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傳慶
蓋棺不變此心丹——清遺民華世奎詩歌略論
◆ 楊傳慶
辛亥革命后,天津成為眾多前清遺老名流的聚集地,“北之津、膠,南之淞滬,殊多遺老足跡”。1925年初,遜帝溥儀潛至天津張園,設立“清室駐津辦事處”,此后天津更是成了遺老們情之所向、心之所系之地。寓居津門的大佬寓公,往往身份較高,又與政治多有瓜葛,并且擅長詩詞創(chuàng)作。在溥儀身邊的前清遺民中,華世奎是非常著名的一個,其忠于清室的情感、復興儒教的思想對我們了解前清遺民群體特征不乏認識價值。
華世奎(1864—1942),字啟臣,號璧臣。天津人,祖籍江蘇無錫。清亡后,又號北海逸民。華氏為晚近著名書法家,又能詩,著有《思闇詩集》。關于“思闇”之號的由來,其《六十生日述懷四首》之四云:
一年睡夢一年酣,六十年來百不堪。心似喪家無主犬,身如縛繭可憐蠶。
撫松元亮空三徑,刻木丁蘭剩一龕。忠孝我今都已矣,泣題齋額曰思闇。
這首詩表達了華世奎進入暮年時身衰心苦、心靈無所皈依的悲涼之情。他用陶淵明失國與丁蘭失親的典故來寫自己忠孝無有著落,惟有杜門遁隱,故自題齋名“思闇”。《說文解字》云:“闇,閉門也。”華氏以“闇”名齋,表明他將與世隔絕,不問世事。1942年,華世奎病逝,經(jīng)津門遺老聯(lián)名請求,偽滿溥儀賜予他“貞節(jié)”謚號。華世奎因“思闇”而得“貞節(jié)”之謚,其《思闇詩集》的核心情感也正是“貞節(jié)”二字。
華世奎對清室極為忠誠,辛亥鼎革后,除了不易服剪發(fā),不用民國年號外,他還拒絕在北洋政府為官,郭則沄說他“國變后完發(fā)遁居,當?shù)离m摯交莫能網(wǎng)羅致之”。他也不在溥儀小朝廷中擔任一官半職,這與鄭孝胥、羅振玉、胡嗣瑗等顯然不同。與眾多清室遺民相比,華世奎對清室的忠心可謂更加純粹,這種忠于故國的心境在《思闇詩集》中有極為生動具體的體現(xiàn)。
郭則沄在《思闇詩集序》中說:
靡靡之世庸夫淪焉,哲士卓焉,其遺世孤往,蟬蛻于塵埃之表,芳心悱惻,宛結于中,傫然無可告語,奚以宣之?亦宣之于詩而已。
他直將華世奎詩看作是內心郁積情感的宣泄,而其所宣泄的情感正是“遺世孤往”之際的貞節(jié)忠心。華世奎在《壽渠母喬太夫人八十》詩自注也云“余所處之境窮之極矣”,作詩“聊以寄意”“每一舉筆,不覺悲憫窮愁之意自然流露”。他在和趙毓楠的詩中說,“陵谷變遷心不老,寸丹總是向楓宸”(《和趙楚江毓楠八十述懷原韻》),宸,北極星所在,借指帝王殿庭,因漢代宮廷多植楓樹,故有楓宸之稱。華氏向老友剖明心跡,國家雖然滅亡,但自己的一寸丹心永遠系念故國,忠于舊君。這種忠貞的遺民心懷在其詩作中不斷被強調,其云:“海榴開相天中近,分得葵心一寸丹?!?《壽陳筱石夔龍制軍七十四首》之二)“縱然花比人遠瘦,晚節(jié)常存鐵石心?!?《潤臺約賞菊即席以詩見示依韻和之》之二)“況是能全晚節(jié)人”,“永抱丹心夜拱辰”(《呂鏡宇尚書海寰丁卯重逢鄉(xiāng)舉賀詩四首》之四)?!鞍倩ūM逐番風去,常與丹楓拱帝宸?!?《疊前韻題楚江撫松圖小照》)心系故國,堅守晚節(jié),不隨波逐流,這是遺民之間對彼此的勸慰與勉勵。
壬戌(1922年)十月,遜帝溥儀大婚,紫禁城中遺老云集,華世奎也身列其中。其詩《壬戌十月恭遇大婚,入都朝賀,蒙賞朝馬紀恩二首》之一云:“年未六旬恩破格,時方多難禮從權。鞭絲裊入云深處,又見光明一線天?!弊⒃疲骸芭f例二品官未滿六十歲者不列賞馬單?!彼^“賞朝馬”即紫禁城內騎馬,被皇帝恩準在紫禁城內騎馬是清廷對宗室及股肱之臣的特殊待遇。華世奎此次“賞朝馬”是破格之賞,這讓他倍感故主恩遇,心潮澎湃,故在詩中寫道:“無路馳騁余感激,何時昂首一長鳴?!变邇x大婚后,賞賜華世奎匾額一方,華作《大婚禮成蒙頒賞家祠御筆望閥高華匾額一方紀恩四首》專記此事,其中有“寵頒宸翰壯宗祠”,“子子孫孫永寶藏”之語,不難看出,華世奎對舊主恩賜充滿感激,這種感激也讓他更加堅定,所以他說“千里雄心塵踏碎,一條頑骨鐵生成”。
溥儀潛居張園后,華世奎逢初一、十五必去朝見,恭請圣安?!多嵭Ⅰ闳沼洝贰?925年 7月9日”也記云:“至張園,晤羅叔蘊、萬公雨、華璧臣世奎、凌潤臺福彭、張文生等?!比A有《辛未元旦》一詩提及張園朝見:
報曉鄰雞喔喔鳴,又從舊臘入新正。桃花比戶偷春色,竹爆連宵飾太平。
天意倘從今歲轉,河流果有片時清。行園朝罷歸來后,總有依依不盡情。
他在詩中注云“今年禁令不行,家家燃放爆竹,租界外久不聞此聲矣”?!皥筝d:黃河清七時許,清在此時,吉兇禍福不敢定也?!北襁B宵,黃河澄清,不管是否兆示太平吉祥,總算是一種心理的慰藉。不過這慰藉存在的時間卻極短暫。
綿久的是深深的沉痛。其《壬戌三月自京旋津早起登車途中作》云:
隱隱宮墻曙色低,十年前事莫重提。莊周有夢都成蝶,祖逖無鞭懶聽雞。
幾點疏星猶拱北,一鉤冷月漸沉西。是何到耳聲凄楚,橋上春鵑不住啼。
隱隱宮墻又觸動了他對往事的追憶,只是物是人非。面對如此局面,他清醒地知道盡管尚有像他這樣的忠于舊國的遺逸,但早已是夢破無可為,這讓他的心里哀痛至極。
對于華世奎這樣的遺民來說,他們深知堅守忠貞并不會有實際的效用。如他在和凌福彭除夕詩中說:“禍變相尋直到今,縱然無病亦呻吟。驚聞竹爆連天響,空抱葵花向日心?!?《和潤臺戊辰除夕偶成四律即次其韻》之一)一個“空”字,讓人看到了貞節(jié)背后的悲苦。即便是在祝壽詩中,忠貞的頌揚與悲苦的體會也裹挾在一起,難以分解。華世奎《壽郭春榆前輩曾炘夫婦》詩中說:
出入承明曳紫緋,昔曾共傍五云飛。突如海蜃沉朝市,剩有銅駝冷夕暉。
萬丈荒塵溫室樹,孤臣老淚首陽薇。寸丹耿耿觚棱月,云譎風狂不肯歸。
郭曾炘,郭則沄之父,是忠于清廷的著名遺民,卒后溥儀贈太子太保,謚文安。華在詩中追憶了當年的輝煌,然而一切如蜃樓幻滅一般,瞬時土崩瓦解,只剩下荊棘銅駝,讓人傷吊。他用了伯夷、叔齊采薇西山的典故,《史記·伯夷列傳》說:“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比A氏將郭曾炘與自己比為忠于故國的隱者,盡管成為孤臣遺孑,老淚婆娑,那也要像伯夷、叔齊那樣,永葆忠于舊國的耿耿丹心,面對狂風譎云也不更變。
為何在《思闇詩集》中華世奎如此集中強烈地書寫“貞節(jié)”情懷呢?這首先他的人生經(jīng)歷相關。
華世奎少時篤學,光緒五年(1879年)入縣學,光緒十一年(1885年)由內閣中書考入軍機處,薦升軍機處。光緒十九年(1893年),應順天鄉(xiāng)試,考中舉人,因辦事出色,擢升為領班章京,即“軍機領班”。雖官位不高,但貼近軍機大臣,可謂位居津要。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清廷成立以慶親王亦劻為首的內閣,華世奎被提升為內閣閣丞,地位益重。武昌革命軍興,袁世凱擔任內閣總理大臣,定閣丞官級為正二品,華世奎的仕途在此時達到巔峰。1885年到1911年之間的二十余年,大清王朝逐漸走向了衰亡,但對于華世奎來說,卻迎來了他人生的黃金時代。所以清廷滅亡后,他追念故國,抒發(fā)忠心成為必然。這可以說是華世奎書寫“貞節(jié)”情懷的個人歷史因素,而另一重要原因則是辛亥革命后戰(zhàn)亂頻仍,民不聊生,令人絕望的社會現(xiàn)實。
辛亥革命之后,無論是北洋政權還是之后的蔣介石國民政府,都未能給中華大地帶來安寧。相反,軍閥混戰(zhàn)不休,國家陷入動蕩支離,讓人無法看到社會穩(wěn)定向榮的跡象,這對清室遺民的思想世界無疑會產生重要影響。華世奎詩《六十生日述懷》之三云:“烽火連天鬼夜鳴,那堪子午溯雙庚。(庚午天津焚津城教堂,五月二十三日。)況從問鼎移周祚,動輒操戈薄漢京。榴結巾紅花濺血,蒲抽劍綠草皆兵。俗稱惡月今為烈,多少人家哭祭聲。(壬子以后,京津一帶戰(zhàn)事多在五月。)”此詩真實記錄了民國以來京津一帶的戰(zhàn)亂給百姓帶來的巨大傷害,榴花濺血、蒲草皆兵,動輒殺戮的現(xiàn)實,讓人觸目驚心。他在《讀韓君斗膽遺墨并后附小傳有感而作八十韻》詩中感嘆道:“慨自寶鼎淪,中原忙逐鹿。擾擾十九年,一年一變局?;①畋M出柙,龍蛇同起陸。國步抑何艱,天命抑何促?!笨梢哉f,年年戰(zhàn)亂,國運艱難,國無寧日的時局,對新政權的絕望,是華世奎杜門隱遁的現(xiàn)實原因。其《贈別段少滄同年書云歸徐州》詩云:“遍地已無干凈土,何時重做太平民。好將謝墅安排定,早向桃源來問津?!眮y世紛擾,欲作太平之民已是不可實現(xiàn)的夢想,面對如此戰(zhàn)亂、失范、無序的世界,尋找桃源避世成為唯一的選擇。他說:“烽火連連羽檄遲,河山視等小兒嬉。”“失馬塞翁閑是福,觀魚濠上樂誰知?!?《和諸葛篤我錫祜八十自述原韻》之二)在烽火連連的亂世中,華世奎選擇了杜門不問世事,希望在閉目塞聽中追求“閑”、“樂”生活。
不過,華世奎的這種自我隔離只能做到身的隱遁,卻無法實現(xiàn)心靈的超然?;靵y動蕩的現(xiàn)實反而更加刺激了他的故國情懷,所以他的詩往往將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不滿與書寫故國之思交織在一起。其題《海天放鶴圖》詩有句云:“嗟乎!世局至今危復危,問君是否丁令威。倘能化鶴來棲華表上,應嘆人民猶是城郭非。”表達了時局危亂,人是物非的亡國之思。壬申(1932年)花朝節(jié),華世奎與鄒廷廉、喬保衡、高凌雯、林墨青、高增奎、王仁沛、王守恂、羅朝漢、高凌霨十人約為十老會,詩有云:“嗟乎,故國衣冠委涂炭,浩劫余生經(jīng)百變。同是望衡對宇人,居無定所時驚竄。幾見歸鶴巢,但聞鴻避篡。此圖非復耆年行樂圖,應與鄭俠流民一例看?!?《壬申花朝亦香約集同鄉(xiāng)舊好年六十以上者九人為十老會,酒罷攝影為圖,爰作長歌以紀之,并錄同人姓字年歲于左》)身經(jīng)亡國之悲,又歷浩劫之苦,暮年居無定所,避亂無家可歸,因此他們的晚年生活無樂可言,心中充滿的是流離失所的悲感。他們憎惡兵亂,向往國家的安寧,《壽凌潤臺前輩同年福彭七十》詩云“底事潢池又弄兵,閉門謝客罷稱觥”,“黃河終有澄清日,容與彭聃樂太平”。兵亂又起,閉門謝客,但他心中渴望盛世再現(xiàn),樂度太平歲月,只是他也深知太平盛世是不可能的夢想。他在《挽朱經(jīng)田同年》詩中說:“豈云日可揮戈返,終恨天難石補完。入地料無今世黑,蓋棺不變此心丹?!彼从敏旉枔]戈與女媧補天的典故,表明了昔時天日重現(xiàn)的不可能,但他難以容忍今時暗無天日的黑暗,發(fā)誓忠于故國的丹心至死不渝。他在為好友高凌雯祝壽詩中描述了這種黑暗:“竊鉤者誅竊國賞,群虎嗜盡人脂膏。連云甲第森棨戟,燕姬越女黃金巢。樓上笙歌夜達旦,樓下百萬哀鴻嗷。”軍閥爭權奪利,殘害百姓,過著驕奢荒淫的生活,而人民則是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壽高彤皆同年凌雯六十》)如此黑暗的現(xiàn)實推動了他們的心靈向故國回轉,華世奎在詩中明確說:“莫怪陳咸遵漢臘,都由新莽壞周官?!?《和潤臺戊辰除夕偶成四律即次其韻》之四)詩用西漢陳咸典故,陳咸在漢成帝、哀帝朝為官,王莽篡位建立新國后,陳咸辭官回鄉(xiāng),但年終祭祀仍用漢家臘祭。華世奎以陳咸自比,表明不忘前朝的忠心,同時以王莽政權之壞影射現(xiàn)實,時局之壞更加深了他對故國的眷念。
民國建立之后,所謂的共和體制并未給國家?guī)矸€(wěn)定與繁榮,反而割據(jù)爭斗不斷,民不聊生。在諸多遺民看來,朝代的更迭不僅導致政治秩序的潰亂,更令他們絕望的是傳統(tǒng)道德的淪喪與詩禮綱常的瓦解。
1918年,遺民梁濟自沉積水潭,他在遺書中寫道:“觀今日之形勢,更虐于壬子年百倍,直將舉歷史上公正醇良仁義誠敬一切美德悉付摧鋤,使全國人心盡易為陰險狠戾……民彝天理將無復存焉?!?《四上內務部懇準退職書》)在他看來,傳統(tǒng)道德被拋棄,又沒有新道德與法紀約束心行,以至人心從惡,“全國人不知信義為何物”(《敬告世人書》)。梁濟認為,如果正義、真誠、良心、公道等“吾國固有之性”“立國之根本”喪失,長此以往,則“國將不國”(《留示兒女書》)。梁濟自盡后,他的遺書被其忘年交——津門名宿林墨青選編為《遺筆匯存》影印出版。作為林墨青的好友,華世奎對梁濟之言自然會熟知并有同感,梁濟所言所憂在華世奎詩中也有鮮明體現(xiàn),他在詩中寫道“禮樂詩書久弁髦”(《李君仲平屢有書來屬題所藏曾左諸公手札報以三絕句》),“名教綱常委劫塵”(《壽陳筱石夔龍制軍七十四首》之四),“國綱一墜人心壞,群趨炎熱逐羴臊”(《壽高彤皆同年凌雯六十》)。清室遺民們對世道凌夷之時名教綱常的淪喪與詩書禮樂的廢棄深感焦慮與痛心。
站在維護傳統(tǒng)儒家文教的立場上,華世奎對五四以來的新文化、新思想的播揚進行了批判,他在《壽王仁安表弟守恂六十》詩說:
舉國醉新學,變夏將用夷。經(jīng)訓等弁髦,村哤尊鼎彝。自古文字劫,不數(shù)秦燔奇。君亦識時杰,而懷存古思。愿君挽狂瀾,百川障東之。一如君行文,快刀斬亂絲。上以承絕學,下以覺后知。
新學流行,學習西方文化成為時代潮流,而代表傳統(tǒng)文教的經(jīng)訓則被廢置打倒,他認為對于傳統(tǒng)文化而言,這一災厄比秦始皇焚書坑儒還要猛烈。緣于對舊傳統(tǒng)的維護,他對王守恂提出“存古”的期望,希望他在承續(xù)傳統(tǒng)上有所作為。乙卯三月,杜門不出的華世奎重游天津縣學,回想自己的科舉之路與當下情勢,有感而發(fā)云:“逼人妖焰秦燔熾,滿地兵戈夏社墟。只此一方干凈土,禮門義路且停車。”(《乙卯三月重游泮水感賦十首》)滿地兵戈,新學逼人,只有縣學一隅尚是保存禮義之跡的干凈之地。他說:“天津府縣兩學均在東門內大街路北,近二十年來,各府縣學宮毀改殆盡,如天津兩廟俱存者少矣?!?《乙卯三月重游泮水感賦十首》之一注)他對新學大潮中天津學宮幸存感到欣慰,然而令其痛心的是府縣兩學的建筑及儀制都遭到了破壞,不能再承擔培育學生禮義綱常之重任。他在詩中說“學校培材外六經(jīng)”,注云:“學校廢經(jīng)不讀有年矣。”(《乙卯三月重游泮水感賦十首》之九)新式學校不讀經(jīng)書,道德綱常無從談起,這在華氏看來是教育的重大失敗,影響到了國家的前途。所以他在評述近代教育時曾云:“中國局面之壞,壞在兩個人身上,前有張文襄,后有嚴范孫,把局面就弄糟了么!”由此可見,華世奎反對清季張之洞、嚴修推行的教育改革,對廢除科舉考試極為不滿。而這一不滿的表達也體現(xiàn)了文化保守主義者對科舉廢除后傳統(tǒng)道德與文化日漸沉淪的憂慮。面對傳統(tǒng)的式微,華世奎以保存舊學為己任,渴望有所作為。他在《張元卿鴻來博學善政乃士之有恒者,茲值其六十生日贈以長歌》詩中說:“妖星貫日狂飆起,詩書六籍秦火焚。收拾余燼吾儒責,寸鱗片甲皆奇珍。死灰既有復燃日,尤賴木鐸行孟春。”詩中表達了鮮明的責任意識,要為名教承續(xù)貢獻力量。他還在“烽火連年羽檄馳”之時,勉勵趙元禮“珍重此身留有用,莫教空嘆黍離離”(《和趙幼梅元禮七十自述原韻二首》)。珍重身體,是為投身文教作準備。他稱贊友人為存續(xù)舊學所做的努力,“文字橫罹無量劫,典型尚有老成人”,“鄉(xiāng)校不容隨俗毀,尼山應許作功臣”(《和李惺園對翁重游泮水四首即次其韻》之一)。
1927年,嚴修動議已久的崇化學會正式進入籌辦階段,華世奎率先捐款,并會晤天津道尹,勸說他贊成崇化學會之舉。華世奎為崇化學會的建立奔走募捐,為選擇會址與嚴修、趙元禮費心籌劃,又與趙元禮陪同嚴修拜訪章鈺,鄭重聘請他為崇化學會主講。華世奎襄助嚴修創(chuàng)辦“崇化學會”,可能是他掛冠以來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中最多的時候。其《乙卯三月重游泮水感賦十首》之十完整述及了崇化學會的立與廢,他說:
幾費經(jīng)營幾折磨,明倫堂復起弦歌。十年人樹園中木,一旦風掀海上波。
成就事難分散易,承平時少亂離多。何堪重展芹香宴,但祝斯文伏萬魔。
詩中注云:“丁卯之秋,范孫與余約同鄉(xiāng)耆立崇化學會,召集學生講經(jīng)課史。先假嚴氏蟫香館設講席,聘長洲章式之主講。范孫故后,輾轉遷徙,至乙亥秋始將指定之府廟東偏明倫堂前后一段地基房舍收回,遷入作為會址。先后十年,頗有成就。丁丑三月,式之逝世,夏間兵事起矣?!庇衷疲骸敖蛩仔律]廟日行禮畢,醵飲于學宮,名曰芹香宴。今者科舉久停,無從與宴,世亂愈亟,杯酒不歡,僅于月之二十八日與稺蓤兩人謁廟行禮,并攝影于泮池橋側,藉存此說而已。”崇化學會的宗旨是:延國學之墜緒,衍固有之文化;講求國學,補學校之不及。分“義理”、“考據(jù)”、“詞章”三科,以程朱理學、古文經(jīng)學、桐城派古文為學習對象。崇化學會的宗旨和教學內容合乎華世奎回歸傳統(tǒng)文教的訴求,這也是他積極投身其中的原因。經(jīng)嚴修、華世奎等辛苦經(jīng)營,崇化學會辦學十年,頗有成就,但最終因日寇入侵,戰(zhàn)亂再起停辦。從華氏詩句“成就事難分散易,承平時少亂離多”,可見他對晚年付諸心血之事業(yè)的荒廢充滿悲慨與辛酸。盡管“科舉久?!保笆纴y愈亟”,他仍然遵守舊制,堅持在學宮行拜謁之禮,這也足見其維護儒教之堅貞。
[本文系天津市社科規(guī)劃項目階段性成果(編號:TJZW12—005)]
注釋:
①陳灨一:《睇向齋秘錄》,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50頁。
②華世奎:《思闇詩集》,1943年印行,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重印本。
③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90頁。
④郭則沄:《思闇詩集序》,《思闇詩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重印本。
⑤郭則沄:《思闇詩集序》,《思闇詩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重印本。
⑥華克齊:《津沽鄉(xiāng)賢華世奎》,《天津日報》2014年6月23日。
⑦中國歷史博物館編,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第四冊),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2056頁。原文作“璧臣”。
⑧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123頁。
⑨梁濟著、黃曙輝編校:《梁巨川遺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分別見第201、53、104頁。
⑩《華世奎的故事》,見百度網(wǎng)頁http://tieba.baidu.com/p/921317339。
南開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