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普通話”的標準怎么定
每年這個時候,都是藝考進行時,對那些希望站在鏡頭前的同學(xué)來說,普通話是最基本的“入門”考試。我們的祖國地廣人多,而各地的口音也更不相同,甚至有些地方的方言聽起來也是讓人一頭霧水,于是普通話的出現(xiàn)就讓天南海北的中國人在交流時變得容易起來。其實,我們現(xiàn)在的官方語言普通話,在很久以前,也僅僅只是方言。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歷代官方語言也有很多種不同的稱呼,如雅言、正音、官話、國語等不同稱呼。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官話有一定繼承性,同時因政權(quán)變遷、定都不同、人口遷移等因素,也在不斷變化。
夏、商時期,中原黃河流域是華夏先民的主要活動地帶。從夏至清朝中后期,洛陽讀書音一直為標準音。漢代國語為“洛語”,洛語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在晉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東晉、南北朝以來,漢人回遷,中原洛陽又稱為通用官方語言。
隋朝以金陵雅音和洛陽讀書音為基礎(chǔ)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長安官音(秦音)。唐朝以洛陽雅音為標準音。宋代國語稱“正音”、“雅音”,仍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元代法定蒙古語為國語(主要為蒙古族使用),后以元大都(北平)漢語語音——北平音為標準音,稱為“天下通語”。明以中原雅音為正,明前中原地區(qū)經(jīng)多個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區(qū)的“中原之音”相對純正,官話遂以南京官話為基礎(chǔ),南京官話為漢語標準語。清代早期,南京官話仍為漢語主流標準語。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取得國語的地位。1909年清正式設(shè)立“國語編審委員會”,此即清末的國語。
考試結(jié)束之后,對于很多人來說,等待出分的時候比較忐忑,但偏偏有一種人淡定得不得了,因為成績對他們來說無非就是個數(shù)字——沒錯,他們就是學(xué)霸!早在中國古代就不乏學(xué)霸的存在,他們可是有著別人不能享用的特殊待遇——古代“學(xué)霸”在家門口前立石頭桅桿。
封建時期,巴中的家族中倘若有人考取進士,除在祠堂大門或廳堂上高懸“進士及第”的匾額外,還要在祠堂或周圍屋門前豎立石桅桿,以示榮耀并激勵后人讀書進仕成才立業(yè)。
石桅桿是用花崗巖石條鑿成方形、圓狀石柱,柱上雕刻各種圖案,分若干層豎起,貌似船上的桅檣,故名石桅桿,又因像一支筆亦稱石筆,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產(chǎn)物。巴中境內(nèi)完整保存下來的石桅桿十分少見,姜家桅桿是其中的代表。
巴中有崇文重教傳統(tǒng)。封建時期,巴中的家族中倘若有人考取進士,除在祠堂大門或廳堂上高懸“進士及第”的匾額外,還要在祠堂或周圍屋門前豎立石桅桿,以示榮耀并激勵后人讀書進仕成才立業(yè)。巴廣高速公路東興隧道出口有一農(nóng)家房屋邊矗立著一根保存完好的“雙斗”桅桿,這就是姜家桅桿。該石桅桿從基座底部計算石桅桿高約8米,石桅桿從下到上三分之二處,有一斗形石雕,頂端還有一個小斗形石雕,肅穆莊重。桅桿頂端尖狀,石桅桿和石斗的雕刻都較為細致,打磨光滑。
據(jù)考證,桅桿多在家族宗廟,屋前或陵墓前豎立,一般高約5至6米,最高可達10余米,底座分四角、六角和八角等樣式,秀才底座鑿成四角,舉人為六角,進士和四品官位以上的為八角形狀。姜家桅桿基座為八角樣式,八角為上等,表明姜氏家族出了位進士或四品官位以上的人物。用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luò)語言說,就是姜氏家族出了個“學(xué)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