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銳
【摘要】由于外交活動的特殊性,口譯在外交活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如何使外交人員的發(fā)言有效地轉(zhuǎn)化為譯語,并產(chǎn)生和源語言一致的內(nèi)容和等同的效果,同時兼顧外交用語的交際性和政治敏感性,是每一個外交口譯人員需要面對的難題。本文旨在運用釋義理論對外交口譯中的一些譯例進行分析,研究其對外交口譯活動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外交口譯 釋義理論 譯例分析
一、引言
外交活動是國與國之間交流,合作與博弈的重要渠道,外交口譯是外交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外交活動的特殊性和政治敏感性,外交口譯也變得尤為復雜??谧g人員不但要如實地傳達源語言的內(nèi)容,還要兼顧譯語的效果和政治性,使譯文“忠實”而又“合理”。在眾多的翻譯理論中“釋義理論”對外交口譯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外交口譯實踐活動中也處處體現(xiàn)著釋義性。
二、釋義理論概述
釋義理論(The Interpretive Theory)創(chuàng)立于 20 世紀 60年代,其創(chuàng)始人是巴黎高等翻譯學校的塞萊斯科維奇和勒代雷。該理論是國際上第一個系統(tǒng)的口譯理論。釋義理論認為,翻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理解原文,譯員所要做的不僅僅是理解源語言表面上的含義,還要理解相關隱藏含義。同樣的翻譯在不同的環(huán)境和感情等外在條件影響下,譯員應該做出調(diào)整,以起到更準確地表達和意義傳遞。第二階段:脫離源語言外殼。在這一階段,語言符號隱去,譯員獲得源語言中非語言的認知和情感意義。在口譯中意義以某種形式或者意識狀態(tài)存在于記憶中,譯員應該把這段意義牢牢記住,否則就不存在第三階段。第三階段:表達。為了能更好地奠定翻譯基礎,在譯員工作之前應該做足準備。資料的查閱,重點難點的突擊,語言的分析等都能有效地為譯員提供幫助。
綜上所述,釋意學派認為翻譯是交際行為,其目的是傳遞交際意義。譯者不應追求語言單位的對等而應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翻譯應忠實于意義。在交際活動時,語言或者話語在沒有同譯者認知知識結(jié)合前都僅僅是一種語言符號,沒有任何的實際交際意義。在任何場合下,理解都需要語內(nèi)知識和語外知識能動地參與到其中,如果僅僅是單純地對字詞的理解,很可能就會造成理解上的歧義,從而達不到交際所要達到的實際目的。
三、外交口譯的釋義性譯例分析
在外交口譯過程中,譯員如果可以很好地采用釋義理論做翻譯指導,將源語言字符做出合理有效的加工提取,再轉(zhuǎn)化為目的語進行翻譯,會起到積極的效果。
1.口譯釋義中的語義因素。在外交口譯時,會出現(xiàn)很多中國特色或中國現(xiàn)象特有的詞匯。譯員在口譯時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將這些詞進行轉(zhuǎn)化,從而讓聽者接收到有效信息。
例1 溫家寶:關于進一步發(fā)展兩岸經(jīng)貿(mào)關系,我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jīng)講得很清楚了,就是繼續(xù)推進兩岸經(jīng)貿(mào)交流,特別是推進 “三通”。
譯員:I have made it very clear in my government work that we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cross-Straight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In particular,to further reinforce the three links (namely,direct mail,transportation and trade links) between the two sides.
“三通”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譯員在這里使用了增譯的方式對“三通”做出了解釋,而不是按照原文逐字翻譯,符合釋義理論的傳遞交際意義的要求,使聽者可以準確把握原語說話人的語言含義。
2.口譯釋義中的文化因素。在外交活動中,外交人員有時會即興發(fā)揮,加入一些古詩詞或典故,這需要口譯人員靈活應變,在最短時間內(nèi)對源語言進行加工整理,再翻譯成譯語,使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聽者也能準確把握源語言的含義。
例2 楊潔篪:中國古語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員:As an old Chinese proverb reads,one cannot travel a thousand miles without taking a succession of solid steps,like an ocean cannot take shape without admitting numerous small streams.
這是一處對中國古詩詞的翻譯。這里譯員采用兩個“without”將對偶句翻譯出來,并添加了“one”做句子主語,這一翻譯生動明晰,有效的傳達了源語言的內(nèi)涵,使得即使不知道這一古句的聽者也能在腦海中浮現(xiàn)“積跬步”和“積小流”的景象。
3.口譯釋義中的邏輯關聯(lián)因素。漢語和英語在表達方式上有著很大的差別。英語是高度邏輯化的語言,口譯人員在翻譯時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分析出源語言的邏輯關系,適當調(diào)整語句順序或適當添加關聯(lián)詞,讓譯文邏輯清晰,易于接受。
例3 溫家寶:在這里,我特別想強調(diào)一下平民教育,因為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平民。平民的素質(zhì)關系到一個國家整體國民的素質(zhì)。我們有 13 億人口,有9億農(nóng)民,平民的比重更高。
譯員:Here,I would like to give the stress and the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 for the general public.Most of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are ordinary people and belong to the general public.I think the competence of the general public is a direct reflection of the overall competence of the country.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population of 1.3 billion and 900 mill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live in the countryside.So we have even a bigger proportion of our people receiving ordinary education.
在源語言中,沒有明顯的邏輯標志詞,但是并不會妨礙漢語聽者的理解,口譯員在短時間內(nèi)理解了語段信息,在口譯時加入了關聯(lián)詞“so”,使得“13億人口,9億農(nóng)民”成為原因,從而引導出“平民的比重更高”這一結(jié)論。這樣的處理使得聽者能夠更好地把握句內(nèi)邏輯,理解外交人員的話語信息。這一翻譯也體現(xiàn)出釋義理論提出的按照譯語的語言規(guī)則重新組句的觀點。
4.口譯釋義中的詞匯選擇。在外交活動中,詞匯的選擇尤為重要?;谕饨换顒拥奶厥庑裕哉Z不當會造成難以預料的后果,因此要求譯員準確領會源語言內(nèi)涵后能夠快速篩選出最恰當?shù)淖g語詞匯。
例4 楊潔篪在《努力推進21世紀中美全面合作關系——美國戰(zhàn)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講道:無論臺海局勢如何變化,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絕不動搖,反對“臺獨”和“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絕不妥協(xié)。
譯員:Here I want to stress that no matter how the situ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may evolve; we will never waiver in our commitment to the one China principle.
在口譯員的翻譯中,可以看到并沒有對源語言逐字翻譯,對消極的,違背國策的內(nèi)容無需一一譯出,適當?shù)氖∽g達到了弱化的效果,體現(xiàn)出國家強硬的政治態(tài)度;同時,用“stress”“no matter”和“never”這樣鏗鏘有力的詞匯有效傳達出源語言的情感信息,表達出中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堅定不移的政治立場。譯員如果過于強調(diào)源語言的字面而不進行二次加工,沒有深刻領會其交際內(nèi)涵,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必定是一次失敗的翻譯。
四、結(jié)語
通過上述譯例可以看出,外交口譯并非機械地進行源語言和譯語之間的轉(zhuǎn)換,而是譯員在短時間內(nèi)透過源語言字面意領會其內(nèi)在含義和交際意義,并將這一二次加工結(jié)果用合理的譯語快速,等效地表達出來。釋義理論所提倡的正是有效選取源語言文字符號中所要表達的唯一內(nèi)在思想,并拋除源語言文字符號的功能意義,然后按照譯語的語言規(guī)則重新組句,借用譯語的文字符號作為工具進行傳達。因此,外交口譯具有釋義性,釋義理論對外交口譯具有借鑒和指導作用,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翻譯策略。
參考文獻:
[1]江敏.釋義理論指導下官方記者招待會口譯策略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2.
[2]勒代雷著.劉和平譯.釋義學派口筆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賽萊斯科維奇著.黃為忻,錢慧杰譯.口譯技藝:即席口譯與同聲傳譯經(jīng)驗談[M].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92.
[4]塞萊斯科維奇,勒代雷著.閆素偉,邵煒譯.口譯訓練指南[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
[5]張吉良.巴黎釋義學派口譯理論成就談[J].中國科技翻譯.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