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布次仁 西藏自治區(qū)農科院畜牧獸醫(yī)研究所850000
彭波半細毛羊導血效果分析
普布次仁 西藏自治區(qū)農科院畜牧獸醫(yī)研究所850000
1994年和2001年兩次從內蒙古引進茨蓋羊,對彭波毛肉兼用半細毛羊新品種群進行導血試驗研究,導入后代在繁殖性能、生產性能及產品品質等方面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茨蓋羊;繁殖性能;生產性能;產品品質;導入效果
試驗區(qū)林周縣位于拉薩市東北部,面積4512km2,其中南部彭波河谷地區(qū)以恰拉山為界,位于林周南部,土地總面積1838.4km2。谷地洪積扇廣布,地勢平坦、寬闊,平均約3km,最寬處可達12km。上游沙礫較多,下游則較少,河谷內植被稀疏,呈現獨特的高寒河谷景觀。南部耕地較多且灌溉條件較好,是拉薩市的產糧大縣。
選擇茨蓋公羊×新品種群母羊和新品種群公羊×新品種群母羊兩個不同組合。均采取人工授精配種。
表1 引進茨蓋種公羊三大生產性能測定結果單位:cm、kg、%
表2 引進茨蓋種公羊羊毛細度與油汗測定結果單位:支紗
表3 新品種母羊受胎、流產及羔羊成活情況統(tǒng)計單位:只、%
表4 初生、斷奶重與日增重測試結果
表5 育成和成年羊的體重測試結果單位:kg
導入后代羊與新品種群羊均以放牧為主,從12月1日到翌年5月1日補飼一定量的青干草和精料,補飼在每天出牧前進行,并給予充足的飲水。
1994年和2001年從內蒙古紅格塔拉種羊場引進了茨蓋半細毛羊,作為彭波半細毛羊的導入父本,導入后代作為試驗組,將未導入的新品種羊作為對照,對試驗組和對照組配種受胎、產羔及羔羊成活率、羔羊初生重、斷奶重、育成羊活重、成年羊活重、育成羊剪毛量、育成羊毛長、成年羊剪毛量和成年羊毛長等進行測定與統(tǒng)計分析數據。羔羊出生重的測定在母羊分娩后24小時內進行,羔羊斷奶稱重在4月齡與母羊分群斷奶時進行。所有活重均為早晨空腹稱重,育成和成年羊的剪毛量和剪毛后活重在5月底至6月初的剪毛季節(jié)稱量。
(1)導入后代的繁殖性能。2003~2004年在林周縣項目區(qū)茨蓋羊的導入后代成年羊1939只,受胎率為94.5%,產羔1835只。在同樣的飼養(yǎng)管理條件下,未導入茨蓋羊的新品種成年羊的受胎率為92.5%,提高了2.0%,導入效果顯著。但試驗組的羔羊成活率略低于對照組,1.5歲的低0.8%,成年羊的低4.38%。
(2)導入后不同年齡的活重及增重動態(tài)。導入后代初生重提高0.28kg、斷奶重提高2.36kg、日增重提高21.89g。
(3)育成和成年羊毛長和剪毛量測試結果見表6。
表6 育成和成年羊毛長和剪毛量測試結果單位:cmkg
表7 羊毛細度統(tǒng)計結果單位:um、%
表8 羊毛毛色對比單位:%
(4)導入后羊毛品質改良效果。導入后羊毛細度變細了,但基本上還是保持在25.1~40.0um(46~58支紗)的半細毛范圍內。試驗組純白率達到90.02%,比對照組增加了11.15%;體白率為7.38%,比對照組減少了7.57%;花雜率為2.6%,比對照組減少了3.59%。試驗組羊毛強度比對照組高0.41CN/dtex。
從內蒙古引進的茨蓋羊在我區(qū)農區(qū)和半農半牧區(qū)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在當地較粗放的飼養(yǎng)管理條件下,種公羊不僅保持了耐粗放飼養(yǎng)管理的優(yōu)點,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而且對后代的生產性能具有較大的改善作用。
導入后的繁殖成活率提高了2.0%,日增重比對照組提高21.89g。不同年齡段導入后代毛長增加0.3~0.51cm,剪毛量增加0.2~0.5kg。導入后羊毛品質改良效果:細度還是在25.1~29um(56~58支紗)的半細毛范圍內。毛色純白率達到90.02%,比對照組增加了11.15%;體白率為7.38%,比對照組減少了7.57%;花雜率為2.6%,比對照組減少了3.59%;凈毛率基本保持不變,強度提高0.41CN/dtex。從以上數據中可以看出,導入效果良好。
[1]趙有璋.羊生產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