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修
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位京劇藝術(shù)大師雖然同演旦角,但風(fēng)格迥然不同:梅派端莊華貴,程派含蓄深沉,尚派婀娜剛健,荀派嫵媚活潑。梨園界的“通天教主”王瑤卿各用一字概括“四大名旦”的特點(diǎn):梅蘭芳的“樣”,程硯秋的“唱”,荀慧生的“浪”,尚小云的“棒”。
四大名旦中,程硯秋樂感最好,新腔多而富有韻味,故而以“唱”見長;荀慧生是四大名旦中唯一的花旦,擅演青春女子的愛情生活,既活潑,又浪漫,因此得一“浪”字;尚小云最早學(xué)的是武生,嗓子也沖,表演風(fēng)格剛勁、硬朗,很“棒”。而梅蘭芳扮相與身段、造型俱美,一出場總是先聲奪人,以漂亮的造型鎮(zhèn)住全場,故概括為“樣”。
四大名旦藝術(shù)上各具特色,獨(dú)樹一幟,在劇目上推陳出新,表演上互不相讓。20世紀(jì)40年代初,他們曾開展過一場編演新戲的“擂臺賽”,好戲連臺,讓戲迷們大飽眼福。
這一時(shí)期的競爭是以四“紅”拉開序幕的。所謂四“紅”,是指以“紅”字為首的四出劇目。梅蘭芳編演了《紅線盜盒》。程硯秋為了與梅競爭,編演了與之類似的《聶隱娘》。而在此之前,兩人就曾于菊壇“論劍”——梅先上演《霸王別姬》,劇中有虞姬舞劍的情節(jié),接著程創(chuàng)演了《紅拂傳》,因?yàn)橐芬惠^高低,特意在戲中編了一場雙劍舞。尚小云受《紅拂傳》的刺激,半年后編演了《紅綃》。善演小家碧玉的茍慧生先編演了《紅樓二尤》,大受歡迎,后來又編演了《紅娘》,成為他經(jīng)常上演的劇目。很快,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紅劇”熱。
不久,四大名旦又“華山論劍”,相繼推出以“劍”字為尾的劇目:梅蘭芳的《一口劍》,程硯秋的《青霜?jiǎng)Α?,尚小云的《峨眉劍》,荀慧生的《鴛鴦劍》。四“劍”寒光閃閃,京劇舞臺匕又掀起新的競爭高潮。
四大名旦雖然在舞臺上互為競爭對手,在臺下卻是摯友。程硯秋曾師從梅蘭芳,所以即使后來成名了,對梅仍執(zhí)弟子禮,恭敬如初。而梅蘭芳也不以師自居,他欽慕程硯秋在《金鎖記》中的表演與唱腔,逢人便說他演這個(gè)戲不如程硯秋,后來干脆放棄了這個(gè)戲。程更是虛心向梅學(xué)習(xí)借鑒,如梅演《汾河灣》單折戲馳名,程就擴(kuò)充為全部《柳迎春》;梅以昆曲《貞娥刺虎》單折戲獲譽(yù),程就發(fā)展為全部的《費(fèi)宮人》。尚小云原來的拿手戲是《楚漢爭》,梅蘭芳的《霸王別姬》出來之后,他自嘆弗如,在傳授弟子技藝時(shí)總是直言勸誡:“這個(gè)戲要學(xué)梅先生!”而梅蘭芳對荀慧生所演的花旦戲則基本不動。
(山高摘自《北方時(shí)報(bào)》2015年4月2日,圖/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