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閂
我憧憬著能有這樣一所學校:
走在校園里,注視著樓宇間鑲嵌著的那些大小不一、高矮不等的樹木花草,林蔭道上,三三兩兩的人群,或散步,或談論,或聚集,或沉思,卻總不為外在所擾,只求真實與自在。
操場上,每天放學后到處活動的身影,已不單純是體育課的專利。現場的人群自由組合,來一場較量,賽出個大汗淋漓;席地而坐,不分你我,辯出個精彩絕倫。
課堂上,不再是老師“滿堂灌”的天下,而是師生共同演繹教育的精彩。師生經常為某一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而老師處于尷尬的境地卻漸漸成為一種常態(tài)?!盀槭裁词沁@樣?”已成為學生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同時也是學生敢于追問,積極思考的有力見證。此時的師生關系也更多地呈現出一種真誠的友情與信任。
圖書館、閱覽室這些常常成為擺設甚至被遺忘的角落,卻漸漸成為師生不約而同的目的地。汲取營養(yǎng)、了解信息、查閱資料、思維碰撞,在這里都能找到他們的身影。
走進宿舍,別具一格的集體文化,充滿個性而又開放的私密空間,宿舍不再是簡單休息的場所,而是彼此信任、身心愉悅的絕好去處。還有食堂、餐廳,也不僅僅是師生維系生命的充饑之地,更是師生分享智慧,品味生活的又一絕好空間。
清晨,學生總是懷揣著輕松愉快甚至有些迫不及待的心情,走進他所喜愛的校園;傍晚,他又滿裝著一天的收獲,回到家中細細品味其中的甘甜。
何為學校?夸美紐斯說:“學校是造就人的工場”。而我更愿意學校是造夢的工廠。因為理想的學校應該適合學生,而不是使學生適合學校。那么,何為理想的教師?第斯多惠說:“一個真正的教師指點給他的學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勞動的現成大廈,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磚的工作,同他一起來建筑大廈,教他建筑”。
倘若套用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一句名言:“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那么,我心目中的學校就是“學生詩意地棲居在校園里”。換言之,學校就是夢想的沃土,詩意的樂園。
也許,再美好的夢,總有醒來的那一天,但很多時候,當被現實無奈與束縛包裹著,我更愿意生活在夢中,哪怕很久。
我期待著能有這樣一所學校,回歸學校本源,植根教育之真。
【原載2015年7月22日《教師報·聲音》】
插圖/遺忘的地方/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