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秋楓+劉維娜
摘 要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海軍獲得快速發(fā)展,引起了西方尤其是美國戰(zhàn)略界對中國海軍發(fā)展的廣泛研究。美國政界、軍界和學界人士認為中國海軍的發(fā)展動因是汲取歷史教訓、解決臺灣問題、擴張在南海的勢力范圍、增強在關鍵海峽海道的影響力和實現(xiàn)聲望戰(zhàn)略;而中國海軍發(fā)展的主要表現(xiàn)則是艦隊規(guī)模和質量提升、反介入戰(zhàn)略和反海盜行動等;美國戰(zhàn)略界一些人擔憂中國海軍的持續(xù)發(fā)展將挑戰(zhàn)美國的全球戰(zhàn)略利益。
關鍵詞 美國 戰(zhàn)略界 中國 海軍
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海軍在裝備、技術和戰(zhàn)略上都獲得了長足發(fā)展,尤其是2012年“遼寧號”航母服役,使中國海軍的規(guī)模和質量均獲得大的提升,引起了外界的高度關注甚至警惕。一向把中國視為潛在戰(zhàn)略競爭對手的美國,對中國海軍發(fā)展的研究可謂深入而全面。近十多年來,來自美國軍界、政界、學界和智庫的各方戰(zhàn)略分析人士逐漸形成了有關中國海軍發(fā)展現(xiàn)狀、趨勢和后果的清晰觀念。這些觀念雖然不免帶有種種意識形態(tài)、地緣政治乃至冷戰(zhàn)思維的印記,因而往往有失偏頗,但它們卻在指導著美國戰(zhàn)略決策層的意向。毋容置疑,美國是中國海軍發(fā)展必須面對的障礙,因此,我們必須對美國戰(zhàn)略界的中國海軍發(fā)展觀予以足夠重視和全面把握,以求獲取戰(zhàn)略宗師孫子所倡導的“知己知彼”。
在美國戰(zhàn)略界關于中國海軍發(fā)展的眾多研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美國國防部給美國國會的報告《軍事與安全發(fā)展:2013年的中國》;美國國會研究專家羅納德·奧魯克提交給美國國會的咨詢報告《中國的海軍現(xiàn)代化:對美國海軍能力的暗示》;克里·鄧鮑的美國國會調查局報告《中美關系:當前的問題及對美國政策的暗示》;蘭德公司羅杰·克里夫等人撰寫的報告《深入龍?zhí)叮褐袊唇槿霊?zhàn)略及其對美國的意義》;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的《中國參與亞洲:重塑地區(qū)秩序》;波士頓學院政治學院教授陸伯彬的《中國的海軍民族主義:來源、前景及美國的回應》;德克薩斯農工大學教授克里斯托夫·萊恩《中國與美國:夢游到戰(zhàn)爭?》;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政治學教授、布魯金斯學會特約研究員托馬斯·克里斯汀森的《中國崛起及對美國安全政策的挑戰(zhàn)》等等。本文試圖通過解讀上述及其他一些文獻來闡明美國戰(zhàn)略界看待中國海軍發(fā)展的總體意向。
一、 中國海軍大發(fā)展的動因
綜合美國學者、智庫和媒體等各方的觀點,當前中國大力發(fā)展海軍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五項:汲取歷史教訓、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軍事選擇、擴張在南海的勢力范圍、增強中國在關鍵海洋通道的影響力、實施聲望戰(zhàn)略(Prestige Strategy)。
(一) 歷史教訓的汲取
在近代歷史上,來自西方國家的屢次海上入侵使中國蒙受了巨大的挫折,阻礙了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尤其是1895年甲午戰(zhàn)爭中中國慘敗給島國日本,更是中國人難以抹去的恥辱記憶。這些記憶使中國人意識到了海權的重要性,故有學者客觀地指出,當今中國的海軍發(fā)展不過是中國在吸取近代史上被強國殖民的歷史教訓,以求得民族獨立和國家繁榮;在一定程度上,“當代中國海軍力量的發(fā)展是對中國所遭受的西方和日本帝國主義入侵羞辱的回應?!?/p>
Abanti Bhattacharya,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Chinas Assertive Foreign Policy”,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Vol.21, No.1 (Spring/Summer 2007), p.236.
美國學者愛德華·格蘭比尼認為,“雖然一些西方學者堅持是中國陸上力量的衰退導致了19世紀中國敗給了英國和日本,但中國的民族主義者認為,中國在近代的屈辱仍舊歸結于缺乏海洋力量”。
R. Edward Grumbine, “Chinas Emergence and the Prospects for Global Sustainability”, BioScience, Vol.57, No.3 (March 2007), p.251.保拉·哈勒爾在《中日的歷史教訓》一文中稱,在如今的中國官方媒體中,“‘孱弱的中國理應被強大的中國取代的言論方興未艾”。
Paula Harrell, “History Lessons for China and Japan”, The Diplomat, June 26, 2014, http://thediplomat.com/2014/06/history-lessons-for-china-and-japan/.
美國學者克里斯托夫·萊恩進而認為,中國領導人所談的“和平崛起”以及中國海軍力量的迅速發(fā)展,都是中國領導人不斷思考“歷史教訓”的結果,這其中不僅是中國自身的歷史教訓,還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德國與英國競爭的教訓。德國國家實力的迅速提高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海軍實力的迅速發(fā)展,但“到了1912年,英德海軍競爭基本上是過度了的,因為德國根本負擔不起這場建設戰(zhàn)艦的競爭”。因此中國海軍實力一方面要實現(xiàn)迅速發(fā)展,同時也要“避免德國威廉二世的所謂外交政策失誤,更不用說日本帝國”。
Christopher Layne, “China and America: Sleepwalking to War?” April 21, 2015,http://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china-america-sleepwalking-war-12685?page=5.
(二) 臺灣問題的軍事選擇
臺灣在中國的地緣政治中處于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國海防的關鍵所在,是中國通往大洋的門戶通道,是亞太海運的閘門開關。“臺灣是中國跨越‘第一島鏈的戰(zhàn)略突破點。控制了臺灣,解放軍海軍就能‘舒服地進入浩瀚的太平洋。”
黃介正:《臺灣對兩岸兵力對比及其挑戰(zhàn)的看法》,載[美]詹姆斯·利雷、楚克·唐斯主編:《臺海危機:過去、現(xiàn)在、未來》,華宏勛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第286頁。除此之外,臺灣作為一個地處西太平洋地區(qū)的天然優(yōu)良港,既能為航空母艦提供一個完美的棲息地,又能為大型潛艇提供一個停泊地。
但是,當前的臺灣問題復雜難解,美國不可能把自己排除在這一問題之外,而中國海軍的強勢發(fā)展無疑是在為解決復雜的臺灣問題提供一種可選擇的軍事手段。因此,美國波士頓學院政治學教授陸伯彬認為,“保衛(wèi)中國在臺灣海峽的主權不受美國的侵犯是目前中國海軍力量的重要核心目標”。
Robert S. Ross, “Chinas Naval Nationalism: Sources, Prospects, and the U.S. Respons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34, No.2 (Fall 2009), p.62.基于同一層面,美國國防大學研究員邁克爾·格勞斯尼和菲利普·桑德士認為,中國只有擁有了制海權才能迫使臺灣回歸中國,而且,對于中國的民族主義者來說,臺灣之所以重要,不僅是因為美國把臺灣視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還因為“中國必須有信心和決心向全世界宣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從中國奪走這艘航空母艦”。
Michael A. Glosny and Phillip C. Saunders, “Correspondence: Debating Chinas Naval Nationalism”,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35, No.2 (Fall 2010), pp.161-162.
同時,正如西方學界所認為的,隨著中國的經濟實力不斷飛速發(fā)展,中國大陸已具有對臺灣的相當大優(yōu)勢。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政治學教授托馬斯·克里斯汀森認為,一旦臺海危機再次爆發(fā),中國則可能使用“封鎖戰(zhàn)略”,“通過摧毀港口和船只或威懾民間船舶公司,封鎖對臺灣的貿易?!绷硗猓靶潞\姷膽?zhàn)斗力會很快融入主動力,也會增加封鎖臺灣的威脅”。
Thomas J. Christensen, “Posing Problems Without Catching Up-Chinas Rise and Challenges for U.S. Security Polic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5, No.4(Spring 2001), pp.29-30.美國國會報告中也曾提及,“美國的軍事策劃者擔憂,至少一部分,或許是大部分的軍事建設被北京用來增強對臺灣島的主權主張?!?/p>
Kerry Dumbaugh, “China-U.S. Relations: Current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U.S. Policy”,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October 9, 2008, p.7.因此,中國大力發(fā)展海軍,首先便是為中國解決臺灣問題提供軍事選擇,實現(xiàn)兩岸統(tǒng)一。
(三) 南海勢力范圍的擴張
南海既是聯(lián)系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qū)之間非常重要的海上通道,同時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海上走廊。在南海及其周邊地區(qū)存在著諸多至關重要的國際海峽,如馬六甲海峽、龍目海峽、巽他海峽等,它們直接或間接控制著東亞重要經濟體如日本、新加坡、香港和中國等的海上貿易通道。美國方面充分認識到,“南海是全球商業(yè)和能源的至關重要的通道,世界商品的一半都要通過南海運輸,每天還有超過1500萬桶原油通過馬六甲海峽?!?/p>
Kurt M. Campbell, “Maritime Territorial Disputes and Sovereignty Issues in Asia”, Washington. DC, September 20, 2012, http://www.state.gov/p/eap/rls/rm/2012/09/197982.htm。據(jù)美國國會年度報告稱,“2011年,中國85%的進口原油都從南海和馬六甲海峽運輸。”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3,pp.18-19,http://www.defense.gov/pubs/2013_China_Report_FINAL.pdf。
南海對中國的軍事戰(zhàn)略發(fā)展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中國學者普遍認為,南海是未來中國發(fā)展航天力量,走向宇宙空間的重要陣地;是未來中國海基核力量進行機動和隱蔽的遼闊場所;是以航空母艦為代表的大型水面戰(zhàn)斗艦艇編隊進行集結、機動、演習、訓練的重要場所,甚至是唯一場所。因此,“南海對中國的巨大軍事價值引發(fā)了美國、特別是美國軍方對利用南海問題牽制中國的興趣?!?/p>
楊震、周云亨、王萍:《論后冷戰(zhàn)時代美國對中國海權發(fā)展的制約》,載《東北亞論壇》2014年第4期,第7頁。安德魯·埃里克森和蓋柏·柯林斯分析道,中國在這一支配性海域(南海)擁有三個關鍵利益:第一,近海及西太平洋通道。在這一地區(qū),中國與海洋鄰國競爭地區(qū)影響力。第二,中國的自然資源供給鏈已變得真正全球化。第三,逐漸增多的中國公民在海外工作,同時海外還有很多中國人投資、中國人控股的經濟資產。
Andrew Erickson and Gabe Collins, “Chinas Real Blue Water Navy”, August 30, 2012, http://thediplomat.com/2012/08/chinas-not-so-scary-navy/。
針對中國在該地區(qū)所擁有的核心利益及所處的復雜紛爭,美國海軍戰(zhàn)爭學院布魯斯·艾樂曼教授評論道,這些發(fā)生于南海地區(qū)的主權沖突不僅可能會影響到近期中國海軍力量的擴充,而且可能會影響中國采取更加具有侵略性的海洋軍事戰(zhàn)略,而這一戰(zhàn)略將把其所有領域囊括在內并阻止外來力量染指其主權海域?!笆聦嵣希袊\娭鸩皆谶@些南海島嶼上建立基地,有一天勢必宣稱對整個南海擁有主權?!?
Bruce A. Elleman, “Maritime Territorial Disputes and Their Impact on Maritime Strateg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in Sam Bateman and Ralf Emmers eds.,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owards a Cooperative Management Regime, Routledge, 2009, p.42.中國大力發(fā)展海軍,也是力求在這一地權鞏固自身的地位。同時,美國一直不曾離開亞洲-太平洋地區(qū),美國眾多的同盟伙伴,如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和菲律賓等國也處于這一紛繁復雜的漩渦之中,南海地區(qū)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中國在這一地區(qū)海軍力量的壯大,也是試圖削弱美國在該地區(qū)的優(yōu)勢地位以求得更多主導權。
(四) 關鍵海峽、海道的掌控
海洋通道(Sea Lanes of Communication, SLOCs)也就是海上航線,由于海洋通道與一國的軍事、貿易以及海洋權益等領域密切相關,海洋通道又被瀕海國家視為“海上生命線”。中國海外能源的運輸路線主要集中在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和波斯灣一帶,而在這些重要的國際水域中又存在諸多對中國利益至關重要的國際海峽。在距離中國較近的海峽中,具有關鍵地位的海峽包括馬六甲海峽、龍目海峽、巽他海峽等,較遠的則包括霍爾木茲海峽等。
關鍵海峽和海上通道是國家能源進出口和國際貿易不可忽視的戰(zhàn)略路線。根據(jù)聯(lián)合國貿易發(fā)展會議發(fā)布的《2010-2012世界投資前景》,“中國已經超過英國、德國和法國三國,成為2010年至2012年度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最具潛力的對外投資國?!?/p>
《2010-2012年世界投資前景調查報告》(WIPS),http://wenku.baidu.com/link?url=SXkEsiMcpfqhM3IdT5ZZ97aNTmwfO_74dvJoNSWoCp2FIyudzpd1uBSgh2ccFJS62LxQ42uSj1C5ANSwkMoA2DdnXer7Ajd DWZjFmBsspIO。另據(jù)美國國防部致國會報告統(tǒng)計,“2011年,中國原油進口占其原油消費的58%左右;保守估計,到2015年,中國原油進口會達到其原油消費的2/3,到2030年,會上升到3/4?!薄爸袊诙竽茉磻?zhàn)略目標是緩解自身對海上交通線的依賴,特別是對南海和馬六甲海峽的海上交通線的依賴?!?/p>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3,pp.19-20,http://www.defense.gov/pubs/2013_China_Report_FINAL.pdf.
就軍事角度而言,國際海上通道也是“進攻的天塹、防守的依托和隱蔽、伏擊的處所”。
張曙霄:《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第24頁。中國的軍事力量還遠不足以保衛(wèi)安全的能源供給,中國不斷增長的全球利益要求中國軍隊能走向全球,擁有更大范圍的運載能力,誠如中國有學者所稱,“中國要靠自己的軍事能力來保護海上航道的穩(wěn)定和資源的安全,這就要求中國要計劃發(fā)展在遠洋的力量”。
王逸舟:《和平發(fā)展階段的中國國家安全:一項新的議程》,載《國際經濟論壇》2006年第9-10期,第8頁。而美國學者蓋布里·柯林斯和威廉·莫里則認為,中國的民族主義者主張試圖通過擴張海軍力量來破壞美國在馬六甲海峽對中國運輸能力的封鎖,但他們(中國民族主義者)不肯承認,“在戰(zhàn)時,美國同樣能施加‘遠程封鎖,包括在霍爾木茲海峽。”
Gabriel B. Collins and William S. Murray, “No Oil for the Lamps of China?”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Vol.61, No.2 (Spring 2008), pp.81-83.實際上,中國當前確實面臨著“馬六甲困境”:馬六甲海峽是中國石油進口的海上生命線,但中國海軍鞭長莫及;一旦發(fā)生不測,則會對中國的安全造成巨大傷害?;谶@一點,美國一份國會報告曾指出,“一些觀察家認為,中國可能想最終在印度洋建立一系列的海軍和其他軍事基地,即所謂的‘珍珠鏈,以便支持中國在波斯灣石油運輸線上的海軍行動?!?/p>
Ronald ORourke, “Chinas Naval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U.S. Navy Capabilities--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Report for Congress, September 5, 2013, p.41.
(五) 聲望戰(zhàn)略和民族主義
美國學者克斯斯托夫·萊恩誣稱中國:“與美國自認為是一個建立在自由的政治和經濟觀念之上的民族不同,中國被看作是一個集體主義、重商主義、集權主義、人權侵犯者和缺乏代表性的政府和法治的國家。”
Christopher Layne, “China and America: Sleepwalking to War?” April 21, 2015,
http://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china-america-sleepwalking-war-12685?page=5.美國學者陸伯彬公然聲稱,中國政府是利用民族主義來轉移國內民眾對通貨膨脹、失業(yè)人口增加、人口老齡化嚴重、就醫(yī)難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注意力,“以此來掩蓋中共執(zhí)政基礎薄弱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