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四三
印度三輪車夫教我的一堂哲學課
□ 九四三
一位朋友告訴我,他之前在印度遇過幾次三輪車夫,都像錄音機似的不斷反復問他打算住哪個旅館,并告訴他即將前往的旅館不是正在整修、鬧鬼,就是設(shè)備極差,幸好今天運氣不錯遇到他,因為他們的朋友正好開了一間很棒的飯店……他們像跳針般重復同樣的話,直到朋友同意改住他們推薦的旅館為止。
阿格拉,印度最偉大建筑“泰姬瑪哈陵”所在的城市,既然是最負盛名的觀光勝地,自然也是不法分子詐騙外國游客毫不手軟的犯罪大本營,令我心生提防。當我拍完泰姬陵準備離開時,一個三輪車夫叫住了我。
他的頭發(fā)花白,臉上滿布著飽經(jīng)風霜的皺紋,皮膚粗糙,四肢被烈日曬得黝黑,再加上略為佝僂的背,腳上甚至沒有穿鞋,如果他不是拖著三輪車,我還以為衣衫襤褸的他是乞丐。
再看看他沒有笑容的臉,我揮揮手,表示不想搭車。
接著,至少有十輛嘟嘟車在我面前停下來,到目的地有三十分鐘的長距離,雖然吃油的嘟嘟車會比吃勁的腳力三輪車車資便宜,但我還是想把車費留給辛苦的人力車夫賺,因此努力尋找看起來比較順眼的三輪車。
可惜,大多數(shù)三輪車夫并不領(lǐng)情,沒人愿意載我,“火車站太遠了!”他們異口同聲地說。十分鐘過去,只剩那位車夫頂著熱得快將人熔化的大太陽叫客,而準備趕火車的我別無選擇,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上了他的三輪車。
上車后,我漸漸發(fā)現(xiàn)他和其他三輪車夫不一樣,別人是像唱機跳針似的不斷游說我去他介紹的旅館投宿,而他則是一邊跑一邊回頭提醒我行車時小心背包失竊和財物防搶的方法。接著,他用極有限的英文單詞和豐富的肢體語言自我介紹,“Me,three child!”他比出“三”這個數(shù)字,然后又用手依序比畫了三種身高,我猜他的意思是說,他的三個小孩年紀差不多是十歲、七歲、五歲。
一路上,他既不提自己的名字,也不說自己的事情,卻向一個外國游客介紹起自己的孩子,想必子女是他最重視的人吧?我摸摸口袋,還剩下三顆糖果,打算把這三顆糖果送給他的孩子們。
好不容易到了車站,我重復了一次上車前談好的價格,“是這個數(shù)字嗎?”沒想到他回答:“As you wish.(隨您的便)”他臉上以客為尊的專業(yè)神情和態(tài)度,完全不輸五星級大飯店的服務人員。
頓時,我愣住了!因為在印度遇到的司機都是在下車時找盡各種理由加價,而他竟說車資隨我的意?于是照著事先約好的價錢付了賬,接著把三顆糖果交到他手中,請他轉(zhuǎn)交給他的三個孩子,感謝他剛才提醒我的好意。此時,正巧一個抱著孩子的乞丐婦女看到了我,前來乞討。
一瞬間,所有的動作都發(fā)生得太突然了……在我還來不及意識到那位婦人的來意前,這位三輪車夫已經(jīng)抽出一顆我方才送給他孩子們的糖果,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放入這位街頭媽媽的手心,而這位媽媽也立刻轉(zhuǎn)身離開。
由于趕火車在即,加上語言不通,我來不及詢問這位三輪車夫,為什么把糖果轉(zhuǎn)送他人,只得倉促離去。
后來,在印度和美國的旅途中,我認識了幾位印度的沙發(fā)沖浪主人,一位是印度老醫(yī)生,另一位則是移居美國在大學教書的年輕教授。當我把這段故事說給他們聽時,他們不約而同地哈哈大笑。
年輕教授說:“我們印度人就是這樣習慣分享啊!”
老醫(yī)師說:“分享的概念在印度是很普遍的,我們印度賣餅的店,每天早上做的第一塊餅是不賣錢的,而是要分送給住在街上的貧民?!?/p>
接著,老醫(yī)師的口中吐出一句令我思索良久的話:“很多人以為印度窮人很多,事實上并不是印度窮人多,而是窮人只能在印度活下來,換成在別的國家早就餓死了!”
我像被當頭棒喝般感到震驚!是啊,我們對待乞丐的方式是眼不見為凈地灑水驅(qū)離,任由他們自生自滅。
“可是,他把其中一顆糖果給了別人,那他一定有個小孩沒糖吃,他難道不在意嗎?”
我仍不死心地追問,畢竟在我生長的社會,有些人甚至不希望自己贈送的物品被轉(zhuǎn)送,寧可將物品放壞,也不希望物盡其用,轉(zhuǎn)送他人。
這下?lián)Q成老醫(yī)生大惑不解:“為什么要在意他有一個小孩沒糖吃?為什么不想成,這樣一來,兩家的小孩都能有糖吃?”
我的腦袋頓時好像又被敲了一記悶棍!啊!我們在這個強調(diào)賺錢至上、努力贏過別人才算成功的世界中成長,的確很少顧及贏過別人之后,對方處境重不重要的問題。
在傳統(tǒng)的社會價值觀里,所謂的成功是拼個你死我活,獲得我贏你輸?shù)墓鈽s勝利,而不是雙方共享雙贏的大同境界。
我們習慣把焦點集中在最小的范圍,努力想要勝過別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強,于是不是強調(diào)自己是華人世界第一,就是全臺灣唯一……但是,“萬人皆弱我獨強”的結(jié)果往往是高處不勝寒。
在我們的社會中,有很多人會想:“等我賺到一百萬,再來捐一萬或一千吧!”這位三輪車夫卻是擁有三顆糖就分給別人一顆,比許多物質(zhì)富裕的人還慷慨。也許在物質(zhì)上,這位三輪車夫的日子過得并不寬裕,但他的心靈層面,可是遠比許多富豪都富足。
還記得在前往印度的班機上,我不斷死背各種防騙注意事項,卻沒有想到,在這個我原以為凡事必須小心翼翼、以免被剝一層皮的國家,竟然上了一堂美好的分享課。
“緊握拳頭,手里什么也沒有。打開手心,卻能擁有全世界?!币苍S有人認為這是陳腔濫調(diào),但我開始思索,是否“分享才是真正的富有”,獨自勝利不算真正的成功,廣澤眾人才是令人佩服的事呢?
(摘自《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