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一
這是一個平凡的故事,放在現(xiàn)在來看甚至是個落入俗套的故事。然而即使有無數(shù)人寫自由,無數(shù)人寫希望,有無數(shù)個關于自由和希望的故事吸引著我們的眼球,卻依然沒有誰能有如此魅力,能夠超越它。這就是斯蒂芬·金的《麗塔·海華絲及肖申克監(jiān)獄的救贖》,后來被改編成那部著名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我們的主人公安迪在20世紀30年代因被誣告殺人而進入肖申克監(jiān)獄,在那里一待幾十年,最終借隧道出逃,開始了他的新生活。短短兩行字就能概括的情節(jié),便是這流傳多年的經(jīng)典。有相當多的讀者或電影觀眾將安迪奉為代表自由與希望的神靈,盡管他只是一個普通人。
他倒也不是太普通。
他在絕望的浪潮中儼然不動,不曾被擊倒也不曾試圖擊倒什么。他能幾十年來如一日地待在肖申克卻免于被“體制化”,他能將“挖隧道”這一行動堅持二十余年,因而最終他也能重新開始光明的生活。甚至于,這種耐心與堅定太過不現(xiàn)實了,就如同僅僅是作者運用的夸張手法,僅僅是一篇可愛的監(jiān)獄童話。人們會說,這都是因為他內心充滿希望,或者說因為他對自由充滿無限向往。這當然是不容否認的,作者的用意就在此,“要使荒原上的人們堅守善良人性并振奮起來”。然而除了希望與自由的主題,這篇小說里還有什么?
我們看到一個人身處困境時被最大限度發(fā)揮的理性。從一開始,主人公便是充滿理智的,他在一個讓所有人都失去信念與思考能力的地方步步為營,運籌帷幄。而世上又能有幾個人能做到在被宣判入獄之時仍然頭腦清晰地同朋友考慮好出獄之后的事宜,身陷囹圄之中卻依然做到平平靜靜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才是主人公真正的魅力與不平凡之處。安迪·杜弗蘭時刻思考著如何獲得一個未來,他在心里看到自由的生活與希望的光芒,他是如此理性,就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因而他不崩潰。同其他被迫接受監(jiān)獄生活的囚犯相反,他主動融入監(jiān)獄制度之中,更令人慶幸的是監(jiān)獄這個小社會同外界并沒有什么差別。他懂得社會規(guī)則,就如同借此站在了監(jiān)獄制度中的上帝視角。他始終是瀟灑的,盡管監(jiān)獄外的世界讓他恐懼,他至少有可以出逃的資格。
那些將主人公奉為自由與希望之神的人該慶幸作者心慈手軟給了安迪一個好結局,他本可以不這么做,因為即使僅有理性之光也足夠照亮此書成為經(jīng)典的道路。
當然,一個平凡的故事不足以讓這本書得到如此好評,甚至順便也讓改編得面目全非的電影沾了光。長久以來,原著文本往往都比改編的電影或電視劇更精彩也更激動人心,本篇小說也不例外。這個結果是因多種因素構成,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每個人對作品的心理預期不同因而眾口難調。第二點則是因為文本不受篇幅限制所以可以展現(xiàn)更多細節(jié)。
大多數(shù)人應該是先看的電影后看的文本,畢竟從知名度來說電影要高得多。這部作品如若先看電影的話很容易被電影的主題所影響,滿眼滿心思都是主人公沖出桎梏時跪在地上感慨自由的畫面。當然這定是出彩的一幕,不然也不會作為電影的海報廣為人知。然而卻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追求自由心懷希望這一主題的壓力下注意到這個作品通篇盈滿的理性之光,即使作者親身參與改編劇本也未能將理性與邏輯分析作為重點。我們固然可以說,這是由于原作者懸疑小說家的身份導致邏輯分析成為習慣,所以未將其視為出彩之處,也由此可見此作品中自由與希望的力量之強。而我們依然應該感到遺憾,這個文本的定位不該是一個單純寫希望的作品。如若沒有這精妙的伏筆設置與理性分析,這個作品無論是文本還是電影在人們心中都不會排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寫自由、寫希望的作品有千千萬,如若沒有這通篇的理性之光是無法博出一席之地的。改編而成的電影絕對是一部好作品,但遠遠不是一部能同其他電影有所區(qū)別,甚至能長期占據(jù)各網(wǎng)站排名第一的電影。事實上,哪怕改編時能再多一點邏輯方面的體現(xiàn),都不會導致我對這部作品如此的失望。畢竟作為一部由小說改編的電影,我們不能只讓觀眾知道“他被捕入獄,他充滿希望不放棄,他逃出了監(jiān)獄”這個簡單又偷懶的故事。“不拋棄不放棄”的代名詞是許三多,可不是我們的安迪·杜弗蘭。
我一直堅持認為電影改編是非常困難的。困難之處就在于這眾口難調。身為編劇和導演,也許他們能做到的就僅是找到故事的主線,然后盡量不偏不倚地講述這個故事。因此雖然我們心懷失望,也無法對導演或編劇有什么抱怨,他們干的都是吃力不討好的活兒。但即使這樣,我依然希望導演在籌備一部電影時多費點心,多看看這個故事的亮點究竟在哪里。另一方面,盡管作為觀眾無法對電影劇本本身有任何影響,也無法把所有遺憾都怪罪到主創(chuàng)身上,我也依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知道這個作品有太多的遺憾,這個文本絕不僅僅是充滿希望這么簡單。
關于“大多數(shù)電影不比小說出色的原因”,這個故事里也有著明顯的體現(xiàn)。這本書最精彩的莫過于作者煞費苦心埋下的多個伏筆,在書中則體現(xiàn)為主人公為成功出逃而設下的步步計謀。這種詳盡的細節(jié)描寫與伏筆設置讓整篇文章極為緊湊和流暢,因而在閱讀這篇小說的時候,讀者會發(fā)現(xiàn)它每一段都如此精彩,更沒有一句廢話。甚至我們可以說,這個偉大的故事就從一張麗塔·海華絲的海報開始。事實上,若想寫一篇合格的文章,我本該在故事梗概上花費更多的墨水,或者在提出觀點時給出更多更具體的事例,然而這篇小說卻讓我無法這么做。它不是推理卻勝似推理,任何一個伏筆鋪墊的提前點破都會讓你失去最終一切真相大白時的震撼與喜悅。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有權利閱讀這個故事并且感受這份自心靈深處而來的震撼。
原作的另一個巧妙之處在于,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這個故事。他給了這個故事一個名為瑞德的敘述人,并在敘述中塑造了瑞德這個人物。瑞德在此文中的重要性并不亞于我們人見人愛的主人公,他真切地參與了主人公的冒險,也代表了作為旁觀者的態(tài)度。這在某種程度上引導了讀者的情緒,瑞德在敘述中表現(xiàn)出的嘲諷帶給讀者同樣的情緒和感情。瑞德因安迪成功的出逃萬分喜悅想要大笑的同時讀者也有了與他一致的情緒,但作者才是一切的幕后主導,他在操縱讀者這件事上可算是技藝高超。
《肖申克的救贖》的確是一篇經(jīng)典不衰的作品,它告訴人們希望是個多么美好的東西,也告訴人們?yōu)楹巫杂芍档梦覀儍A盡所有奮力追求,當然更多的,它體現(xiàn)著理性與邏輯的魅力與光輝。當我們看著安迪一步步走向光明的未來,也不由得要想一想:當我身處困境的時候,我的理性在思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