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明
最近,騰訊創(chuàng)始人馬化騰的一篇文章——《互聯(lián)網(wǎng)所改變的世界》在微信上流傳甚廣,此文實為他與于揚等人聯(lián)合撰寫的新書《互聯(lián)網(wǎng)+:國家戰(zhàn)略行動路線圖》的一篇書評,文章對當前如火如荼的“互聯(lián)網(wǎng)+”概念做了解釋,其中的“連接”一詞,讓我想起前不久去上海出差的一段經歷。
上海之行,是為了參加一次針對中小學校長的管理培訓活動。在培訓間隙,我們談到教育如何與管理跨界合作,如何將雙方珍視卻又難以進一步發(fā)揮效用的資源分享、擴大……在這些談話中,“連接”一詞不斷地被反復提及,我開始問自己,這樣一個熱詞,對于我這個教育專業(yè)出版社的編輯而言,到底意味著什么?
在教育出版領域工作已有八年,同很多專業(yè)出版社一樣,我們將出版的本質也理解為一種“有價值信息的傳播過程”。在這一理解的背后,其實還隱藏著“信息是有價值的,人們對信息的掌握是不對稱的,掌握有價值的信息并將之傳播既是出版社的使命,也是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其安身立命之所在”等文化觀念。盡管我們在傳播有價值信息的過程中,也廣泛地建立了“連接”——將作者的思想觀點與物化的圖書建立連接,以編輯這一中介身份分別與作者、讀者建立連接并為后兩者之間建立連接,等等。但這些似乎還不夠。特別是在這樣一個移動互聯(lián)技術風起云涌的時代。
對于教育出版者而言,“連接”更意味著我們首先需要打開思路,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敏銳地捕捉合作共贏的連接點。教育因其廣泛的社會性,為出版者尋求跨界合作提供了天然的基礎。在這次校長培訓活動中,有來自企業(yè)管理培訓的助教,與他們的溝通,讓校長們認識到,企業(yè)管理與學校教育存在著諸多連接的可能,不同行業(yè)中的優(yōu)質資源,完全可以互通有無,形成新的合力并產生增量效應,這是跨界合作的“連接”。
此外,“連接”更意味著我們必須放棄固守作者資源優(yōu)勢、依靠信息不對稱獲取利潤等傳統(tǒng)做法,轉而從用戶思維出發(fā),以更加包容開放的心態(tài),嘗試借助移動互聯(lián)技術及線下的各類培訓活動,“眾籌”無限的讀者資源,最終形成豐富的、滿足不同需求的個性化文化產品。
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模式下,找到新的、更深層次的連接,這樣的“連接”,應是高效、互贏的連接,可以產生于平臺與內容之間,可以產生于人和人(作者、讀者)之間。一旦這樣的“連接”產生,現(xiàn)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互聯(lián)互通就將真正成為可能,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存在主義先哲雅斯貝爾斯所講的“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教育,或能更好地得以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