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桂云 劉國通
北京市雙橋燕京中藥飲片廠
中藥九香蟲為蝽科昆蟲九香蟲的干燥全體。昆蟲九香蟲以植物的汁液為食物,以成蟲蟄伏在土石塊下、石縫中、瓜棚或墻縫中越冬,分布于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當(dāng)九香蟲遇到危險,便放出一種奇臭難聞的氣體,因而又稱“臭板蟲”“屁巴蟲”或“打屁蟲”。
中藥九香蟲是一種理氣藥、溫里藥,其味咸、性溫,歸肝、腎、脾經(jīng),有行氣止痛,溫腎壯陽的功效,主治胃寒脹痛,肝胃氣痛,腎虛陽痿,腰膝酸痛等病癥,陰虛陽亢者慎服?,F(xiàn)代研究表明,中藥九香蟲含九香蟲油,油中含硬脂酸、棕櫚酸、油酸、蛋白質(zhì)、甲殼質(zhì)等,其臭味來源于醛或酮。中藥九香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并有促進機體新陳代謝作用。
九香蟲在春冬兩季捕捉,置于適宜的容器中,用酒少許將其悶死,取出陰干;或置于沸水中燙死,取出,干燥。炮制方法有2 種:一是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篩去灰屑即可;一為炒九香蟲,取凈九香蟲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
中藥九香蟲呈六角狀扁橢圓形,長1.7 ~2.2cm,寬1 ~1.2cm,表面一般棕黑色,帶銅色光澤,頭部、前胸背板及小盾片較黑。頭小,與胸部略呈三角形;復(fù)眼突出,呈卵圓形;單眼1 對,觸角1 對各5 節(jié),多已脫落。背部有翅2 對,外面的1 對基部較硬,內(nèi)部1 對為膜質(zhì),透明;胸部有足3 對,多已脫落。腹部棕紅色至棕黑色,每節(jié)近邊緣處有突起的小點。質(zhì)脆,折斷后腹內(nèi)有淺棕色的內(nèi)含物。氣特異,味微咸。
▲九香蟲
▲九香蟲(線條圖)
▲九香蟲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