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的時候,她就明白自己想成為一名發(fā)明家,但被學校的職業(yè)顧問告知,工程學校不收女生。后來,她想著也許有人需要設計新的開瓶器,就學了家政學。
1945年,她21歲,從雪城大學家政學院的應用藝術與設計專業(yè)畢業(yè),被軍隊作業(yè)治療師的培訓項目錄取,開啟了職業(yè)生涯。為配合病人的個體情況,她為每一個人設計相應的治療方案,調整最適合的設備狀態(tài),輔助他們能夠獨立地握住勺子、叉子、筆。
1966年,她42歲,以少校的身份從軍隊退休,開辦了一家私人診所。她的病人是那些失去平衡的孩子。此前,美國沒有一位作業(yè)治療師這么做過。
1984年,她60歲,從新澤西搬到佛蒙特,成為當地學校的咨詢師。1997年,73歲的她重返校園,成為一名畫家,這對她之后畫設計圖紙大有幫助。
2013年,她見到了設計咨詢公司IDEO的創(chuàng)建人大衛(wèi)·凱利,她相信自己獨特的生活閱歷和設計可以打動對方,就用打字機打了一封自薦信。當時他們恰好打算設計一些專為改善老年人生活的工具,于是她被邀請加入。那一年,她89歲。而那里的設計師和工程師們大都在30至35歲之間。憑借她的經驗、見識、創(chuàng)造力和問題解決型的天性,她的建議很經用,她也因此受人尊敬。她說:“如果你要為老年人設計產品,就去問他們需要什么,而不是告訴他們需要什么。我們不需要粉色的手杖或者珠寶鑲嵌的藥盒,我們需要能讓我們更加獨立、安全,給我們帶來樂趣的高效設備。”
她,就是女設計師Barbara Knickerbocker,91歲高齡的她正在硅谷實現著這場用一生的熱情去追逐的發(fā)明夢?!拔也黄谕總€人能像我一樣享受工作,但如果你沒有可以證明你是在積極生活的東西,不管你是最能編織的還是仍能彈奏優(yōu)美鋼琴的,你都失去了身份。對我來說,我工作著,就是我的身份?!?/p>
達人探微:
1. 實現夢想永遠不晚。擁有夢想很簡單,難的是如何實現夢想。10歲的時候,Barbara就夢想著成為一個發(fā)明家,一直到91歲高齡,她也沒有停止追逐發(fā)明夢的步伐。她用81年叩開硅谷大門,也用81年告訴我們要永遠懷著夢想,永遠為實現夢想做準備。
2. 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Barbara說過:“如果你要為老年人設計產品,就去問他們需要什么,而不是告訴他們需要什么?!倍谜驹诶夏耆说慕嵌人伎紗栴},她才能給出更好的建議,設計出更能貼合老年人需要的產品。如果凡事都從自己的角度思考,思維就會受到限制。不妨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一看,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3. 永遠不要看低自己。91歲高齡卻依然對設計抱有極大的熱情,依然像個年輕人一樣從事自己夢寐以求的工作,Barbara從未因為自己比同事們大六七十歲而感到擔憂。相反,她很樂意運用自己的經驗、見識、創(chuàng)造力給出合理的建議。所以,永遠不要小看自己。要將自己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最大程度,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