈的發(fā)展,城市逐漸出現(xiàn)同質化、均一化、公共空間脫離以人親歷的設計原則,大多新興城市公共空間缺少人與空間的互動,導致空間缺乏活力。另一方面在城市人口素質提高和收入增加的影響下,居民對生活環(huán)境的品質也有了新的要求。十八梯作為老重慶的典型街區(qū),是一個自發(fā)生長的城市空間,其所具有的很多優(yōu)秀空間可以回顧,也可以為設計所借鑒。
蘆原義信認為“空間是由一個物體同感覺它的人之間產(chǎn)生的相互關系所形成的”[1],可以理解為空間對參與的人的行為產(chǎn)生了影響,其次參與感知的主體人也對這個空間的客觀存在產(chǎn)生了影響。具有活力的空間應該是能讓人能與空間形成良性互動,空間使人產(chǎn)生認同、安全、歸屬感,人的參與使空間具有活力。
1.1研究對象
十八梯毗鄰西部第一街“解放碑”,但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完善的小社會,內部體現(xiàn)出多種影響空間活力的因素。由此本文借助對“小社會”居民生活空間探討與總結空間活力的表達,歸納空間活力的因素與設計原則。
1.2概念釋義
空間:本文所指空間是指滿足居民自由使用的城市公共空間。
活力:在本文中活力是指空間事物得以聚集人氣的能力。
故可以總結“空間活力”是滿足人們生活方式并提供精神和物質雙重需求的特定空間。
結合空間活力的概念釋義,居民活動與參與是空間活力得以表達存在的基礎,空間活力借助于居民參與的積極性以及參與度表現(xiàn)出空間活力的程度。
其活動分類根據(jù)活動屬性可以分為必要性活動、自發(fā)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根據(jù)居民活動的類型以及結合城市意象、圖底關系、場所理論可從“空間屬性”、“功能復合與適應性”、“公共要素”、“空間情境營造”四個方面分析。
表1 人與空間關系表
2.1空間屬性
2.1.1空間尺度
借助空間比例和尺度之于主體各方面的生理感覺,反應宜人的尺度使人產(chǎn)生安全、舒適、親切的感受,激發(fā)市民的場所感和歸屬感,增強對彼此的感知力,促進人與人、人與空間的相互交流。
在十八梯歷史街區(qū)調研中采用D/H的分析方法[1]:D/H街巷比例,取樣測出片區(qū)D/H平均值;綜合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如圖1):
圖1 十八梯D/H采樣分析
生活性街巷:D/H值多在0.3~0.5左右,有靜謐感,同時平面上街巷轉折交匯,立面輪廓變化,又使空間抑揚頓挫;
商業(yè)性街巷:D/H在1~1.5之間,空間組織緊湊,場所無壓迫感,商業(yè)繁華熱鬧。
在居住空間與商業(yè)空間尺度上,十八梯歷史街區(qū)保持著良好的空間尺度使得其能夠保持原有的空間活力。
2.1.2空間層次與多樣性
十八梯的空間層次豐富而清晰,從入口的梯段到街巷空間,再到院落空間,每個空間層次通過不同尺度的空間進行連接形成豐富的過渡空間。十八梯入口段立面圖(圖2)可以看出,十八梯入口段歷史建筑年代豐富,層數(shù)不一,空間層次豐富且呈現(xiàn)出多樣性的特點(圖3)。
空間層次的多樣性為行為的多樣性提供了場地基礎,而行為的多樣性如同磁鐵吸引另外行為的加入,從而形成良性街道空間的行為互動。
2.1.3空間序列
十八梯歷史街區(qū)通過圖底關系以及圖底關系的反轉分析(圖4),可以發(fā)現(xiàn)十八梯在主街道形成一定的空間序列,在整體中形成網(wǎng)狀的步行系統(tǒng),主街道與整體的網(wǎng)狀道路形成豐富多樣的空間序列。
圖2 十八梯入口段立面圖
圖3 十八梯入口段年代及層數(shù)分析
圖4 十八梯歷史街區(qū)整體圖底關系分析
步行系統(tǒng)的網(wǎng)狀結構為參與者提供了路徑多樣性的可能,在空間角度其提供了城市公共空間以供游憩,在時間維度具有提供長時間停留的可能性,從而增加了人與人、人與場所交流的機會。此外網(wǎng)狀步行空間構成的空間序列的非單一性,組合成很多空間序列構成形式,進而所創(chuàng)造的空間序列更具有意外性和節(jié)奏感。
2.1.4空間要素
其一,邊界的處理:在一個相對圍合封閉的空間中人流匯集的地方往往集中于空間的邊界[2],在十八梯的街道空間調研結果可以讀出,依附于空間的邊界而產(chǎn)生的邊緣空間在其街道空間中占有很大比重,這里發(fā)生并延續(xù)著歷史街區(qū)的文化與活力。
其二,空間界面處理:界面作為空間形成的載體,空間領域中人們活動接觸最密切的是低界面,它起到承載行為、界定空間范圍和強化視覺等作用。地面鋪設材質的尺度、質地、平整度、色調、圖案等屬性的不同為體驗提供不同的感知效果。豎界面是人們主要的觀賞面,包括邊界建筑物外墻、樹木、景墻、水幕等;頂界面相對前兩者所占份額較小,并具有不確定性。在外部空間中主要體現(xiàn)在植物的樹冠、以及由建筑物圍合而產(chǎn)生的“場”效應所形成的的虛擬頂界面。圖5為十八梯主街道橫斷圖,可以清晰看出各個界面自發(fā)生長的結果。
圖5 十八梯歷史街區(qū)邊緣空間類型分析
2.2功能復合與適應性
功能的復合性原則主要是指城市空間中功能的組合關系,非單一的功能被同一空間組織起來共同使用。適應性則體現(xiàn)出自組織的特征,是指空間功能與人的需求形成互動關系,相互配合的特征。
十八梯歷史街區(qū)功能是一種復合的存在形式,在調研中以A點為例,包含了食品類、休閑類、服務類業(yè)態(tài),業(yè)態(tài)形式豐富并以一種復合形式出現(xiàn)(圖6)。
圖6 十八梯歷史街區(qū)整體人群聚集分布及A點業(yè)態(tài)分析
2.3公共要素
2.3.1公共空間及設施
3.3 生產(chǎn)模式的效率問題 由于受到技術、材料限制,3D打印相對傳統(tǒng)假肢矯形器制作過程效率偏低。很多情況下,3D打印暫時還無法獨立完成假肢矯形器制作,需要傳統(tǒng)工藝過程進行補充,導致效率偏低。比如,3D打印制作小腿假肢,掃描打印出整體結構以后,還需要通過傳統(tǒng)石膏取模修模方式制作內襯套,整體所需時間比傳統(tǒng)裝配時間有所增加。
空間的設施既包括公共服務設施又包括藝術設施、家具以及標志物;公共服務設施必須滿足參與者的活動行為要求,是活力空間營造的必要條件;街道藝術設施及家具指公共空間景觀小品,承載并體現(xiàn)城市的特點與文化屬性。標志物是限定空間的設立手法,具有強有力的空間設定感,如三峽廣場的雕塑作品,解放碑廣場中的解放碑標志物。
2.3.2公共活動
如果把公共空間比作容納活動的容器,那么公共活動就是吸引并匯聚人群的磁鐵,是營造活力空間的有效措施。從城市自身角度看,極具特色的地方傳統(tǒng)活動、以及各種有益的文化活動既豐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同時成為吸引人流激發(fā)活力的觸媒。在十八梯中還保留著傳統(tǒng)的趕集活動,每周周末會有大量的人前來購買生活用品等,可見小的活動也可以激發(fā)空間活力。
2.3.3交通的可達性
隨著私家車的普及和公共交通運輸系統(tǒng)的逐步完善,城市的邊界不斷的向外延伸,空間形成活力對人產(chǎn)生吸引由此形成新的交通流線,需要交通要素的介入;良好的空間交通可達性利于人群聚集形成活力。
十八梯歷史街區(qū)入口的城市陽臺設有公交車站,毗鄰重慶地鐵一號線。交通便利,可達性強,并且處于解放碑“十字金街軸線”上,原有的場地交通可達性較好,也為激發(fā)十八梯片區(qū)的活力奠定了基礎。外部空間的可達性是內部空間活力的必要條件,一旦條件成熟,十八梯內部空間的可達性通過空間句法分析可見(圖7),具有理想效果的可達性。
圖7 十八梯內部空間可達性分析
2.4空間情境營造
空間是行為的容器,空間內發(fā)生了人的行為才具有存在的意義。建筑現(xiàn)象學所表達的“在場設計”就是指人與場所的關系,人所獲得的對于場所的印象和情感是人在場所中行為的結果。場所感的存在使得城市公共空間變得更加有意義。對于空間情景營造處理得當就會使人產(chǎn)生歸屬感、認同感、和安全感,乏情感交流的城市空間是“失落的空間”[3]。
香港對第一個徙置式的公共房屋美荷樓的改造中,利用首層的外墻壁做情境再現(xiàn)以及對入戶門的設置都保留歷史建筑中的手法,體現(xiàn)著原有的歷史情境。
城市公共空間活力的設計原則對城市的發(fā)展以及城市活力的營造密切相關,本文著重對“人性化原則”、“公共參與原則”、“功能符合性原則”和“自組織原則”四個方面分別闡述與城市活力空間設計關系[4]。
3.1空間的人性化原則
空間活力設計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應該從人的行為為設計出發(fā)點。缺乏對于空間活力思考的城市公共空間缺乏活力和可發(fā)展性。
活力空間設計應該滿足人的生理與心理特征,尊重和關懷人,創(chuàng)造出滿足人的空間體驗的作品。人性化的設計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空間的易用性特征、安全性特征、合理性特征、系統(tǒng)性特征等。通過空間的人性化設計原則達到“以人為本”的目的。
3.2公共參與原則
公共參與的原則就是借助空間誘發(fā)行為與行為、行為與空間的互動。交往互動是人類社會性的反映,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動是信息表達的基礎,也是城市活力賴以發(fā)展的基本要求,空間是交往互動發(fā)生的載體,是城市具有活力的內在原因[5]。
城市活力空間設計體現(xiàn)在公共參與原則在以下幾個方面:
根據(jù)潛在交往行為,提供必要設施滿足其活動需求,誘發(fā)大眾參與;例如在香港茂羅街更新設計中引入不定期的動漫展覽以及固定的動漫圖書館,吸引人參與進歷史街區(qū)與建筑;
完善空間中的設施,空間中的設施如坐凳、桌椅、指示牌等能吸引人來停留,為人們之間交流、象棋、游憩等行為產(chǎn)生提供可能性;如十八梯街道兩旁的小平臺,還有自發(fā)的餐飲座椅等。
營造合理的漫步道路系統(tǒng),組織互動活力空間;例如合理的增加步道長度等增加人活動的時間,在合理的位置設置空間,引導人們停留、休憩。
3.3功能復合性原則
功能的復合性原則主要是指城市空間中功能的組合關系,非單一的功能被同一空間組織起來共同使用[6]。
由于城市發(fā)展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很多時候空間的功能具有多種屬性,鑒于這樣的事實,在城市空間設計時就要注重功能復合性的合理應用。相對于復合性的空間,單一功能的空間滿足小部分人的行為需求,而復合性的城市空間范圍較大,參與者數(shù)量眾多,這樣的行為發(fā)生形式催生多樣性的活動發(fā)生和不同種類人們相遇的可能性,從而實現(xiàn)空間行為的復雜性和使城市生活氣息富有活力。
3.4自組織原則
在十八梯長時間的自我發(fā)展中其實現(xiàn)了功能自組織,自身的功能以及其空間與附近的居民自我適應,形成互動關系體現(xiàn)出自組織的狀態(tài)。
自組織原則是城市自我更新的有機體的體現(xiàn),城市在設計指導下的非設計性是城市有機發(fā)展保持活力的重要保障。在城市活力空間設計時尋找具有激發(fā)城市活力的介質,并充分利用這些元素組織設計,在滿足宏觀設計條件下激發(fā)人們自發(fā)設計的自由度,由此使城市空間呈現(xiàn)出蓬勃的活力狀態(tài)。
城市中的歷史街區(qū)凝聚了城市的發(fā)展史,保留并延續(xù)著城市文化中的人文歷史資源;體現(xiàn)著該區(qū)域的人與人、人與空間的彼此訴求,是城市空間活力的一個完整的體現(xiàn)點。文章從十八梯的歷史區(qū)域實際調研出發(fā),探索空間活力的構成要素,嘗試歸納總結在提取傳統(tǒng)優(yōu)秀歷史街區(qū)的優(yōu)點基礎上,在設計階段充分考慮空間的屬性對于人的需求的關系,認為人與空間的良性互動是活力空間的重要組成要素,本著“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圍繞人與空間互動才能創(chuàng)造出具有活力的空間。
[1](日)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M].尹培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5.
[2]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
[3](美)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5.
[4]王建國.城市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
[5]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
[6]趙武征.現(xiàn)代城市建筑中的復合公共空間設計[D].重慶:重慶大學,2004,6.
責任編輯:孫蘇,李紅
Expression of Space Vitality with Urban Design Theory
Based on the architecture of Shibati in Chongqing and,combined with the preservation and innova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other cities,the expression of space vitality of historical blocks is discussed in an attempt to summari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design principles of space vitality.It is obtaine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space is the key factor for continuous space vitality,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spatial feature and human requirement at the design stage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o attain the expected space vitality.
historical streets;space vitality;ShibatiI;interactivity between human and space
TU20
A
1671-9107(2015)06-0009-04
10.3969/j.issn.1671-9107.2015.06.009
2015-05-01
李鵬飛(1988-),男,河南周口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面為建筑理論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