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揚
(福建師范大學(xué),福建 福州 350007)
談收藏的五個必備要素
——以馬未都為例
徐揚
(福建師范大學(xué),福建 福州 350007)
從一個業(yè)余文玩愛好者到新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館長,馬未都用了20年的時間。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呢?筆者認為是因為他擁有淵博的歷史與古物知識,以及“眼力”、“財力”、“膽力”、“定力”四個“力”。
馬未都;收藏;眼力;膽力
馬未都是京城最早的古玩蟲,他的收藏價值連城,他的博物館如同一個文物診所,他是收藏界的傳奇人物。
從一個業(yè)余文玩愛好者到新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館長,馬未都用了20年的時間,正是從這時起,他得到了一個被文玩界公認的新稱謂——收藏家。任何時代,一位成功人士的造就均有其特殊的成因與背景,那么馬未都究竟為何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呢?我認為是因為他具備了以下五點因素。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边@一謹言不管是在哪一個領(lǐng)域里,都是行得通的。書本是一個收藏入門者學(xué)習(xí)鑒賞的必不可少的材料。雖然,僅僅通過文字和圖片不能說是經(jīng)歷了“真槍實戰(zhàn)”,但是書本能告訴你藝術(shù)品的發(fā)展歷史和各個時期的工藝風(fēng)格與制作細節(jié),給你啟發(fā),讓你思考,教給你初級的鑒別能力。所以馬未都認為,“如果要收藏有道,首先就是要先做好理論準(zhǔn)備?!钡菃螒{這個基本要素是絕對不足的。
在北京的收藏界,尤其在民間文玩收藏愛好者眼里,馬未都的眼力,幾乎成了神奇的代名詞,長期以來,收藏的秘訣一直是馬未都與朋友間交流的主題,如今隨著經(jīng)濟實力的不斷提高,爭相收藏古董已經(jīng)成了文化圈內(nèi)的一種時尚和身份象征,在朋友們看來,馬未都無疑有著一雙慧眼。馬未都開始收藏文物的時候,是文物在兩千年以來掉到最低點的時候。1978-1979年他以極低的價錢收購到許多瓷器,而誰又能想到這些東西二三十年之后,有如此之火熱的一個收藏市場?原來五元十元買得的東西,現(xiàn)在居然幾萬、十幾萬,上百萬了。說及馬未都時,演員李誠儒遺憾道:“當(dāng)時我手里已經(jīng)就是每個月可以有幾百塊錢的收入了,我怎么就沒有想到,那個時候每月拿出500元錢來收點文物呢?”照馬未都自己的說法,哪怕他如今一無所有,但凡只要有人,只要有一個場所,一周拿出一天時間給人們有償鑒定藏品,他便能夠很好的生活。
練成這雙慧眼,馬未都用了整整30年,在真假間得到教訓(xùn),得到教益。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北京玉淵潭公園的東門邊,有不少搗騰古玩的小販會自發(fā)地聚集在附近擺地攤叫賣,每天早晨上班之前,馬未都都會來這里轉(zhuǎn)一轉(zhuǎn)。一般情況下,一到兩個月他才買上一件,但他依然堅持每天都去看。地攤、古玩店、甚至是朋友的家,只要哪有古物,他就跑哪去看。他說,看的過程也是一個學(xué)習(xí)的過程。
1.知道價錢。
2.能及時發(fā)現(xiàn)在市場上流動的新鮮文物。如此往復(fù),慢慢地,就開始對收藏界有所了解。1982年,國務(wù)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這部法律的出臺基本上否定了私人進行文物交易的合法性,各地展開針對民間文物收藏市場的清理整頓。當(dāng)時的北京已經(jīng)沒有了古物市場,馬未都便只身前往天津,流連于天津的早市,在那里處處可見我們今天稱之為“國寶”的古物?,F(xiàn)在,在北京琉璃廠古玩一條街時常可以看見馬未都的身影,按照他的說法:“不去了解,不去感受,你永遠都不會知道?!彼挠^復(fù)博物館(源自老子名篇《道德經(jīng)》: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便很好的詮釋了這個要求——看了一遍又一遍。
也就是老話所說的“養(yǎng)眼”,若想要提高眼力,首先要把眼養(yǎng)嬌貴了,如果你所接觸的都是一些下品,一些偽貨,“打眼”無疑是家常便飯。上世紀八十年代,馬未都為中國青年出版社的文學(xué)編輯,憑借不斷發(fā)表的小說和報告文學(xué)所帶來的額外稿酬,他逐漸有能力購買較高價格的古董。時年馬未都用攢下很久準(zhǔn)備用來購買彩電的1600元錢買下了他的第一件藏品——一個掛屏。對他來說,這個掛屏就是一臺電視,甚至可以說,這個掛屏對他的誘惑遠遠超過了彩電對他的誘惑。馬未都常說,想掙錢就得先學(xué)會掏錢,就是得為將來的獲得付出學(xué)費。用1982年北京市普通職工的月平均工資來衡量,馬未都為購買這些文物而付出的費用在當(dāng)時無疑就是巨款,他說:“我所有要好的朋友,沒有一個人鐘意于收藏,當(dāng)時都覺得我是一個不太正常的人。花錢買這些東西,讓他們覺得特心疼?!瘪R未都資金的積累主要是文物交易的一個積累,在最早的時候,他買很多東西,同時也賣很多東西,賣那些不停被淘汰的,收藏價值相對較低的文物。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國內(nèi)收藏?zé)衢_始升溫,民間文物交易市場逐漸開放,隨著專業(yè)的文物拍賣公司相繼掛牌營業(yè),古玩的交易價格也迅速飆升,對于馬未都來說,繼續(xù)按照以往的價格來購買藏品幾乎沒有任何可能。于是他也開始賣掉一些藏品,在交易過程中,毫無疑問會有一些算計,而他的算計一定是高于別人一籌的,如果說馬未都是個收藏家,是一個古玩商人,后者也并無貶義,這是他成功的一方面。
收藏界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能不能得到理想的收藏品,往往要看收藏者的膽量和運氣,一旦遇到搶手的古董,如果不能把握時機,稍有猶豫,極有價值的藏品就有可能失之交臂。馬未都曾數(shù)次與心愛之物失之交臂。上世紀80年代,馬未都看到了一套上百件明清時期的瓷器,他怦然心動。當(dāng)時賣主要價2.2萬元,馬未都瞻前顧后,最終沒買。馬未都說:“我犯了個終身大錯,我當(dāng)時有這筆錢,可一下子花出去心里有點承受不住,便把它放棄了,要是沒放棄,價格至少翻1000倍?!边€有一次,馬未都看到了清代的一個特別珍貴的古董,當(dāng)時賣主要價3萬元港幣,他買不起,過了兩年,當(dāng)對此古董念念不忘的馬未都再想去買時,古董已經(jīng)被買走了,而且是以792萬港幣的天價賣出的。一個是買得起,一個是買不起,兩次失之交臂都使馬未都痛惜萬分。馬未都說,其中“買得起卻不買最讓人遺憾”。機會轉(zhuǎn)瞬即逝,面對機會,收藏者應(yīng)該及時行動,別輕言放棄,等到機會失去了再怨天尤人。早期的古玩市場,按照馬未都的說法,都是游擊戰(zhàn)型的購買,判斷都是瞬間完成的,稍有猶豫,古玩便落入他人之手,所以每一次交易都必須全神貫注,緊張每一根神經(jīng)。而這也就是平時的一個訓(xùn)練。在真正有巨大壓力且得做出取舍抉擇的考驗到來之前,所有學(xué)來的經(jīng)驗之談都只是紙上談兵,靠書本所學(xué)及老師的傳授是遠遠不夠的。
一個收藏家如果太過注重收藏價格而忽略了個人道德的修行,那么他就不可能成為一位一流的收藏家。拿“不貪心”來說,一位擁有良好道德品質(zhì)的收藏家必然是一個不貪心的人。在說起“打眼”的經(jīng)歷時,馬未都曾經(jīng)說過,看走眼,無非是兩點:第一,經(jīng)驗不足。第二,則是“貪”。在收藏界,大家都知道古董市場里濫竽充數(shù)、魚目混珠的贗品、假貨居多,因此,上當(dāng)受騙者層出不窮。馬未都說:“所有被騙的人都會說,哎呀,我當(dāng)時腦子就不轉(zhuǎn)了,什么噴上迷魂煙了,其實什么都沒有。不是腦子不轉(zhuǎn)了,當(dāng)時腦子轉(zhuǎn)得快,想怎么賺錢。所有的騙子都在一個地方下工夫,就是怎么能讓你貪上,而且這個貪,做給你看,你肯定要犯貪。戒不了貪,就不能玩文物?!彼自捳f:“不圖便宜不上當(dāng),貪圖便宜吃大虧。”事實上,只要“戒貪”,便不會上當(dāng)受騙。不貪,是每一個人都要堅守住的底線。
總之,要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家,至少應(yīng)該具備四個“力”——眼力、財力、膽力、定力。沒有眼力就無法鑒別真假;沒有財力就無法訓(xùn)練眼力;沒有膽力就會常常與心愛之物失之交臂;沒有定力就無法得到尊重。雖然大部分的收藏家在開始時常常走彎路,但只要我們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在達到頂峰之前,不停止腳步,不退縮,不放棄,就能抓住成功。
貢布里希在《藝術(shù)的故事》一書中,用一個十分簡單的例子,道出了收藏之道,他說“:對于一個不常喝茶葉茶的人來說,他是分不清一種綠茶與另一種綠茶有什么區(qū)別的,因為喝起來的感覺也許完全一樣。但是,如果他是有閑情逸致、有機會去品味那些可能存在的細微差異,就有可能成為地道的茶葉‘鑒賞家’,就能正確地辨別出他自己所喜歡的那一個品種的茶葉來。而且當(dāng)他的知識豐富起來,也必然有助于他以后品嘗和享受最精美的好茶。”也就是說,要成為一個“鑒賞家”,需要在主客觀條件的相互作用下,才有可能享受到收藏品的無窮魅力。
G894
A
1005-5312(2015)05-02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