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孩子們來說,再沒有比過年更叫人向往的了??墒?,在很多家庭看來,進照相館真是比過年還稀罕,有點神秘,有點緊張,還有點任人宰割的無奈。當攝影師躲到黑布匣子后邊,手捏橡皮球喊:“笑!”大人兩眼發(fā)直,孩子一定忍不住閉了眼。于是重來,一拍再拍,直至兩腮抽筋為止。
我的父親非常熱愛家庭,總能找出理由率全家進照相館。孩子滿月啦,結(jié)婚周年紀念啦,因此每年都有一張花好月圓的全家福裝進鏡框。
一九五七年父親流放山區(qū),哥哥寄養(yǎng)祖母家,我則托庇于外婆,一家四分五裂。媽媽帶妹妹在外地掙扎年許,終于回到娘家。因此又進相館,為了寄相片給渴望的父親。在以母親為支點的日子里,父親遠行。等父親回來,母親已長別,我們家的天空,再無滿盈的月。
十五歲那年,外婆給的零用錢漲到每月一元。照相成了我進入少女時代的重要標志。愛美的天性令我時常駐足于擺滿美女靚娃的玻璃櫥窗前,流連忘返。由此夢想神奇的鏡頭能改變一個丑陋的小女孩,至少修飾一下剛萌芽的青春。
大同路老街的騎樓下,有一家黑洞洞的小相館,原名“美林”,“文化大革命”時改稱“紅光照相館”。曲背腫泡眼的老攝影師不厭其煩地給川流不息聞訊而來的女學生拍指甲蓋大小的半寸照,全市僅此一家。須知一寸照收費四毛五,半寸照才收二毛五。我和妹妹月月都去交二毛五。等到過年壓歲錢到手,揀兩張滿意的底片放大,或彩染一張,壓在玻璃板下,美得不行。相片上的女孩眼波閃爍,嘴唇紅艷艷,嬌媚可人,和我其實判若兩人。
上山下鄉(xiāng)大掃帚一來,即把我掃出外婆的“資本主義黑窩”。當民警把“遷出”戳在我的那頁戶籍上,我的臍周一陣劇痛,好像重新脫胎一般。攥著剛發(fā)的安家費,翻箱倒柜找?;眨感B門一中改為紅旗中學,覺得不夠正宗,翻出妹妹的“廈門市第五中學”舊?;?,端端正正佩在胸前。悲壯地想,這是最后一次進這家相館了。擲出一塊錢,這次拍二寸照。老于世故的攝影師一眼就看穿了我的“最后晚餐”,極為隆重地布置燈光,還卷了本《文藝報》塞在我手中,拍了一張學生照。我和攝影師都沒有想到,這本《文藝報》被我攥住以后就再沒有松開,直至今日。
離家獨立生活,一下子長大了,家人平等相待,進相館不必躲躲閃閃,甚至肯借出一部破海鷗相機,與同隊知青一起,帶了幾件花色衣服,到處拍去。人物常常模糊不清,風景卻是不可思議的詭美。想家的游子從相片里重新認識家鄉(xiāng)的魅力?,F(xiàn)在我手中的傻瓜相機已換了第四代,卻懶得摁快門。外出時看到我往挎包里放相機,兒子大叫“不”。一卷膠卷放在暗匣里大半年,竟在相機里取不出來了。
外出開會,總有人拍照,“坐這別動”,“坐那邊笑一笑”。笑得嘴巴裂成缺口石榴,許久難以復原。都賭咒發(fā)誓給寄相片,往往竹籃打水罷了。那年贛江筆會,臉皮幾乎被閃光燈光烤焦?;貋碇舐犕信骷耶吺缑粽f,她收到的相片中有一張我和她的合影,拍得很不錯,已寄往某雜志發(fā)表云云。我心大動,遂寫信索之。月余,寄兩張,是兩位穿無袖夏裙的女孩子,笑得青春燦爛,卻不是我,何況筆會是深秋,隨同專職攝影記者自己穿的是棉襖哩。只好寄回。后來又寄兩張底片,沖出一看,均是搶拍的集體照,一張我有個后腦勺,另一張我有半張臉。立體地看,還差半張臉,無臉再去信力爭不休了。
時常看到好些女作家的相片,既有個性又十分藝術(shù),跟油畫似的。眼睛看得出火,心里越發(fā)沒有自信。也碰到過很有名氣的攝影家,熱情地犧牲時間為我拍照,我不是掩面而逃,就是臉無表情,眉毛這般吊上去,嘴角那樣掉下來。弄得攝影師還要向我道歉,似乎我長得不上照是他的過錯。
積攢半輩子,銀包虛空,相冊倒有二三十本。中間開著很多難看的天窗,都是被報紙雜志挖空的。得閑時翻看,不免好生得意:畢竟也曾年輕漂亮過。
年輕當然不假,至于漂亮嘛,不敢多想。多想未免可疑。
一九九七年五月八日
(選自《舒婷影記》)
閱讀上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1.本文題目“照相”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請從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兩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答:
2.怎樣理解“等父親回來,母親已長別,我們家的天空,再無滿盈的月”一句在文章中的含義?
答:
3.文章在選材上有什么特點?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做簡要分析。
答:
4.俗語說:“要想甜,加點鹽?!笔骀玫纳⑽摹墩障唷穼懙檬殖霾?,可讀性很強。他的“鹽”是什么?請結(jié)合文章,談談你的看法和理解。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