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險峰 (河南省洛陽市吉利區(qū)人民醫(yī)院,河南 洛陽 471012)
麻黃附子甘草湯同時煎煮的減毒效果觀察
劉險峰 (河南省洛陽市吉利區(qū)人民醫(yī)院,河南 洛陽 471012)
目的:觀察并分析麻黃附子甘草湯同時煎煮的減毒效果.方法:根據(jù)不同組合方式對附子、麻黃、甘草湯進行配伍和煎煮,同時對各組配方中非酯型生物堿、酯型生物堿、總生物堿的含量進行對比,分析其減毒效果.結果:配伍后復方中的非酯型生物堿含量升高,酯型生物堿含量降低.同時煎煮甘草湯、麻黃、附子的方法所獲得的減毒效果優(yōu)于其它配伍及煎煮方式.結論:甘草湯、麻黃、附子三者同時煎煮,其減毒效果十分顯著,值得臨床中藥配伍應用借鑒.
麻黃附子甘草湯;生物堿;減毒效果
麻黃附子甘草湯由附子、麻黃、甘草三種藥材按照一定比例配伍而成,其復方可內(nèi)散少陰之寒,外解太陽表邪.其中附子性大熱、味辛甘,具有毒性作用,一般用于脈微欲絕、身涼肢冷、陽衰欲脫者的治療[1].現(xiàn)代研究指出附子中烏頭類生物堿含量豐富,其中酯型生物堿含量較多,屬毒性成分.不慎食用附子可中毒,甚至死亡,在臨床中因中毒所見的患者居多.配伍用藥是中醫(yī)的重要基礎,經(jīng)過研究證實配伍附子與甘草能夠增加療效,減低毒性,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藥物的治療范圍,并對藥物的中毒結果進行了抑制.為進一步獲得麻黃附子甘草湯配伍及煎煮的最佳方式,以促進減毒效果的增強,本研究根據(jù)不同方式對甘草、附子、麻黃進行了配伍組合,分析酯型生物堿、總生物堿的含量變化對復方毒性成分含量的影響,從而得出麻黃附子甘草湯最佳的配伍及煎煮方式,為臨床中藥配伍的應用提供科學有效的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利用不同煎煮方法對麻黃附子甘草湯進行煎煮,觀察四種方法煎煮前后的減毒效果,涉及藥材包括甘草、附子、麻黃等.
1.2 方法 配伍及煎煮方法具體包括[2]:①依據(jù)3∶2的比例對27 g附子和18 g甘草進行配伍,之后水煎煮30 h.②充分混合18 g麻黃和18 g甘草后水煎煮0.5 h,之后加入附子 27 g,再次進行煎煮 0.5 h.③充分混合27 g附子和18 g麻黃后水煎煮0.5 h,之后加入甘草 18 g,再次進行煎煮 0.5 h.④充分混合27 g附子和18 g甘草后水煎煮0.5 h,之后加入麻黃18 g,再次進行煎煮0.5 h.
1.3 成分分析 將配伍樣品的濾液 1~4以氨水調(diào)節(jié) pH值,調(diào)節(jié)時間為9~10 h,之后以同等體積的氯仿萃取 3次,并同氯仿液合并,采用旋轉蒸發(fā)儀回收溶劑至干,以無水乙醇定容提取物,減壓蒸干乙醇后以氯仿重新定容,配伍溶液為1~4.稱量烏頭堿10 mg作為對照樣品,在100 mL的量瓶中進行放置,采用氯仿溶解后等待使用.之后提取各配伍液適度容量,對標準曲線進行繪制,經(jīng)紫外光譜法對其吸光度值進行測量,最后對總生物堿的含量進行計算.再次稱量烏頭堿20 mg作為對照樣品,在10 mL的量瓶中進行放置,以無水乙醇溶解稀釋后等待使用.同時采用紫外光譜法和繪制的標準曲線對其吸光度值進行測定,最后對總生物堿的含量進行計算.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采用百分比表示計數(shù)資料,χ2檢驗,P<0.05說明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配伍之后藥物的非酯型生物堿含量明顯升高,而酯型生物堿含量明顯降低.同時煎煮附子、麻黃、甘草湯獲得的減毒效果與其他配伍及煎煮方式相比,其效果更加明顯(表1).
表1 四種配伍溶液中非酯型生物堿和酯型生物堿占總生物堿的百分比比較
附子藥物組成中的酯型生物堿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非酯型生物堿則為有效成分.經(jīng)研究證實采用不同煎煮方法可以改變麻黃附子甘草湯中附子的有效成分的含量百分比[3].相比于單獨煎煮附子,分別將甘草與麻黃同附子進行配伍,可以使附子中酯型生物堿的含量降低.有關研究指出麻黃、附子、甘草三者配伍可協(xié)調(diào)使用[4].附子可促使麻黃、甘草通陽散邪,而麻黃、附子一散一補,可去病但不傷陽氣[5].依據(jù)配伍原則和現(xiàn)代研究理論可說明麻黃、附子、甘草三者同時煎煮可以促進治療效果,并使附子的毒性得以降低.即在麻黃、甘草的作用下增加了附子中生物堿的溶出,使附子活性增加,其配伍可達到減毒增效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配伍與煎煮方式下獲得的酯型生物堿含量與單純煎煮附子所得的酯型生物堿含量相比,其含量的下降十分顯著,尤其是配伍二中的酯型生物堿含量更低.說明甘草和麻黃分別與附子配伍,所得酯型生物堿含量有所降低,所以配伍煎煮麻黃、甘草、附子具有減毒的效果.反之三者配伍所得的總生物堿、非酯型生物堿含量明顯升高,表明甘草和麻黃或促使生物堿溶出,使附子活性不斷增強.本研究采用不同配伍及煎煮方式對甘草、麻黃、附子的配伍效果進行了研究,利用酸溶堿沉萃取方法提取配伍后復方中的烏頭堿,并經(jīng)紫外光譜法分析了生物堿的成分,對非酯型生物堿、酯型生物堿及總生物堿含量進行了計算.結果顯示同時煎煮附子、甘草、麻黃獲得復方的減毒效果最佳,即配伍順序與煎煮方式可直接影響復方藥物的毒性作用.
綜上所述,麻黃和甘草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并使其療效增強,同時煎煮附子、麻黃、甘草的減毒效果比先煎附子的煎煮方式獲得的減毒效果更加顯著.由此需要注意麻黃附子甘草湯的配伍及煎煮方式,從而指導臨床藥物的有效使用.
[1]沈 佳.麻黃附子甘草湯應用心得[J].國際中醫(yī)中藥雜志,2012,34(9):858-859.
[2]張 帆,葛 亮,哈木拉提·吾甫爾,等.麻黃附子甘草湯的不同配伍方式對其毒性成分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6):83-85.
[3]Chen Y,Li XG,Chen FL.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ephedr alkaloid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matogr chromatography[J].Acta Chromatographica,2012,1(24):475.
[4]周慧芳,譚曉梅,陳飛龍,等.麻黃-附子藥對主要有效成分在不同湯方中的含量變化[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3):137-140.
[5]裴香萍,裴妙榮,段秀俊,等.酸堿對藥麻黃與甘草在麻杏石甘湯中的配伍化學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9,34(19):2466-2468.
R28
A
2095-6894(2015)02-035-02
2014-12-03;接受日期:2014-12-20
劉險峰.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中藥學.E-mail:1393991846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