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靜??h靜海鎮(zhèn)醫(yī)院(301600)張艷
本文為探討糖尿病及糖調節(jié)受損和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與餐后2小時血糖的關系,特選取我院收治的30例糖尿病及糖調節(jié)受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及糖調節(jié)受損30例,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其中糖尿病患者15例,糖調節(jié)受損15例,年齡(28~85)歲,平均年齡(56.5±10.4)歲。另選取同期來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30 名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29~83)歲,平均年齡為(57.2±10.1)歲。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資料,可得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將兩組人員用兩個真空采血管各采集2ml空腹靜脈血,之后讓患者食用75g葡萄糖液250ml,2h后再次采集2ml靜脈血,以此對患者的餐后2h血糖實施檢測,對其中一管進行離心,將血清取出來,采用上??迫A公司的ZY-12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進行分析,質控為朗道多項復合質控血清,運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對其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進行檢測,1h內出結果;另外一管采用離子交換高效液相法,運用BIO-RAD-D10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對糖化血紅蛋白進行檢測。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完整導入表格中,利用SPSS 16.0軟件統(tǒng)一處理。當P<0.05表示有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和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顯著偏高,兩者差異顯著(P <0.05)。具體見附表1。 觀察組患者中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與餐后2h血糖水平顯著高于糖調節(jié)受損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體見附表2。
附表1 兩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較(±s)
附表1 兩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與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較(±s)
組別 糖化血紅蛋白(%)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 血糖(mmol/L)觀察組(n=30) 8.5±3.28.1±3.010.1±5.0對照組(n=30) 4.3±0.74.7±0.95.8±1.2
附表2 糖尿病和糖調節(jié)受損患者的指標對比(±s)
附表2 糖尿病和糖調節(jié)受損患者的指標對比(±s)
組別 糖化血紅蛋白(%)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 血糖(mmol/L)糖尿?。╪=15) 9.3±2.28.9±2.310.6±2.2糖調節(jié)受損(n=15) 7.4±1.77.7±1.48.9±1.4
空腹血糖在1997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推薦FPG≥7.0 mmol/L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沿用至今,也是我國首選、最常用的糖尿病篩查和診斷指標,但其靈敏度較低。觀察組患者中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顯著高于糖調節(jié)受損患者,差異顯著(P<0.05)。
餐后2 h 血糖在診斷糖尿病中的價值越來越受到了大家的重視和肯定,2hPG≥11.1 mmol/L作為診斷糖尿病的合適截點,也得到了充分的認可。本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組的餐后2 h 血糖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糖化血紅蛋白形成的途徑是血紅蛋白中葡萄糖非酶化不可逆地結合2條β鏈的N 端的纈氨酸,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隨著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同時隨著紅細胞的消亡而消失。近年來,臨床在篩選糖尿病、控制血糖、評估療效的過程中,通常采用糖化血紅蛋白作為有效的檢測指標,糖化血紅蛋白在臨床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
本次研究表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在糖尿病及糖調節(jié)受損患者診斷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