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汝剛
中國味 中國胃
◎ 王汝剛
前不久,朋友劉先生邀請我和太太去西歐旅游。他說了一句話讓我很感動:“王老師,你姓王,不姓忙,應(yīng)當(dāng)注意勞逸結(jié)合。和我們一起去旅游吧,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放心,這次出國基本安排中餐?!?/p>
這句話對我來說味道至關(guān)重要。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對日常飲食談不上挑剔,但是有自己的選擇,比如不吃牛羊肉、偏愛蔬菜、不喜葷腥、慣食中餐、不吃西餐等等。這些要求放在國內(nèi)——尤其是上海很容易滿足,但是,在異國他鄉(xiāng)就不太容易做到了。好在我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能夠應(yīng)付飲食結(jié)構(gòu)不適合自己的矛盾,決不會造成賓主尷尬。比如出訪在國外,安排中餐,我就盡量多吃些,東道主安排去西餐館用餐,我也有相應(yīng)辦法:大方得體地坐上西餐桌,從容不迫地對服務(wù)生點菜:“我是素食者,只要兩塊面包,一杯熱咖啡?!笔称飞献篮?,我便從拎包里取出秘密武器——腐乳或榨菜夾在面包里佐食。喝一口熱咖啡,就一口夾餡面包,味道真是出人意料的好。有人笑話我:“哪能有你這種吃法?”我自傲地解嘲:“本人懷有愛國情操,不僅擁有中國心,還有中國胃,適合這種中西合璧的味道!”
我和太太愉快地踏上了旅途。出乎意料的是:如今國運昌盛,中國味道在世界上大行其道,到處受到歡迎。我們在法國巴黎品嘗了江浙菜,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嘗到了地道的川菜、粵菜和廣式茶點:什么水晶蝦餃、鮮肉燒賣、馬拉糕、咸水粽……形形色色,應(yīng)有盡有。有一次,我正低頭喝“艇仔粥”,鄰桌有位長著一臉絡(luò)腮胡子、碧眼金發(fā)的老外食客一手抓著絡(luò)腮胡子,一手抓著雞爪津津有味地大嚼,憨態(tài)可掬,十分有趣。我忍不住笑出了聲,那老外卻一本正經(jīng)地用中文對我說:“鳳爪,呱呱叫。”
在比利時布魯賽爾的上海樓飯店,大廚端出幾道菜肴,使我眼前一亮,食欲大振:一盆黃芽菜爛糊肉絲,一碗薺菜肉絲豆腐羹。沒想到,大味至簡,在異國他鄉(xiāng)還能做出如此佳肴,而且味道清新,真是“打著耳光也不肯放”。
(摘自《新民晚報》 圖/趙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