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香
(永豐縣中醫(yī)院·江西省 331500)
長期臥床的骨科患者手術后由于麻醉作用引起的胃腸蠕動減慢,臥床引起的四肢活動受限,以及飲食中粗纖維攝入減少,常常引起便秘、腹脹,患者往往痛苦不堪[1]。臨床上通常給予口服果導片或大黃等來解除便秘,但療效不佳。為了盡快解決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質量,我們基于經絡理論,對于骨科長期臥床患者,自2013年08月—2014年07月,對60例便秘患者采用艾灸治療配合穴位按摩,有效解除了病人的便秘癥狀。
將60例病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35~81歲。對照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33~80歲。對兩組病例治療前的非治療因素(年齡、性別、病種)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1 治療組 將一根艾條平均掰成三段,點燃,置于艾灸盒(3孔),置于病人腹部,中間孔置于神闕處(臍處),兩旁孔置于天樞穴位(臍中旁開兩寸),對準施灸穴位固定,使患者感到溫熱感而無灼痛,至局部皮膚紅暈為度,一般每穴灸15~20分鐘。灸后指導患者進行腹部順時針穴位按摩,即以臍部為中心,用患者手掌以順時針方向進行按摩;按摩時間為30分鐘。
1.2.2 對照組 護理人員對患者應用食物治療,即告知患者一天吃兩個香蕉,多飲水,或飲蜂蜜水,多吃粗纖維食物,如新鮮蔬菜和水果,主食中增加雜糧,如紅薯、燕麥等。
1.2.3 診斷標準[2](1)長期排便困難或排便時間延長,排便次數每5~10天一次。(2)依賴瀉劑或灌腸才能排便,且用藥量越來越大,甚至使用藥物也不能排便。(3)結腸傳輸功能試驗證明結腸傳輸功能下降。(4)經各種檢查排除腸道阻塞或器質性病變。
治愈:治療5天內排便1次/2d,便質轉軟,解時通暢,伴隨癥狀消失,療效持續(xù)大于3個月。顯效:治療5天內排便1次/2d,便質轉潤,排便時通暢,伴隨癥狀緩解,療效持續(xù)≥30天,但不足3個。有效:治療5天內排便≥1次/3d,便質先干后軟,排便通暢,伴隨癥狀緩解,療效持續(xù)時間不足30天,大于15天;無效:便秘及伴隨癥狀未改善。
艾灸配合穴位按摩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3.33%,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說明艾灸配合穴位按摩治療便秘有顯著效果,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種護理方法療效比較
(1)從上表中可看出,試驗組30例患者中,治愈20例,顯效6例,有效3例,總有效率為96.67%,說明使用艾灸配合穴位按摩治療便秘效果較好;而對照組30例患者中,治愈僅5例,顯效6例,有效8例,總有效率為63.33%,與試驗組相比有顯著差異性(P<0.01)。
(2)現代醫(yī)學認為,便秘是一種癥狀,引起原因較多,主要分為結腸便秘和直腸便秘,前者系食物殘渣在結腸中運行遲緩而引起,后者系食物殘渣在直腸滯留過久,故也稱排便困難,或無力排出,或排出不暢,左下腹常有脹滿或疼痛,可伴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而骨科患者由于長期臥床,腸蠕動減慢,更易引起便秘癥狀。天樞穴乃大腸之募穴,能疏通大腸腑氣,使津生而便通。艾灸治療便秘療效顯著且無服藥之不便,簡便易行。護理人員都能操作,患者易于接受,且治療費用低,無毒副作用,值得推廣。
(3)艾灸治療雖然無毒副作用,但在操作過程中應注意患者的皮膚保護,嚴格執(zhí)行操作程序,防止患者燙傷。護理人員應加強患者的皮膚觀察,做好護理記錄,發(fā)現異?,F象及時匯報并做相應處理,確保醫(yī)療安全。
(4)骨科患者由于病程較長,臥床時間較久,便秘現象經常出現。臨床中如何探討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治愈便秘患者,護理人員如何對此類患者進行有效的健康指導,幫助患者戰(zhàn)勝疾病以減輕患者的痛苦,充分發(fā)揮醫(yī)護作用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1] 張雅麗,陳方蕾,蔡俊萍,秦秀芳.耳穴貼壓與常規(guī)通便治療腎臟疾病便秘效果及成本比較[J].護理學雜志;2010年01期.
[2] 徐平.呂農華.全國便秘專題研討會紀要[J].中華內科雜志,2004,43(1):67.
[3] 昊佐周,吳菲,張東洛.中西醫(yī)結合大腸肛門病診治新進展-理論與實踐[M].沈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8.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