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祥瑜
和很多人一樣,對平潭的期待來自一張張動人的照片,除了海天一色的藍外,還有那成片靜謐的石頭村落。“平潭海島民居的美麗,源于它保存的完整性?!边@是福建作家蕭春雷在探訪平潭后生發(fā)的感慨。發(fā)展始終比周邊城市慢半拍的平潭,在2011年的元旦才正式擁有自己的跨海大橋,離島的歷史讓它避開了現(xiàn)代化進程的沖擊,當它再度躍入世人的視野時,大家才猛然發(fā)現(xiàn),它的島,它的村落,它美麗的石頭厝,原封不動地停在了最美的樣子。
平潭本島風大,多花崗巖,少黏土,所有的瓦片和木材都需要從島外船運而來,在環(huán)境、經(jīng)濟、交通等因素的制約下,從功能性出發(fā),造就了有別于傳統(tǒng)中國民居的石頭厝。對石頭厝頗有研究的蕭春雷認為,平潭海島民居至少接受了來自三個方向的大陸民居的影響:平面結(jié)構(gòu)上可能受到莆仙民居“四目廳”的啟發(fā),馬鞍形風火墻無疑來自閩東民居,而紅磚紅瓦和“出磚入石”則直接或間接來自閩南民居。平潭石厝位于福建沿海幾大民居體系交匯地帶,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形成了濃郁地方特色的建筑樣式。
日復一日的動人漁村
欣賞石頭村落幾乎可以是360度無死角的。最熱鬧的方式,是從村子的碼頭往上看,一座座石頭層層疊疊地隨著山勢而起,錯落卻協(xié)調(diào)。正如蕭春雷所說的,這樣的建筑,是分散的智慧,雖大體一樣,卻傾注了各自的美好愿景,誰都想把自己的房子建得漂亮,個性化的修飾比比皆是,只不過礙于材料和建筑模板的局限,又顯得統(tǒng)一罷了,這和如今整齊劃一的規(guī)劃社區(qū)相比,多了跳動的人情味。
碼頭始終是海島村落最生動的地方。又長又大的漁網(wǎng),被鋪平在通向碼頭的路上,車輛往來,隨意碾壓,既為了去除網(wǎng)上殼類寄生物,也為了晾曬,陽光下升騰著一股親切的魚腥味。村中的男男女女,支著凳子,坐在路邊,靚麗的頭巾把頭包得嚴嚴實實,嫻熟的手法快速織補著漁網(wǎng)。
村落不是景點,是用來生活的。碼頭上,常常聚集著處理淡菜的婦人,小山一般的淡菜隨地堆著,女人們一邊手里利索地除去殼外多余的附著物,一邊大聲地談笑。剛剛進入避風港的漁船停在岸邊不遠處,船家劃著一方厚厚的泡沫,或坐或跪,有點滑稽地慢慢靠岸。岸邊肚子朝天的漁船,等待著修補,男人們商議著應該從何下手,手里的煙徐徐地冒著。從岸上往里走,村里的市集上,成批小魚被裝在筐子里,賣主一擔子一擔子地稱,高聲吆喝著報上斤兩,手里的本子快速記下,一邊的買主等在皮卡旁,耐心地裝貨。錯落的石厝里,有家人圍坐剪著螺子,孩子在一旁蹣跚學步,再過一會兒,就能吃到可口的飯菜。也有父子奮力地剁著凍魚,把魚塊裝在補蟹的籠子里做餌料。彩色的蟹籠子高高地堆在墻邊,不時有人拖著長長的網(wǎng),從你面前經(jīng)過。這一天天出航的漁船,是在祈求媽祖的庇佑,還是在心中默念“耶穌”和“阿門”?總是忙碌,卻讓人平靜。
島村的未來
漁村里歲月靜好,卻也依舊無法避免不斷流失的人口,在影像里的美麗石厝,也許正在經(jīng)歷著無人照管的破敗。平潭擁有126座島嶼,保存完整石厝建筑群的村落不下百個,這是歷史給予平潭的饋贈。如何復蘇村落,讓更多人回到家鄉(xiāng),是平潭人需要共同面對的難題。
“人口外移,房屋破敗,這是很多村落的共性,臺灣的社區(qū)營造是值得嘗試的方法。”平潭綜合實驗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局副局長章容甄對臺灣的村落復蘇模式有很深的認同。臺灣的鄉(xiāng)村旅游模式從1980年左右開始起步,由最早的休閑農(nóng)業(yè)到后來的社區(qū)營造,在社會架構(gòu)和文化認同上,它比歐美模式更加適合平潭。
白青鄉(xiāng)是平潭鄉(xiāng)村旅游規(guī)劃的示范點,已有臺灣規(guī)劃團隊介入負責在地的社區(qū)營造,并積極推動在建的“國際青年旅社”項目。同時,他們引進了臺灣農(nóng)家菜“田媽媽”的美食培訓模式,挖掘平潭傳統(tǒng)飲食,豐富烹飪手法。平潭村落還將引進大型投資項目,并幫助村民自發(fā)營造社區(qū)魅力。最值得慶幸的是,平潭村落里依舊活躍著傳統(tǒng)建筑手工藝人,他們熟知石厝的建造和維護工藝,我們最珍愛的石頭厝,會更加長久地美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