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愛美
(吐魯番市文物管理局阿斯塔那古墓文管所,新疆吐魯番838000)
唐與北宋帝陵比較研究
單愛美
(吐魯番市文物管理局阿斯塔那古墓文管所,新疆吐魯番838000)
唐與北宋兩代帝王陵墓在結構、布局方式、石像藝術特征、陵寢制度等方面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北宋帝陵規(guī)模雖不及唐帝陵規(guī)模宏大,但其神道石像藝術比之唐陵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布局緊密有序,昭穆分明,是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從唐到明清的徘徊恢復期,在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唐;北宋;帝陵
中國古代的陵寢制度是帝王推崇至高皇權、鞏固其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唐宋時期是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昌盛期,對其陵寢制度進行比較研究,可以從中看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由興盛到衰落的必然趨勢。
(一)宋皇陵分布區(qū)域
唐朝是中國古代的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的高速發(fā)展時期。唐立國290年,傳15世,含武則天共21帝。其中唐高宗與武則天夫妻合葬乾陵,因而唐朝共有20座皇陵。除被朱溫殺害的末代二帝昭宗和陵在河南偃師、哀帝溫陵在山東菏澤以外,其余各陵都位于咸陽二道原及北山諸峰上,即西漢帝陵以北,我們通常將其稱之為“關中十八陵”。自西而東依次為高宗乾陵、僖宗靖陵、肅宗建陵、太宗昭陵、宣宗貞陵、德宗崇陵、敬宗莊陵、武宗端陵、高祖獻陵,此一線以北,自西而東為懿宗簡陵、代宗元陵、文宗章陵、中宗定陵、順宗豐陵、睿宗橋陵、憲宗景陵、穆宗光陵,玄宗泰陵。北宋皇陵在河南省鞏義市(原鞏縣)城南,洛河東南、嵩山以北,分為四個墓葬區(qū);號稱“七帝八陵”。東南部西村區(qū)三陵,為宣祖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中部芝田區(qū)一陵,為真宗永定陵;東北部孝義區(qū)二陵,為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西南部八陵區(qū)二陵,是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
(二)唐宋皇陵建筑結構比較
唐代帝王陵墓的建筑結構有兩種類型。一是“封土為陵”,高祖獻陵、敬宗莊陵、武宗端陵、僖宗靖陵都屬此類。封土崇高,為秦漢以來的傳統(tǒng)帝王葬制。第二種為“依山為陵”,這是有唐一代最主要的帝王陵墓建筑結構。其源于漢文帝的霸陵,它利用山的自然形式,在山南開鑿墓室。除前述的四個帝王均為“依山為陵”式,這是唐陵建筑的最大特點。而北宋帝王陵墓的結構只有“封土為陵”一種形式,而且北宋陵寢比唐代陵寢規(guī)模較小。唐代帝王陵墓的合葬為帝后同墳同室。北宋皇帝陵園平面為方形,神門四開的布局繼承了漢代以來的傳統(tǒng),封土為陵,帝后同兆域但異墳異穴淵源于西漢。上下宮分立、獻殿設于上宮封土之南,南神門外為主神道等則完全仿自唐。也就是說,從陵園基本布局和建筑看,北宋皇陵是對漢、唐皇陵有關制度的直接繼承;上下宮各自的祭祀功能以及皇陵在朝廷中的政治地位等方面來看,宋陵與唐陵基本一致,乃至上下宮名稱直接沿用自唐代。但北宋帝陵的下宮均在上宮西北,與唐代有所不同。唐代帝陵的下宮據(jù)楊寬先生考證,大體上位于上宮的西南。
(一)堪輿術對宋代皇陵選址的影響
堪輿術其實就是風水術,其對宋代帝陵選址、建筑設計、平面布局的影響極大。據(j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的《北宋皇陵》所說,北宋皇陵的選址極其偏信于“五音姓利”說?!拔逡粜绽睂τ诒彼蔚哿甑倪x址、建筑布局的影響,是堪輿術對宋陵影響最為明顯的方面。“五音姓利”說的基本理論是把諸姓按“五音”分為五類,再與“五行”相對應,從而得出姓名所對之有利的陰陽宅方位、地勢走向。趙姓屬角音,角音所利為壬、丙方向,也就是正東偏南。這恰恰反映了趙宋皇室用陰陽堪輿的迷信思想,把這種神秘的方術作為其為皇陵的至高無上裹上一層嚴密的“保護膜”,這完全是出于維護趙宋皇朝的長久封建統(tǒng)治考慮。
(二)北宋帝陵的分布相對唐陵比較集中
宋代同唐以前諸帝陵相比較,每座帝后陵的規(guī)模都小,這是因為漢唐時期帝王一般在即位以后一年之內(nèi)就開始營建“壽陵”。漢武帝在位54年,陵墓修造了53年,因而其陵墓規(guī)模很大,封土高達53.4米。而北宋帝陵的建造卻在皇帝駕崩之后,取消了營建“壽陵”的制度,必須等待死后才開始營建,而且工期短,只有七個月的營建期限。因為按照禮制死后七月必須安葬,否則不能入神廟供奉。正是由于宋陵的規(guī)模小,使得宋代皇陵不像漢唐帝陵那樣布局分散,而是相對集中于同一個自然地理區(qū)域。北宋各陵建置格局基本相同,方位皆坐北朝南偏東約六度。每座帝陵域內(nèi)有帝陵上宮、后陵上宮、下宮、陪葬墓等。最外圍用樹籬圍繞,在陵域之內(nèi)禁止采樵放牧,并有專人看守。在各座陵域之外還有一些自為塋域的親王墳、供帝王謁拜山陵時下榻的行宮、為死者祈福的禪院、看守人住宅等。帝陵上宮,是各陵區(qū)中最主要的部分,位于陵區(qū)的南部,以崇高的陵臺為核心,面積在5公頃左右。圍墻四面設有神門及角樓,南神門外設有獻殿,作為朝陵的祭奠之所。獻殿旁還有一些附屬小建筑。陵臺為階級式三層方形土臺,下層每邊長260尺,逐級上收,每層土臺上植柏樹。陵臺之下為存放棺槨的地宮,深57~100尺,各陵不等。在上宮以南,沿陵臺和獻殿的中軸線向南延伸,排列著門闕、儀仗,形成一條神道,其長約300米。后陵上宮建制大體與帝陵相同,只是規(guī)模縮小。后陵西北即為下宮,是供奉帝后遺容、遺物和守陵、祭祀的場所,主要建筑有正殿、影殿、齋殿、浣濯院、神廚、陵使廨舍、宮人住所、庫房等。圍繞上宮和下宮,筑有十多米高的神墻,稱宮城。宮城一般占地100多畝,四面開有神門,神門外各有石獅一對,防御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入侵者,圍墻四面設有神門及角樓。南神門外設有獻殿,作為朝陵的祭奠之所,獻殿旁還有一些附屬小建筑。在上宮以南,沿陵臺和獻殿的中軸線向南延伸,排列著門闕、儀仗,形成一條神道,其長約300米。神道是通往宮城的通道,神道兩側是對稱排列的石刻造像,自南向北,有望柱、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瑞、馬與控馬官、虎、羊、客使、武將、文臣、鎮(zhèn)陵將軍和宮人等。各陵石雕內(nèi)容和數(shù)量基本相同,一般為58件,但體積和雕刻技法則迥然不同。整個陵園,包括后妃陵墓在內(nèi),統(tǒng)稱“兆域”,兆域內(nèi)廣種松柏和枳橘,顯示莊嚴與肅穆。
北宋陵寢制度建設布局規(guī)劃強調在一個不大的自然地理區(qū)域里,各個陵寢之間要遵從一定的尊卑關系,嚴格遵從昭穆制度,它們以太祖永昌陵為中心,按左昭右穆的制度排列井然有序。
(一)唐與宋代帝陵命名有單、雙字之別
唐代帝陵命名皆用單字,如太宗昭陵、玄宗泰陵等,無雙字現(xiàn)象。而北宋帝陵的陵名均為雙字,如太祖永昌陵、真宗永定陵、英宗永厚陵等。這大概是仿自南朝諸陵的命名體制?!捌叩郯肆辍眳^(qū)域中有宣祖安陵,安陵為單字命名。然宣祖并非黃帝,乃追尊且建立之陵寢,可不計入北宋帝陵命名制度。
(二)宋代皇陵的陪葬制度與唐代有所不同
宋代皇陵與前代一樣也有若干紨葬、陪葬墓,但陪葬制度與唐代明顯不同。北宋諸陵雖在同一兆域里,但各有封域,自成體系,每陵各有數(shù)目不等的陪葬墓。這些陪葬墓一般位于帝陵西北方,以距離帝陵的遠近區(qū)別尊卑。唐代帝陵分布相對分散,昭穆制度不明顯。唐代國力昌盛,其帝陵更多地表現(xiàn)為每位帝王強化其自身權力的至高無上,是推崇封建皇權、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手段。而且唐代陪葬制度在前期表現(xiàn)突出,數(shù)量上也是偏多,反映唐前期國力昌盛。這一時期,據(jù)考古勘察高祖獻陵有陪葬墓67座,太宗昭陵現(xiàn)有陪葬墓167座,高宗和武則天合葬乾陵17座,中宗定陵15座?!鞍彩分畞y”以后,帝陵陪葬墓顯著減少,有許多帝王沒有陪葬墓,像代宗元陵、敬宗莊陵、文宗章陵、武宗端陵、懿宗簡陵、僖宗靖陵均無陪葬墓的發(fā)現(xiàn),而玄宗泰陵只有高力士一人作為陪葬。這其實是唐天寶(742~755)以后地方藩鎮(zhèn)割據(jù)、皇權沒落的表現(xiàn)。而北宋諸帝陵除英宗永厚陵無陪葬墓、太祖屬開國皇陵不為常例外,其余陪葬墓基本差不多,且多為皇親國戚。北宋雖無唐代強盛,但中央集權、君主高度集權明顯盛于唐代,這從唐宋陵寢陪葬墓制度比較可窺端倪。
(三)宋陵石刻的精細刻畫、寫實性遠甚于唐陵
宋陵石刻的精細刻畫是以前歷代陵墓石刻所不及的。漢、唐時期陵墓雕刻作品不拘于局部的細微變化,而是通過龐大的形體關系,總的動態(tài)設計來傳達雄偉的氣魄。宋陵石刻不但繼承了這一良好傳統(tǒng),而且又向精細刻畫方向發(fā)展,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藝術效果。
寫實性是宋陵創(chuàng)作最為鮮明的特征,寫實傾向貫穿于宋陵石刻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從早期到晚期無論人像、動物作品都沿著這一傾向趨于成熟。漢代帝陵石刻以動物神獸為主,充滿濃厚的神秘色彩和豐富的想象力。唐代帝陵雖增設人像,動物品種增多,但大多仍線條粗獷、形象質樸。而宋陵石刻以寫實為主調,但在寫實中也注重夸張,呈現(xiàn)靜中有動、寓動于靜的藝術效果。我國傳統(tǒng)美術歷來注重行和神的關系,神行合一在宋陵的石刻藝術作品中得到完美體現(xiàn),為唐陵所不及。
(四)宋陵管理機制較唐陵健全
北宋皇陵管理機制較為健全,而且設專門的寺廟供奉山陵。為了拜祭祖先,鞏義陵區(qū)專門建有香火禪院。永安禪院為永安、永昌、永熙三陵所建,永定禪院供奉永定陵,并且設置永安軍,專供奉陵邑。
以上通過對唐宋帝陵的初步比較研究,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唐宋歷史的興衰,唐宋兩代不同的思想觀念,唐夸張自信,宋神秘中寓意寫實,唐宋變革從帝陵的禮制和風俗可見端倪。宋代皇陵在繼承唐代帝陵的基本制度上有所創(chuàng)新,其石像藝術比之唐有過之而無不及,形神合一,是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的徘徊時期,其上承盛唐下啟明清。
[1]陳安利.唐十八陵[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宋皇陵[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3]楊寬.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賀梓城.關中唐十八陵調查記[J].文物資料叢刊,第三輯.
K878.8
A
1005-3115(2015)20-00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