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
湖北省恩施磨刀河大峽谷中,巴東縣兒女歷時11年,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了一條50公里長的引水渠,至今清流涓涓,灌溉、飲用、發(fā)電,滋養(yǎng)沿線村落。
在湖北西部深山海拔千米的懸崖峭壁之間,有一條人工開鑿的水渠日夜流淌。這條猶如掛在絕壁上的“天河”,被人們稱為鄂西深山中的“紅旗渠”。
這條人工開鑿的灌渠位于恩施州巴東縣清太坪鎮(zhèn)至宜昌市長陽縣之間,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修建,歷經(jīng)10多年建設(shè)而成。水渠寬約2米寬,緊貼峭壁,依山就勢,蜿蜒數(shù)十公里。目前,這條絕壁天河仍清流涓涓,水流不息,滋養(yǎng)著沿線的村落人家。
遺憾的是,這條媲美紅旗渠的人工天河,史料幾乎沒有記載。就連當?shù)刂星嗄暌淮不静恢?,頭頂上還有這樣一條河!
一渠清水天際流
驕陽似火。筆者驅(qū)車來到群山環(huán)抱的巴東縣清太坪鎮(zhèn)橋河村。
汽車跨過磨刀河大峽谷,在莽莽蒼蒼的紗帽山西坡,沿著山間小路盤旋而上。從海拔380米左右,爬升至海拔980米,在山腰一間民房前停了下來?!艾F(xiàn)在開始,只能靠雙腿啦,我?guī)銈兩先タ辞??!狈恐魅恕蚝哟灏私M譚祖順老人,笑瞇瞇地迎了出來。
今年71歲的譚老,精神矍鑠,一件深藍色的襯衫扣得嚴嚴實實,清爽整潔。他自我介紹,年輕時,曾經(jīng)4次上山參加引水渠的修建,2006年之后,還做過7年的管護員。
譚家屋后,有一棵樹齡3000年的銀杏樹,號稱湖北銀杏王。牌上標明的養(yǎng)護責任人正是譚祖順。老人守護古樹,古樹守護村莊。
繞過銀杏王,穿過一片茂盛的玉米地,迎面是陡峭的山坡。荊棘叢生,一條小道時隱時現(xiàn)。老人揚起砍刀,左揮右舞,麻利地為我們開路。
20多分鐘,我們喘著粗氣到達海拔1100米左右的半山腰。驀地,一條約2米寬的水渠出現(xiàn)在眼前。水渠一邊緊貼絕壁,另一邊,是石塊壘起、一米見寬的渠堤,聳立在深淵之上。
眼前,清水靜流,不急不緩;頭上,藍天如洗,白云伸手可及;遠方,奇峰兀立,山巒蜿蜒起伏;腳下,峽谷萬丈,林木蔥蘢,梯田郁郁,村莊寂靜安詳。
踏云頂天鑿天河
走上窄窄的渠堤,膽顫心驚。在前方引路的譚祖順老人也放慢腳步,邊走邊向我們講述水渠的來歷。
上世紀60年代,巴東縣水布埡、清太坪一帶,水利設(shè)施薄弱,遇雨滑坡,遇旱絕收,百姓生活貧困。正是戰(zhàn)天斗地、豪情萬丈的歲月?;蛟S就是受了紅旗渠的啟發(fā),人們有了大膽的想法,從水流坪引水灌溉。1966年,當?shù)卣M織勘測后,決定在崇山峻嶺中開鑿一條人工灌渠,起自水流坪,途經(jīng)水布埡、清太坪的10多個村莊,止于長陽縣的龍王沖,全長約50公里。
1967年6月12日,端午節(jié),紗帽山響起巨大的炮聲,灌渠開工。時任清太坪區(qū)太平鄉(xiāng)黨委書記饒大喜被任命為工程總指揮。此后11年間,全區(qū)17個公社67個大隊的近萬名壯勞力,投入了這場引水大會戰(zhàn)。
指揮部將灌渠分成了十多段,每段由一個連隊(公社)攻堅。指揮部要求,轄區(qū)每個壯勞力輪流到工地勞動一個月。循環(huán)往復(fù)地輪班,直到工程完工。每天從峽谷底的磨刀河背50公斤細河砂或50公斤石灰到工地,算一個標準工,約2毛錢。譚祖順當年被編在雙社連隊,先后4次上工地,最長的一次連續(xù)干了3個月。
老人說,雙社連隊負責的一段,約3公里長,是整個工程最為艱險的一段。此處絕壁萬丈,有一首民謠這樣唱道:山羊無處走,烏鴉無處落,上看帽子掉,俯首心直跳。當時條件簡陋,設(shè)備奇缺,但是,“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
一錘一錘、一尺一尺……50公里的渠道就是這么鑿出來的。老人清楚地記得,有11位民工犧牲在工地。1975年10月23日,一塊巨石落下,砸中兩個籠子,6名民工摔下山谷,當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40年過去,老人還記得其中一人叫鄧習練,40歲上下。
懸崖絕壁書豪情
繼續(xù)前行。左前方兀然高聳出一大片黃褐色巨巖。灌渠上方約150米處的絕壁上,赫然一個巨大的洞穴。老人告訴記者,這里叫硝洞巖,洞里的巖石含硝,是制作火藥的原料礦石。當年,總指揮部就設(shè)在洞穴里,幾百民工吃飯睡覺也在這里。
洞很大,可容納千人。左側(cè)是當年埋鍋造飯的地方。順著山壁并排挖有3個大灶臺,上方十來米的巖壁被熏得一片漆黑。灶臺左側(cè)的絕頂上,有一個七八平方米的小洞。洞口,白色油漆刷寫的標語依稀可見:“為革命修水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洞內(nèi)兩側(cè),順著洞壁砌著兩排石凳。老人告訴我們,這就是當年指揮長的辦公室,雖然簡陋,卻是整個工程的中樞,所有重大的決定都從這里發(fā)出。
洞壁字跡斑駁,有一些尚可辨認,“共產(chǎn)黨員向前沖,干部群眾心連心,艱苦創(chuàng)業(yè)把水引,赤膽忠心好兒郎?!?/p>
過了硝洞巖,鉆進200米長的隧道。在隧道口,左右兩邊各立著一塊石碑,已被青苔遮掩。左邊石碑上刻著,“毛主席語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右邊石碑刻著雙社連隊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句:“踏云頂天修水渠,懸?guī)r絕壁煉紅心。”落款是“一九七五年十月一日”。
涓涓清流潤蒼生
1978年9月,全長50公里的灌渠貫通。
在崇山峻嶺之中,這條空中玉帶時而在絕壁上靜靜流淌,時而沒入山體形成暗河。每隔500米左右,都設(shè)計有一米寬的小小水閘,或通過水管接入谷底供人畜飲用,或順著山間溝壑飛瀉而下,流入梯田?!爱斈晖ㄋ?,機關(guān)干部、老師學生,都參加了旱田改水田的勞動,我當時也參加了?!北R繼新說,“從此,這里吃米不用愁?!?/p>
譚祖順告訴筆者,1978年10月1日,灌渠竣工,全線通水,群眾一片歡騰。長陽縣龍王沖,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為了表達對上游人民的感激之情,特地將電影《龍江頌》送到清太坪區(qū),一連放了半個月。次年,龍王沖糧食豐收,長陽百姓帶上大米,敲鑼打鼓來到清太坪,再謝送水之恩。
在上游水量充沛時,水布埡南潭河電站還通過這條灌渠引水發(fā)電。2010年,清太坪鎮(zhèn)投資400多萬元在峽谷對面的山腰修建水廠,四五千集鎮(zhèn)居民從此用上了清澈的自來水。水廠的水源就是灌渠,取水點就在譚祖順老人家房屋正上方。引水管道總長2295米,從灌渠通向峽谷底部,再從對面回升到山腰水廠,是恩施州最大的倒虹吸供水工程。
遺憾的是,由于巖石崩塌,下游部分渠道堵塞,送水距離略有縮短,目前已到不了長陽龍王沖。
改天換地的人們,并沒有給這條絕壁天河取一個響亮的名字。老一輩的建設(shè)者,習慣叫它水流坪灌渠。2012年,湖北省旅游局到清太坪鎮(zhèn)開展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了這條灌渠,驚嘆之余,自然地聯(lián)想到紅旗渠,于是稱它為“巴東紅旗渠”。
編輯/張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