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家雷
從『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談用人
□ 豐家雷
三國是一個風云際會、異彩紛呈的年代,發(fā)生在這個時代的失街亭無疑是一個驚心動魄的大事件,它直接影響了魏蜀吳三國的戰(zhàn)略格局,尤其對蜀國來說,甚至決定了這個偏安小國的命運和歷史走向。
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進攻魏國,率6萬大軍從漢中突襲祁山,魏軍敗退。剛剛即位的魏明帝派出驍勇善戰(zhàn)的右將軍張率軍到祁山抵抗,自己也從洛陽趕到長安親自督戰(zhàn)。
諸葛亮到了祁山,準備派一支人馬去守“關隴大道”上的軍事咽喉重鎮(zhèn)——街亭(今甘肅省秦安縣東北),參軍馬謖主動請纓,并立下了軍令狀。街亭對于蜀魏都至關重要,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系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p>
馬謖才華出眾,平時讀了不少兵書,喜歡談論軍事謀略,素有才名,諸葛亮非常器重他。但劉備不以為然,臨終前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芍T葛亮卻不這樣認為,他十分賞識馬謖,把他當作當世之英才,任命他為參軍。出兵祁山后,諸葛亮任命馬謖為主將、王平為副將,統(tǒng)領一路軍馬去守衛(wèi)街亭。
終至一夕失街亭,不但斷送了諸葛丞相孜孜以求的北伐大業(yè),而且丟了39歲的馬謖的性命,還落下了一個徒有虛名的壞名聲。時至今日,人們一提及“言過其實”這個詞,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馬謖。
究其原因,馬謖自負失策,當然難辭其咎,但諸葛亮“用馬謖錯矣”,用人不當,沒有知人善任,量才適用,不能不令人深思。
領導者最大的責任就是量才適用,也就是知人善任。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世界上沒有全知全能、萬事皆通的全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人崗相宜、才位匹配,才能發(fā)掘人的最大能量,達到最佳效果。選人用人就是要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因人而異,量才適用,各得其位。古人都知道“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求短,智者難為謀;生才貴適用,慎勿多苛求”。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寶貝放錯了位置也會變成廢品。讓張飛去繡花、李逵去作畫就是人不適位。故此,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至關重要,也就是說人與職位相匹配,即“什么樣的人做什么樣的事”。縱觀馬謖此人,充其量就是一個具有戰(zhàn)略眼光、善于出謀劃策的智囊,而臨機應變、殺伐決斷非其所長,缺乏實際統(tǒng)兵打仗之能。而一代名相諸葛亮就是把這樣一個好參謀錯用在了統(tǒng)帥的位置上,天不湊巧,對手恰恰又遇上了能征慣戰(zhàn),以用兵巧變、善列陣營,長于利用地形而著稱的一代名將張,這才造成了這個千古悲劇的上演。
歷史容不得假設。如果諸葛亮把馬謖作為一個智囊型人才加以培養(yǎng)使用,也未嘗不可能成為張良、郭嘉、劉伯溫式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高參。如果諸葛亮能夠針對馬謖的個人實際情況,把他安排到基層,從領兵千人的基層干將做起,悉心培養(yǎng),逐步提升,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在實踐中積累經(jīng)驗,增長才干,如此一來,很難說“文韜武略”“一代戰(zhàn)神”的稱號不是馬謖的。
斯人已去,千載悠悠,街亭猶在,在一聲聲嘆息中我們回味這跨越時空、蕩氣回腸的驚鴻一瞥。血的教訓再次告誡后來人:合適的才是最好的。給老虎以山川,給駿馬以草原,給猴子以樹林,給蛟龍以海洋,才能各得其所,同頻共振,才會在歷史大舞臺上演奏出美妙動人的樂章。□
喻 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