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摘 要]歷史名人專題館,蘊藏著獨特內涵和肩負著獨特的使命,如何引導和幫助人們在新歷史時期,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觀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專題展通過福州、渭南兩地紀念館的合作交流,向觀眾再現(xiàn)民族英雄林則徐與愛國名相王鼎兩位偉人的人格魅力、深厚友情和愛國情懷,充分發(fā)揮紀念館的資源優(yōu)勢,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具有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林則徐;王鼎;彰顯個性;情感展示;展覽延伸
作為歷史名人專題館,其蘊藏著獨特內涵就是傳承歷史記憶、展示豐富文化內涵;獨特的使命就是培養(yǎng)優(yōu)秀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曾要求“繼承、發(fā)揚林則徐堅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氣貫長虹的民族正氣,學習他清廉剛正的高尚風范,學習他‘開眼看世界的開拓精神”。在林則徐誕辰23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福州市與陜西渭南市蒲城縣的林則徐紀念館,共同舉辦了“民族英雄林則徐和愛國名相王鼎”專題展,讓觀眾深入了解和體會,林則徐與王鼎二位名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途中譜寫的壯麗篇章,在一定程度上對當代人思想與人生價值的定位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一、內容構思策劃
(一)彰顯人物個性
準確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精神,包含著觀眾對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認同。因此,主題思想所表達人物情感價值是展陳的靈魂。
林則徐出生于福州,是中華民族英雄,中國近代啟蒙思想的先驅者,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王鼎出自陜西蒲城,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序幕時期的政治家,著稱于世的愛國名相。林則徐與王鼎都是中國近代史上很有作為的歷史人物,都曾在各自的舞臺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同時又互為對方事業(yè)上的幫手。他們均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人文情懷,寓于他們的政治關懷和社會關懷中,飽含憂患意識,擔當歷史責任,為官廉潔,剛正不阿,始終踐行其經(jīng)世報國之志。陜西蒲城林則徐紀念館,是林則徐在蒲城生活居住三個月的歷史遺跡。本次專題展的主題構思以林則徐與王鼎作為普通人豐富的內心情感,向世人再現(xiàn)民族英雄林則徐與愛國名相王鼎兩位偉人的人格魅力、深厚友情和誠摯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注重情感展示
大綱編寫采用林則徐與王鼎的人生歷程重大節(jié)點遞進展開,用史實說服觀眾,以情節(jié)感動觀眾。一百多年前,左海偉人林則徐與蒲城名相王鼎,在輔政濟世的過程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在禁煙的偉業(yè)中熔鑄了超越師生之情的深厚情誼。一是相識。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八月初一日,林則徐到南昌,任江西鄉(xiāng)試副考官,此次鄉(xiāng)試謂之“清榜”,林則徐與時任江西學政的王鼎結識,建立了友誼。一是相知。清道光十八年(1838),林則徐第八次被召見后向道光帝陛辭,受任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辦??谑录?。王鼎為林則徐餞行,這是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臨行前所參加的唯一的一次宴請,可證二人之交誼[1]。一是相惜。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東河河工告竣,總辦河務的大學士王鼎原擬留林則徐在河工立功免戍,但林則徐仍被發(fā)配新疆伊犁贖罪。王鼎涕泣相送,林則徐安慰王鼎“幸瞻巨手挽銀河,休為羈臣悵荷戈”,林則徐熱切希望王鼎“公身幸保千鈞重,寶劍還期賜尚方”,這兩句詩表達林則徐與王鼎惺惺相惜之情?2?。展板藝術形式上用富有層次感虛景與實景結合,以一幅大型油畫“林則徐風雪荷戈路”為虛景,陜西征集來文物展品“清末馬車”作為實景,用藍灰色調延長景深,增加觀眾視覺上的空間感,展現(xiàn)林則徐出嘉峪關,前行在大漠、戈壁、雪原至伊犁三千里行程的艱辛,配上重要版面“毛澤東題寫的《林則徐出嘉峪關感賦》詩”,向觀眾解讀展品背后的故事,并補充和擴展了紀念館基本陳列的空白。
(三)突出展示亮點
博物館陳列藝術設計的任務,要求把一件件相對獨立的展品個體,遵循展示設計適用的原則,運用藝術的創(chuàng)造方法有機組織起來,準確、鮮明地表達陳列主題和思想內容,并具有一定的藝術風格?3?。從主題內容的挖掘上,注重“重點故事、重點文物以及圖片說明與文物組合”的方式,展示兩位晚清愛國名臣胸懷國家社稷,秉持愛民、務實、清廉、忠誠的精神風范。
如文物展品“林則徐致房師沈維■的信札”,講述了1842年林則徐作為“效力贖罪”的“罪臣”在東河工地上的困難處境。林公以腳踏實地的一貫作風、科學的方法、創(chuàng)新的精神開展工作,充分體現(xiàn)了他踐行的思想、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為官的品質?4?。當林則徐從友人來信中,得到王鼎尸諫消息悲慟萬分,林公寫下了“傷心知己千行淚,灑向平沙大漠風”的詩句。1846年林則徐蒲城之行,“守心孝、訪故友、靜療養(yǎng)、留墨寶、審文稿、察災情”是他晚年官宦生涯低谷之后被重新重用之時至關重要的一次休憩和沉淀。林則徐在蒲城期間留下許多珍貴文物,如親筆題寫的七塊匾額和“從政之道”行書四條屏等,其中“觀察第”、“味蘭書屋”、“槐蔭山房”、“慈惠徽音”、“兄弟叔侄科甲”五塊匾額保存完好,特別是“味蘭書屋”匾,有林則徐寫的跋文“束廣微補南陔詩,以采蘭興奉養(yǎng),取其馨且沽也……”言束皙愛蘭草的馨香與高潔,常采挹以奉養(yǎng),后引用子女侍奉父母的意思,被列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名匾之首。王鼎《蘭亭序》、《云林小隱圖》碑石拓本、行書七言聯(lián)等書畫作品及道光皇帝為王鼎七十壽辰書寫的壽匾“靖共篤祜”等文物展品共30件(套)。林則徐的楹聯(lián)和詩文一樣,都是他抒發(fā)感情、表達心跡、聯(lián)絡親友、寄托哀思的重要表達方式之一。清梁章鉅在《楹聯(lián)叢話》中說:“林少穆督部最工作聯(lián)語[5]”,世人稱頌林則徐的楹聯(lián)“書具歐陽詩宗白傅”。這些書法楹聯(lián)與立在展線中陜西關中古建筑的門樓場景相結合,豐富陳列設計空間藝術,減弱觀眾視覺疲勞,近距離觀賞林則徐與王鼎“濟世致用、立身修養(yǎng)、禮節(jié)應酬”等楹聯(lián)匾額精美的書法藝術。
二、展覽延伸策劃
近年來,“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我們在展覽延伸策劃中,圍繞主題組織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宣傳活動,利用開放性的網(wǎng)絡平臺,即時上傳專題展的新資訊,搶占信息傳播的新高點。
一是組織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主題宣傳教育活動。通過館、校聯(lián)系機制,上門服務宣傳或組織學生來館參觀等,加強正面溝通與引導。組織大中小學的師生、各界群眾與林則徐后裔代表一起,舉辦“弘揚林公精神,永續(xù)愛國情懷”的主題活動,瞻仰林則徐像、獻花等形式,激發(fā)同學們的愛國熱情。舉行有獎問答活動,參觀的學生與觀眾踴躍參與,答對者有幸獲得一份精美的禮品,現(xiàn)場氣氛熱烈,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反響。在紀念館的“左海講壇”專門舉辦了一場題為“則徐精神的傳承與實踐”的公益講座。增加展覽的知識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二是網(wǎng)絡的應用與普及為網(wǎng)民釋放愛國情感提供了最便捷的渠道。我們充分發(fā)揮紀念館的官方微博、微信等網(wǎng)絡媒體平臺,在“本館動態(tài)”欄目中上傳時效性強的展覽簡訊;在“展覽簡訊”欄目中做好展覽通告宣傳,報道新展覽的訊息;“資訊集萃”中每天上傳展覽版面內容與照片,發(fā)表觀點和編輯詞條,進行專題展的活動總結、活動花絮及后記宣傳。通過推廣紀念館的主頁,在信息發(fā)布、互動交流等多種形式,提高了訪問量,改變了傳統(tǒng)主流媒體宣傳形式的單一,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四、結語
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得以長盛不衰的精神動力,歷史名人專題館肩負的獨特使命日益得到觀眾的關注與期待,所展示的每張圖片、每件文物背后都蘊含著深刻的歷史內涵。斗轉星移百年,通過福州、渭南兩地館際間的合作交流,讓觀眾近距離觸摸歷史,觀賞珍貴文物,生動直觀向觀眾傳送歷史信息,從歷史故事的演繹中,感受兩位愛國偉人留下生死相交的不朽故事,感動后人。它所折射出的精氣神及傳遞的正能量,對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仍起著重要的教育作用。對舉辦專題展的探索,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不斷挖掘主題核心內涵,使之符合時代精神的需要,豐富了宣傳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才能保持歷史名人紀念館永久的生命力。
注釋:
[1]海峽文藝出版社:《林則徐全集》,第九冊日記,第364頁。
[2]來新夏:《林則徐年譜長編》,南開大學出版社,第502頁。
[3]康寧:《論博物館陳列藝術的中國特色》,載《裝飾》2005年第5期。
[4]朱海風:為官楷模治水名臣——林則徐在河南期間的治水思想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3。
[5]梁章鉅:《楹聯(lián)叢話》商務印書館,1981年6月上海書店影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